分享

温情时刻丨向超群:厨房傍晚的灯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3-04-10 发布于山东




每天下班后,先接上晚管班的孩子,再一路匆忙穿过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回到小区时,已华灯初上,灯火如星。然而,万家灯火阑珊处,我的小家却是黑漆漆的。

思绪不由得回到小时候,每天放学后,我总是撒着欢在院子里玩,夜幕降临时才背着书包跑回家。

暮色中,家里厨房那盏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正忙碌着准备晚饭。锅铲在锅里碰撞出“滋啦滋啦”的爆炒声,油烟一层层升起,均匀地弥漫在老式电灯泡上、玻璃窗棂上,整个厨房散发出一种慈祥温柔的光芒。

那层光,笼罩在母亲尚未花白的头发丝上,散发出惊艳的光泽。小小的我只在神话故事里听说过,观音菩萨头顶光圈。原来,母亲就是家里那个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头放金光,操持全家,事无巨细。

现如今,母亲不在身边,厨房没有提前点亮的灯,餐桌上也没有母亲熟悉的味道,一切都要等我回来重新启动。

这样的生活,推着我迅速成长,不得不做一个像母亲那样会“魔法”的人,顷刻间便能满足一家人的味蕾。

打开厨灯,锅碗瓢盆整整齐齐,却也冷冰冰,餐桌上更是冷清。这时,我得争分夺秒地系上围裙,开始学着母亲的模样,掂勺炒菜;这时,我不再是那个放学后贪玩的小女孩,而是孩子的母亲,丈夫的妻子。

突然有一天,回家时在楼下看到家中厨房的灯亮着,我的心里一阵温暖。我知道,是母亲来看我了,我又可以短暂地做回小女孩了。

我牵着儿子的手,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回家。这种快乐,也许要等到我的孩子为人父母后才能切身体会到。

果然是母亲回来了,她永远记得自己的孩子喜欢吃什么,端上来的每一道菜都那么诱人。

灯光下,她两鬓斑白,额头的皱纹细细密密,一见我,便宛如一朵盛放的花朵。

我偷偷尝菜,母亲一脸宠溺地看着我,不再像小时候那般严苛地责怪我。

晚饭后,我陪母亲一起在厨房洗刷收拾,她问起我的工作,我操心她的身体,我们聊着家长里短,温情脉脉。

关上厨房的灯,我看到母亲佝偻的背影,鼻子酸酸的。那个曾经宽大的背影、那个为我遮挡了半辈子风雨的身影,原来是这样的羸弱、瘦小。我忍不住环住母亲的后背,想留她多住些日子。

我多希望每天回家的时候,都能看到厨房的那盏灯。那是我被生活打磨后抚平伤口的良药,也是我努力奋斗的动力。然而,我不能自私地把母亲圈禁在自己一厢情愿的感动里,她有她的天地和自由。

我知道,她是我的母亲,可她曾经也是姥姥的小女孩,她一定也幻想过,如果有机会,可以做自己,而不仅仅是我的母亲、父亲的妻子。

姥姥不在了,她就永远只能是我的母亲了。而她还在,我却可以做她的小女孩。想到这里,我便觉得自己是在独享这份幸福和幸运,当然不该任性。

小住几日后,母亲回去了。下班后,望着那个黑漆漆的厨房,突然明白,我的厨房的灯就该是由我去点亮的。

多年以后,留在我孩子记忆里厨房的灯、餐桌的饭菜,都应该是我的温度。母亲未曾缺席过我的童年,我亦不该缺席孩子们的回忆。

任世间岁月轮回,伴人间万家灯火。生活中有很多温暖,最抚慰人心的便是厨房傍晚的那盏灯,温柔的灯光里,有人间烟火,也有薪火相传。

上一辈的灯火,传到这一辈,昏黄变得更加明亮,传到下一辈,该是越发的透亮吧。

看看窗外,灯火阑珊,星星点点里包裹的母爱,从未缺席过。

(已载4月11日《德州晚报》)

【相关链接】

温情时刻丨王浩玲:拐杖

温情时刻丨姜兴录:等

温馨时刻丨李晓琦:屋顶上的动物园

温情时刻丨张燕平:自行车上的岁月

温情时刻丨蓝月凤:耳机里的“父亲”


END


■作者:向超群  ■编辑:王晓松

■责任编辑:陈广江   ■终审:张富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