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陕西蒲城村民李发强后院的一棵树被大风刮断,夫妻俩刨树根时,意外挖出一个黑不溜秋的瓷碗,随手扔在一边。谁知,被一收废品的相中,竟要出300元购买。 李发强以为自己听错了,说:“多少钱?”收废品的以为他嫌少,说:“这样,我把我的这300元都给你!” ![]() 李发强是一朴实的农民,那个年代,一家一年的收入也就几百块钱,他们挖出的这个碗,除了颜色黑不溜秋的以外,仔细看里面还有些星星点点的东西,怎么会这么值钱? 难道是文物?如果真是文物,那给再多钱也不能卖,以前听说有人因私自贩卖文物,被抓进局子里去了。 想到这里,李发强便把碗抢过来说:“这碗是传家宝,不卖了!” 收废品的尴尬看着李发强,还想说点什么,却看到他回家并反手插上了门。 那几天陆续有人来找李发强买黑碗,甚至有人出到10000元。 夫妻俩觉得这碗肯定有来头。这样在家放着也不安全,就悄悄的包好,带到了县城的文管所。 工作人员一看,觉得这个碗有些年头了,但具体是哪个朝代的?有多大价值?他也说不清楚。 工作人员请他们夫妻坐下耐心等待一下,随即请来了专门研究瓷器的专家。 瓷器专家一看,脸上浮现笑容。不一会,他过去握住李发强的手,激动的说:“同志,这可是宝贝啊!” 这是宋代的黑釉瓷碗,因上面这些油花一样的点缀,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黑秞油滴碗”。 ![]() 它通高8.5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0.5厘米。灰白胎。敞口,腹由口至底渐收,圈足。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 视,光彩夺目。”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属结晶釉,盛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 满天星斗的油滴釉一改黑釉的单调与平淡,为黑瓷增添了光彩。 专家指出:这项工艺的窑变火候很难把握,而且这种结晶体只有在1100℃这个点才会出现,温度过低难以烧出,过高又会使油滴过小,故油滴碗口沿处由于釉层稀薄,一般不会形成油滴。 物以稀为贵,黑秞油滴碗的存世量很少,而且造型都比较小。 专家说完,建议李强上交瓷碗。并承诺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证书。 @文史故事小屋 李发强和妻子商量一下,觉定无偿捐献给国家,这宝贝在自己家就是一个碗,而上交博物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宋代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 这件器物虽大,却不失轻巧、秀丽之感,具有高雅、独特的艺术韵味,不但体现了北宋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也展现了宋人朴实无华的美学追求和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宋代黑秞油滴碗不仅是一代代工匠饱含激 情的付出,更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作为中国的名片,为世界所知! 黑釉油滴碗,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感谢李发强的无私奉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