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云发 | 惠山怀抱里的摩崖石刻——探访无锡山野之中的历史古迹

 鹿渌 2023-04-10 发布于江苏

作者  陆云发



摩崖石刻是古人的一种记录手段。相对于其他文字记录手段,是存世更为长远悠久的历史文化记载,又是书写刻篆艺术的活的展示。这几年,我几乎访遍惠山的摩崖石刻。

图片

惠山醉红坡
清代道光年金石学家冯云鹏、冯云鹓兄弟著《金石索》:“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亦曰石刻。”近代金石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徐自强、吴梦麟新著《古代石刻通论》中指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
摩崖石刻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及考古价值,对于现代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读懂一座山,不妨从摩崖开始。惠山莽莽数十里,乾隆赞“惠山幽雅娴静,江南第一山”。惠山摩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六代。
南朝刘宋元嘉中年间(439),高贤司徒右长史湛茂之隐居于惠山之麓,建“历山草堂”湛氏书院。南平王刘铄[shuò]来访,作《过历山湛长史草堂》五言六韵诗。湛茂之作酬和之诗《历山草堂应教》。稍后,有“梦笔生花”之誉和“江郎才尽”之典的才子江淹游历惠山,过草堂而作《无锡历山》五言七韵长律诗。湛茂之令寺僧凿刻唱酬三诗章于其舍宅为寺的惠山寺后石壁,是为惠山摩崖的发源滥觞。
时光穿梭,过了三百四十年,到了大唐中期,贞元六年庚午(790),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邱丹,慕南朝三贤之名,登临惠山南朝三公诗石壁,仰览遗韵,穆若清风,慨然作《湛长史旧居志》,并附作追缉五言六韵诗一首。时任常州刺史的韦夏卿,偕李益、于頔[dí]、吕渭,陪同邱丹探访惠山,依邱丹所作湛茂之旧居志及诗,唱和邱诗而各作五言六韵诗《奉同邱院长题惠山寺湛茂之旧居》一首。当时的惠山普利院主持僧若冰如获至宝,立即命将邱、韦、李、于、吕的诗镌刻于石壁之上,成为惠山第二面诗壁。

图片

唐人在惠山的题诗
若冰同时又将其凿岩谷浚慧泉而作的“题慧山泉”五言四韵诗,镌刻于二泉之上的若冰洞山岩。若冰《题慧山泉》曰:“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凉。注瓶云母滑,漱齿茯苓香。野客偷煎茗,山僧惜净床。安禅何所问,孤月在中央。”此洞,此泉,后来引起清朝乾隆皇帝的很大兴趣。但若冰的《题慧山泉》诗刻摩崖,元末尚存,至乾隆时期已经找不见了。
大唐贞元十九年,湛茂之十三世孙湛贲出任以江阴县主簿,不久又权知无锡县事,前来惠山探访其祖旧居,作了《伏览吕侍郎、邱员外旧题十三世祖历山草堂诗,因书纪事》和《题历山司徒右长史祖宅》,并将题祖宅二诗刻惠山寺中摩崖。
摩崖石刻上的唐诗,不仅是唐诗文本的原生状态,更重要的是蕴涵着超越文本的意义。它是唐诗与地理的融会,渗透了唐代诗人的生命体验,凝定了诗路文化的部分轨迹。惠山唐诗摩崖,丰富构成了石刻上的唐诗史。但因为唐会昌年间的大毁佛寺,连与佛寺相关的摩崖石刻也被毁尸灭迹,这是古石刻的一场浩劫。唐朝大中十一年(857),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李蘧记,“会昌初武皇帝隳浮图法,诏毁其宫而逐其徒,惠山在毁,诗亦随尘焉。”南朝及中唐文人墨客唱和的诗壁摩崖,因位于惠山寺,毁于这场浩劫,千古珍迹诗壁摩崖荡然无存。诗僧若冰“题慧山泉”的诗壁摩崖,因偏离惠山寺宇而幸免未毁,570多年后,元末至正年王仁辅撰《无锡志》,尚记载:“冰能诗,有'题惠山泉’五言四韵刻山中,至今尚存”。后毁于何年代不详。

