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挖沟 | 作者 五味轩主(李宏允)

 紫雨轩书院2017 2023-04-11 发布于河南

挖沟

        挖沟的历史已很久远了,在我的记忆中,得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

        那是1957年的冬天,金乡县政府接受了夏季由于客水犯境,酿成特大水灾的缘故,决定开挖二级沟,保护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沿着金乡县境挖一十米宽、两米深的沟,一律往里出土堆堤。

        1957年夏天,三天三夜暴雨连下个不停,致使河水陡涨。大沙河在徐寨刘可楼附近决堤,洪水咆哮而出,往东北漫过田野,涌进村庄。街里可以撑船,人们在门口打上了门堰,但门堰无济于事,院子里、屋里照样灌满了水。有的人家做饭,把锅支到床上。许多“土里偎”的屋子被纷纷泡倒。好在我家地势较高,院子没进水,全村的乡亲都跑来避难。

        往外望去,洪水滔天,高粱穗在风中摇曳。人们漂着大缸,趟着水,把高粱穗抹下装到缸里,运回家中。洪水肆虐了月余,才渐渐地退去。

        人们亲尝过洪水的危害,所以挖起二级沟来,特别卖力。冬日的上午,有的脱了棉袄,推起“小土牛”(一种木头独轮小车)来回穿梭。

      我那时在上学,寒假里参加过几次。我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染得热血沸腾,浑身是劲。

          自挖了“二级沟”以后的几年里,再也没闹过水灾。看来,开挖的“二级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却影响了周边县的排水,周边县联名向省里告状。1964年,省里下达命令,说是“地方保护主义” ,责令限期平复。

         我亲历的是从1964年冬天挖台田开始的。当时上级为了压沙改碱,改良土壤,在大田里 ,每隔十米挖一台田沟,深半米,挖出的土堆成宽十米的台面。到1966年,改挖条田 ,每隔五十米挖一条五米宽,深两米的沟,所挖的土摊平。这一措施既能压沙,又能淋碱,大大地改良了土质。

       鸡黍集的西北,是有名的“西北洼”。每到春天,放眼望去,地里盐碱白花花的一片,很难长好庄稼。人们敛了碱土堆到地头上, 形成了一个个碱土墩子,上面长满了红色的栶柳。说来也怪,别的东西长不成 ,栶柳长得倒挺旺盛哩 。栶柳可以编囤、编筐、编篓子、编粪畚子等,用途不少。

        到了七十年代,上级采取了挖沟淋碱的办法。1971年秋 ,还没刨完晚地瓜,就到后翟庙去挖沟,住在我二姑奶奶家。挖了两条大沟,都深三米、宽十米。干了一个月,回家略事休整后,接着上了新万福河工。

        1975年秋,又故地重返,还是去后翟庙挖沟,还是住在我二姑奶奶家。干了月余,才打道回府。其中还有一段趣事:我队的刘志景、刘民,因年轻力气小,怕赶不上别人的进度,扯全队的后腿。两人相约着乘着月色,偷偷地跑去工地加班,赶进度。

        此后的1976年、1978年、1980年的秋后,都先后去了大周庄、李堌堆、大李庄、丁庙挖过沟。

         挖沟淋碱这个办法卓有成效,原先一个个的碱土栶柳暾子不见了,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良田沃土及绿油油的庄稼。

      我在挖沟的工地上曾写过一首新诗:

         面对白花花的盐碱大地/我极目远望/只见一丛丛红色的栶柳/在风中摇晃/我挥舞着铁锨/任汗水湿透了衣裳/在我脸上/肆意流淌/擦把汗/眼前仿佛涌现出/来日的模样/田中绿禾繁茂/沟里清波荡漾/鲜花芬芳/果木飘香/田间地头/俚谣传唱/是谁奏响/华丽乐章/人们愜享/美好时光。

        所庆幸的是,这些昔日想象中美好的愿景,而今都变成了现实。心中十分欣慰:当年的汗没有白流,力没有白出。

李宏允,字尚朴,号五味轩主(亦是网名)、缗南野老、山左布衣。,1942年生,山东省金乡县鸡黍镇人。自幼喜爱文学,上学时就曾写过小说、散文等文体。后来务农,仍痴心不改。利用闲暇、雨天、灯下或“三上”,即路上、枕上、厕上,积极进行创作。苍天不负苦心人,先后在《济宁日报》、《菏泽日报》、《健康报》、《今日伯乐》上发表了作品。并在《大众日报》与《山东青年》联合举办的“新论语”征文中获优秀奖。出版了《缗南文集》一部。后专写诗词,作品散见于各级书刊。结集出版了《五味轩吟稿》一、二卷。现为国家、省、市级诗词学会会员。


五味轩主文集链接

【五味轩主 诗词文集】

房屋的变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