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河道演变而成的街道 | 西斜街

 北京的骑士 2023-04-10 发布于北京

 西斜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地区东北部,为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走向,旧时东南起自西单北大街,西北至丰盛胡同。全长646米,均宽4米。

图片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地图上的甘石桥及两侧河道(今西斜街、东斜街)

元代金水河进和义门(明清北京城之西直门)后,经北沟沿(今赵登禹路)向南,在丰盛胡同折向东南,流经甘石桥后分作两支,折向东北的一支围绕元大都皇城西墙及北墙西段后流入太液池(今北海与中海合称)。明代河水干涸,填淤成街,因河道走向称作斜街。清代以甘石桥(今灵境胡同西口略北位置)为界,以东称甘石桥东斜街,以西称甘石桥西斜街,简称西斜街。

图片

民国早期《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上的西斜街

图片

《西城区地名图》(1981年编制)上的西斜街

甘石桥原称干石桥,为拱形结构的白石桥,1924年北京兴办有轨电车,此地为天桥至西直门有轨电车路线中的一站,遂将拱形的桥面垫平,日后铺路时又加高路面,石桥遂被埋于地下。甘石桥作为公共汽车及无轨电车站名沿用至今。

图片

西斜街(2005年)

今西斜街南端向东转折至西单北大街路段已划归宏庙胡同,位于前英子胡同西北侧路段业已取直拓宽改造并划归前英子胡同及什坊小街。

图片

图片

今西斜街北口正对中央编译局院门及院内六层主楼。据《啸亭续录》载:“公扎尔塔宅在西斜街。”中央编译局用地即清代扎尔塔宅旧址,院内另有几座楼房,从现状已难于想象当年宅邸旧貌。

图片图片

一张仅标注为“西斜街一座私家花园”的老照片或许即为扎尔塔宅旧影,有待进一步考证。

图片

西斜街一座私家花园旧照

西斜街南段东侧的72号院曾有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显应观,为西城区2013年普查登记文物,不锈钢标识牌挂在简易院门外的侧墙上。今已沦为居民杂院,难寻旧时庙观痕迹。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西斜街南口开向宏庙胡同,东南侧为中国电信办公楼及其西侧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东侧为灵境胡同地铁站西口的开放空间及紧临西斜街南口的西单大街派出所办公楼。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西斜街北口与南口之间是与通常正向平直胡同有所不同的倾斜走向的曲折街巷空间,两侧大致按正南北朝向布局的房屋与斜向的道路形成角度,路面宽度亦有张弛收放,不规则的街巷形态带来空间的趣味性及步移景异的行走体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尽管有西单大街派出所办公楼、北京中宇饭店、北京蝴蝶泉宾馆及西斜街甲56号院、西斜街62号院的三至五层不等的多层现代建筑介入到西斜街的两侧界面中,西斜街主体仍基本维持原有空间尺度及肌理形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体四层、局部六层的西单大街派出所办公楼和北京蝴蝶泉宾馆都是带绿色或蓝色琉璃瓦坡檐及门头的中式仿古建筑。

图片

图片

图片

位于西斜街中部东侧的62号院北楼是一座带有年代沧桑感的坡屋顶三层楼房,平面为“L”型,舒缓的四坡顶覆盖着灰色水泥瓦,具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机关单位宿舍楼的典型特征。原先栏板带有十字型镂空装饰的开敞阳台大多已被住户封闭使用,个别仍开敞着的阳台在冬日正午的阳光下为立面制造出深深的阴影,愈发衬托出建筑外墙厚重的红砖质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斜街中部转折处有向北及向东两条支巷,向北支巷通向前英子胡同,向东支巷通向西斜街甲56号院。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西斜街甲56号院内有一座五层住宅楼及外围若干平房,院门外西北侧的支巷尽端处有一座如意门楼,两个红门簪及一对方门墩仍在,屋瓦已更换为水泥瓦。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两条支巷与主道交叉口以西的较平直路段,集中分布着几座古朴沧桑却仍保持原汁原味的四合院门楼。

