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中山古国,挣扎于华夏民族之中,几度灭亡又几度复国

 昵称503199 2023-04-10 发布于湖北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林立着一个个独立的诸侯国。中山国是当时,位于燕国与赵国之间的国家,乃鲜虞人(白狄的一支)所建。所以早期也有咸鱼之称。而中山之名是因为其都城之中有山而得。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彻底覆灭,而在此之前,在华夏民族之中求生存的中山国,曾几度灭亡又几度复国,了一段传奇历史。

先秦时,中原人将位于四方没有受过文明教化的周边少数民族称为蛮夷,并且根据方位给他们取了不同的名字,分别东夷、南蛮、北狄、西戎,"北狄"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中原诸侯国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以游牧为生,相对于农耕文明下的定居生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活漂泊不稳定。

西周中后期,白狄人迁移到太行山一带,生活在五台山的鲜虞水流域,因此,也被人称之为鲜虞人。迁移到此后,他们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部落组织,迁移到处的鲜虞人,与中原诸侯国的联系更为密切,他们受到中原国家的影响,聚集在石家庄区域,建立起了一个十分松散的部落国家。

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氏、肥氏、鼓氏、氏组成,其中最为强大的是鲜虞氏,由这几个氏族部落联合组成的部落国家,与其相邻的晋国、邢国长期对峙着。鲜虞人生活的滹沱河流,盛产铜矿,在河流的滋养下,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铜矿可以用来冶炼武器,费伍德土地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支撑。因此,鲜虞国逐渐强大起来。实力的增强往往也伴随着野心的诞生,他们觉得自己的领土与晋国等其他国家比起来,国土面积是太狭小了,于是感觉自己有实力之后,他们便开始向南部发展,攻城掠地。、

鲜虞人本就被看作是蛮夷,中原诸侯一直提防着它。周昭王时期,就已经做了防御措施,专门设立了国,应对鲜虞人的进攻。当时,鲜虞人的实力并不强,多次被打败。等到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之时,鲜虞人抓住时机,一举灭亡。随着发展,鲜虞国的实力更为增强,连续对邢国发起进攻,邢国招架不住,差点灭国,邢国国君被迫逃亡到卫国。鲜虞人并没有就此罢休,第二年又带着军队攻打卫国,还将卫国国君杀死了。不过鲜虞人这次没有攻打邢国时的运气了。此时正逢齐桓公崛起,为了称霸,齐桓公联合宋、曹等诸侯国,一起援助卫国,将鲜虞人赶走,保住了邢、卫两国。

后来,鲜虞人又与晋国对上。鲜虞与晋国相邻,晋国实力增强后,便想将鲜虞人的领土占为己有,于是两国之间发生了数次战争。鲜虞与晋国相比,实力是不够看的,好在晋国后来生内乱,灭国压力才消失。不过,春秋战国时期本就是战火纷飞的时代,中原诸侯之间都时常发生战争,何况是被看作是蛮族的鲜虞人所建立的中山国,灭掉中山国,不会受到任何道义上的谴责,反而是解决了蛮族插入中原的一大祸患。

虽然在晋国内乱之时,中山国得到了暂时的喘息,但晋国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鲜虞,又于公元前489年攻打鲜虞,鲜虞遭受巨大打击,之后又两次进攻鲜虞人,中山国几乎灭亡。正当亡国的压力如泰山一般压得鲜虞人喘不过气时,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晋国一分为三,中山国有得到了发展机会。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后鲜虞人迁移到东部平原地区,下河北新都建立了中山国。他们还效仿华夏民族的政治制度,学习华夏族的文化以及国家管理模式,实力便渐渐增强,迁移后,中山国便处于了燕国与赵国之间,使得赵国心生不满。魏国经过变法后,国力强盛,赵国便与魏国联合将中山国灭掉了。残余的中山人们,退回到之前所居住的太行山一带,潜心发展。

此后,中山国的领地被魏国所占领。在中原地区,魏国齐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当时的中山国统治者桓公,趁机与齐国结盟,齐国为了对付魏国,便支持中山人复国,公元前380年,魏军被打败,势力撤出中山,中山成功复国。复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山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山统治者开始膨胀起来,与齐国的盟关系断裂,还参与到诸侯的战争中。赵武灵王时期,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实力大为增强,赵武灵王一直将灭亡中山国作为目标之一。改革之后,赵武灵王感觉已经有了灭亡中山的实力,便付诸行动,与公元前296年灭亡了中山国,并将残余的中山国人融入赵国之中,防止中山再度复国。

挣扎与华夏民族中的中山国,这一次是彻底的灭亡了,几度灭亡又重建,赵武灵王用文化同化的办法,才彻底消灭了中山国,由此看出,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文化不在了,即使是人还在,这个民族也相当于消失了,所以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防止文化侵略。

参考资料

《先秦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