图片

唐人题字的听松石床
沉寂二百多年后,宋代惠山又迎来了第三波以题名和泉石为主的多处摩崖,其中弥足珍贵,最负盛名,现今保存最古的,当属北宋杨杰的“龙渊”摩崖石刻。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了一些记游留名石刻。
嘉祐六年辛丑(1061)两浙转运使王纯臣带全家游惠山寺,有四位老友从游,留下题名摩崖:“转运使王纯臣道粹,巡按毗陵,挈家游慧山寺。廷老、商老、卿老、元老从。嘉祐辛丑二月九日。”
元丰三年(1080)书法家、东阳令钟离景伯解职返乡合肥,偕璋公过惠山,谒惠山寺主持慧照,游惠山美景,品惠泉茗茶,留下题名镌刻于岩 :“司农少卿钟离景伯公序,自东阳解印过慧山,奉谒慧照,璋公同游绝景,饮泉试茗而行。元丰三年六月十九日。”
还有泉石摩崖石刻。其一为北宋丹阳题篆“慧山泉”摩崖。邵宝《惠山记》:“'慧山泉’三字,在泉上,宋丹阳书。”其二为北宋杨杰在“龙渊泉”处山岩横行隶书线刻题篆的“龙渊”摩崖石刻(今存)。邵宝《惠山记》:“龙缝泉,去慧泉六十余步。一名龙渊。自石缝中出,深广可三尺。'龙渊’二字,在龙缝泉上。宋杨无为书。”南宋名相李纲诗《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中说:“陆子泉最甘,次之即龙渊”。就是指这处山泉。
杨杰游惠山,同时书篆“若冰洞”匾额,作《题惠山麓亭》诗:“闻说支公最好贤,瀛洲可买不论钱。楼台蔽日都无地,草木藏春别有天。石上云翻千峡雨,洞中泉落几家田。高闲谁似幽居乐,一坐青山不问年。”杨杰是无为州人,自号无为子,历任“太常”(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两浙提点刑狱。门。著《无为集》十五卷行世,收有“延陵季子庙”、“题具区阁”、“舟泊太湖”等吟咏吴地之诗。

图片

惠山若冰洞

图片

“若冰洞”乾隆诗文勒石
这保留近千年至今尚存唯一的北宋年间“龙渊”摩崖石刻,可以说是惠山的镇山之宝!孙觌《陆子泉亭记》说:“建炎末(1130)群盗啸傲其上,泉源洿坏,龙渊泉遂涸。”龙渊泉(龙缝泉)南宋建炎末就已涸塞,但这北宋杨杰所题篆的“龙渊”摩崖,却经历千年风雨洗礼而弥坚。探访发现,这块摩崖风化现象也很严重,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抢救措施。
明代是惠山摩崖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以正德年间邵文庄公(邵宝)二泉书院地摩崖群为最胜。
明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以子秦夔而贵,获封承德郎、南京兵部主事、晋中宪大夫、湖广武昌知府的秦旭,偕陆勉、高直、陈履、黄禄、杨理、李庶、陈公懋、施廉、潘绪等十老,在惠山龙渊泉北二泉南若冰洞前,开创结“碧山吟社”。王文肃伃、吴文定宽、陆詹事端简、程礼侍敏政皆常游吟社。当年在古木坡刻有诗壁摩崖,秦旭题,陆勉书篆。李珵《碧山吟社雅集图记》:“成化壬寅,爰度慧麓之阳,渏澜其堂,龙缝其泉,据厥形胜,遂作室焉。人各肖像,则相城沈石田启南图焉。丁宴叙之日,簪缨集焉,尊俎旅焉,赓歌作焉。酒罢,抚卷执笔而书者,秦修敬也。……面石壁而挥毫者,陆竹石也。”于此可以推断,成化年碧山吟社题名诗壁摩崖书篆者,应是陆勉!这是明代惠山摩崖之开端。现去惠山“古木坡”寻访,右半山岩仍有诗壁摩崖痕迹和“题”“陆”等题名半灭残留字。