图片

一座金柱大门的木制门板及门簪、挂落已褪尽漆饰,与内侧斑驳的灰砖影壁墙相得益彰;

图片

图片

一座如意门(西斜街54号)由清水脊、蝎子尾、筒瓦、板瓦、滴水瓦、博风板组成的屋顶沉稳厚重;

图片

图片

一座西式门楼拱券、匾额、檐口等部位的砖雕线脚精致细腻……

图片

图片

西斜街西式门楼(2005年)

图片图片

最精彩和引人注目的当属西斜街53号院的如意门楼,尽管清水脊已残损,戗檐砖雕及门头砖雕却保存完好,花瓶、花草、万字纹、寿字纹等代表美好寓意的装饰图案清晰可见。门两侧有一对雕有单钱图案的方形门墩。门内侧有方格图案的木制挂落,门洞正对着院里的影壁墙。令人扼腕的是院内则呈现出充斥私搭乱建的破败景象。

图片

图片

西斜街53号如意门楼(2005年、2017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斜街42号院的广亮大门顶部已损毁,铺着油毡和水泥瓦,旁边屋面有一悬山式透气天窗。四个红色门簪及中槛以上红色门板犹存,门楼下地面仍为旧时大小石块拼接铺砌。

图片

西斜街42号院广亮大门(2010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走进门楼后左转,一座破旧不堪却风韵犹存的垂花门赫然出现,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是一座未经修缮、原汁原味的垂花门,屋顶为一殿一卷勾连搭形式,清水脊已残损,出于防水的目的,覆盖着塑料布。红色的门板上贴着不少房产中介的广告纸,印有“全款购房”等字样。垂花门两侧的砖墙亦较完好。门内庭院中堆放着杂物,正房破损的过垅脊卷棚屋顶也覆盖着塑料布。

图片

图片

西斜街42院垂花门旧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斜街与东斜街都是由河道演变而成的街道。老北京古时曾为河道的街巷胡同并不算少,例如:

受水河胡同原为唐幽州城的北护城河,后河道干涸,遂成臭水河,后以谐音改称“涭水河”,1965年改称受水河胡同;

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正义路一线原为由北向南笔直的御河,开凿于明代初年,清末民初陆续加盖板成为暗河;

珠市口大街中间一段原先称“三里河大街”,因明正统年间为疏导护城河水而开凿的三里河而得名,明嘉靖年间修筑外城后,三里河故道被包入外城并逐渐填平成为胡同;

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及佟麟阁路原为由西北向东南贯通的河道,赵登禹路明代称大明濠,清代与太平桥大街及佟麟阁路统称西沟沿,1921年至1930年河道填平后辟建成路;

柳荫街原为后海的小河汊,因形似月牙故称月牙河,1952年河道改为暗沟;

北新华街明代为排水渠道,称“化石桥大沟渠”,为明初兴建北京城时利用原有天然河道开凿的泄水渠,在汛期将“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的洪水分流至护城河,平时则排出两岸的雨水及生活污水,1913年化石桥大沟渠改为暗沟,1918年在原沟渠上兴建大道。

图片

清末京城水系图

看来,北京城古时虽称不上河道纵横,却也算水系发达,形成自白浮泉、瓮山泊(昆明湖)发源经长河、高粱河至“六海”(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再至护城河、外(内)金水河、御河、通惠河、凉水河及其它大小河道的连为一体的完整水系,并构成完善的水利系统。

北京的地势大致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状,外城东南部在元、明两代仍为水域洼地,龙潭湖、黑龙潭、大(小)川淀、潘家河沿、韩家潭、龙须沟、南深沟、芦草园、薛家湾、金鱼池、河泊厂、水道子、泡子河等地名都是因河道而得名并演变为胡同名称。

如今,通过这些与水相关的地名和胡同名我们还能够推断当年北京城的水域及河道分布。也有些河道演变而成的街巷胡同其名称已不再与水发生关联,从西斜街、东斜街等称谓我们已难以联想古时小桥流水、垂柳拂岸的景致了。

延展阅读

东斜街 | 新旧共生的多元化街景

图片

www.dingdesign.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