图片

北宋杨无为“龙渊”摩崖
1919年,尤鸣悟在惠山之麓建第八国民学校,建设中发掘出土了430多年前的碧山吟社古石摩崖。1921年三月,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撰写了《碧山吟社刻石记》,记曰:“碧山吟社在明成化间,其刻石埋没于土中者数百年。兹者,当风雨如晦之时,是石岿然复显于世,诸先生之英灵,其尚有未沫者欤。凡人必爱敬其先进,斯能陶铸一乡之风气,知人尚友,岂徒点缀古迹而已哉。”此文300多字,立碑铭刻于惠山之麓,文末曰:“辛酉春三月。邑后学唐文治谨撰,邑后学蔡樾谨书,邵晋康刻。”
白石坞二泉上方山岩,惠山寺殿后右,云起楼前,旧有罗汉泉,乾隆年又名朱衣泉处,横行楷书篆刻有“罗汉泉”摩崖。此泉系明成化年间山僧真恩凿岩所筑,并篆镌“罗汉泉”摩崖及建亭于泉上,篆镌古朴极佳。万历年间谈修作《惠山古今考》,说:“罗汉泉,山僧真恩构亭于前,凿字于石。”秦蕙田诗有:“洞壑清杳石发茸,别有天地开心胸。象教冥搜欺瞽聋,标以罗汉镌其峰。神物不受狂慧蒙,氛雾顿豁披清风。奎光炳赫维岳崇,天香高阁高巃嵸。” 真恩山僧还曾用山间细紫竹,成功仿制洪武年间性海和尚的煮茶竹炉。

图片

“涵碧池”摩崖
无锡名人二泉先生邵宝是惠山摩崖石刻的集大成者。正德十一年至十六年(1516——1521),他在惠山白石坞、惠山寺左所建的“二泉书院”后面山崖和黄公涧等地,留下共计九处摩崖群。现黄公涧“卧云”刻石摩崖仍存。
现存黄公涧巨石之“卧云”摩崖,是邵宝唯一留存至今的惠山摩崖。大约是正德十一年,邵宝为好友惠山寺主持僧圆显(《惠山记》作者)所书刻,竖行隶书“卧云”两大字,左方竖行落款“二泉山人”四字。邵宝《南沙宿知微山房奉忆》:“卧云字在南岩石,好谓知微莫遣苔。”其后裔邵涵初《惠山记续编》说:“卧云石,在黄公涧旁。先文庄公擘窠大书'卧云’二字,刻于石面。石之大,亚于听松石床,而厚则倍之。每大雨后,游人观瀑,必至石上。'卧云’二大字,旁有'二泉山人’四字款。”
碧山吟社旧址有摩崖石刻,为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古木坡秦瀚等镌刻,由“碧山吟社”四字由文征明书篆,左下方竖行镌刻有“嘉靖甲子同社,从川秦瀚,静思张选,后岩浦应麒,绮塍强仕,晴海吴诏,是堂俞宪题”32字题名款。至今“碧山吟社”四大字风化严重,“吟社”二字仍隐约可辨。32字题名款仍存。

图片

明成化时碧山吟社诗壁摩崖

图片

明成化时罗汉泉
明代下叶,惠山摩崖从之前千年以来一直集中聚焦在惠山第一峰(头茅峰)下白石坞跨出,开始向惠山九陇诸峰诸坞幅射拓展。惠山第七峰(三茅峰)山脊道上,至今存有横行楷书篆刻的“三吴第一山”摩崖。右上角有“万历乙卯”年份款,左下角“秦致舜 侄光启”书刻人落款。
清代以降,惠山摩崖石刻呈满天星斗、星罗棋布之势。清代惠山摩崖约有二十多处,著名的有咸丰年吟泉先生邵涵初修复二泉书院的摩崖群和清末光绪年的石门摩崖群。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正月,无锡知县吴钺在锡山掘地得泉,筑成“锡泉”。此泉在锡山半山亭下。吴钺以横行楷书篆刻“锡泉”二字于泉石壁。摩崖为“锡泉”二个大字,右侧竖刻“乾隆壬午正月”,左侧竖刻“守土刺史吴钺书”。现锡泉已涸,刻石尚存。刺史是古代州一级行政长官职名,吴钺因其以知州借补为知县故自称刺史。
惠山三茅峰略东的山脊道南坡有东坡题诗刻石摩崖。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至七年(1074)五月之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两次来惠山拜谒钱道人,饮惠泉烹茗小龙团茶,登绝顶临眺太湖风光,作《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其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为无锡人津津乐道。嘉庆四年(1799)上巳(农历三月初三),邑人盛西园、冯芝亭、郑友松、(冯)庭桂等四位文人墨客,于惠山三茅峰东坡的山脊道稍南处的东坡登临处,楷书篆刻有此诗中“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四竖行十四字,句末下方竖刻有“东坡题处”四小字,左侧竖刻“嘉庆四年上巳 盛西园、冯芝亭、郑友松、(冯)庭桂仝刻”题款。

图片

惠山苏东坡诗刻摩崖

图片

明代万历时三茅峰“三吴第一山”摩崖
惠山第八峰南坡半山腰仙人石床下方,西向有横行行书篆刻“怡云”两大字摩崖,岩石高6尺,宽5.4尺。左侧竖刻“嘉庆四年上巳 盛西园、冯芝亭、郑友松、(冯)庭桂并题”。右下方有冯庭桂撰四竖行七绝诗,近半字迹已漫漶不清:□□□□□□□,半岭横烟翠湖光。照坐斜天风楚□,起香送□来□□。左侧下方竖刻“冯庭桂”诗作者题名款。此摩崖石刻前有观景平台,眺望山坡下即古“范蠡城(斗城)”故址。可见这四位一定是当年著名“驴友”。
咸丰四年甲寅(1854),邵宝八世族孙,吟泉先生邵涵初,全面修复满目疮痍的白石坞“二泉书院”,留下八处众多刻石摩崖珍迹。吟泉先生邵涵初工书镌刻的摩崖都堪称一绝!如“太极石”摩崖。邵宝点易台,旧有两仪、四象和太极石,咸丰四年,惟存太极石,太极石上旧刻有莆田林俊点易台赞铭文也尽磨灭,邵涵初遂于太极石上横行楷书篆刻“太极石”三大字,现“太极石”摩崖尚存,但第三字“石”字已漫漶。在点易石台东,有南崖“闲中今古”刻石。南崖蛟洞右面有巨石,巨石东面平如削啄,邵涵初用朱子赞康节公句,横行隶书篆刻“闲中今古”四大字,左侧竖刻“涵初题”三字,篆刻后刻字并用研朱砂上色,今完好如初。
惠山第七峰(三茅峰)下石门处面南巨岩石壁,有隶书篆刻竖行“石门”二大字摩崖,右侧上方竖行篆刻“廖纶再书”,下方竖行篆刻“林圆一、吴教奎、吴明修同镌”。廖纶题款“再书”,可能是因相传石门处原刻有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邵宝手书“石门”二字,但邵宝惠山“石门”题篆刻石从无文字历史记载,至今是谜。“石门”摩崖折角向北面西石壁,有廖纶的横行楷书篆刻“叠嶂棲云”摩崖,右侧上方竖行篆刻“光绪辛卯上元”,左侧下方竖行篆刻“巴州廖纶书,石工俞三茂唐俊贤”。题石门摩崖时,廖纶已时年七十五。“石门”摩崖篆刻前一周,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正月初八,廖纶在无锡太湖鼋头渚湖边巨岩楷书篆刻大字“包孕吴越”、“横云”等摩崖石刻真迹。在“横云”摩崖右侧刻有竖行的“辛卯榖日”,左侧竖行则是“廖纶书时年七十又五”。这几处摩崖石刻都是廖纶75岁时所书。

图片

廖纶书云栖嶂叠

图片

惠山石门景观
惠山上不少摩崖石刻历经岁月,已经逐渐湮没和破损,近年探访发现颇多。如锡山石浪庵前“仙姑池”摩崖。乾隆三十年(1765),秦瀛等在锡山石浪庵前得泉筑池,名“仙姑池”,在仙姑池后巨岩石壁竖行楷书篆刻“仙姑池”三大字摩崖。发现是已被落叶尘土所掩埋,掘了半天才得古人真迹,于2022年9月出土重显。同年11月寻访发现,白石坞近黄公涧古山道崎岖小路旁,在“碧山吟社”摩崖山坡上方,有横行篆体线刻“悟道”二字摩崖,无落款及年代。“道”字右半边“首”已磨泐漫漶,仅见个别笔划。此摩崖工笔精美古朴,线刻字笔划轮廓,摩崖中很少见,颇具功力。从保存完好程度,推断或为明清惠山某位得道高僧篆刻。
惠山方圆10多公里,其中还藏着多少历史人文古迹,2023年继续行走,继续发现。寻访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历史人文古迹,是一种快乐和趣味。
作者简介
陆云发,笔名鹿渌,原铁道部无锡干部培训基地主任,热爱历史文化,关注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陆续考据、调研、撰写多篇历史文化文章,散见于报刊和网络。他是《江南文化》杂志和本公众号的老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