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风云呼啸老人回眸,观人观事人生值得一过

 陶鹿在读书 2023-04-11 发布于上海

2022年读了画家、作家赵蘅再版的日记体回忆录《我的舅舅杨宪益》,第一现场的书写用生动丰沛的生活细节再现可爱杨先生淡泊的人生态度,这位奇人和他的夫人一对伉俪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而杨宪益的妹妹杨苡也是一位翻译名家,赵蘅就是她的女儿。杨宪益先生的回忆录里也多次提及这个妹妹,兄妹俩还曾经挑选喜欢的小诗翻译出书《兄妹译诗》,紧跟着哥哥脚步的杨苡是国内首个翻译《呼啸山庄》的译者,并首创“呼啸山庄”译名。

而我很惭愧2023年才阅读杨苡老人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而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杨苡老师已驾鹤西去,这位百岁老人的自传为历史提供了一份见证。翻开书缓慢阅读每一行字,曾经淹没在宏大叙事的个人细微人生在精致生动的文字中得以重现,如书封面的宣传语:

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在第一章“家族旧事”中,杨苡老人回顾了自己的旧式大家庭,这个渴望自己也变成巴金笔下觉慧出逃的小姑娘出生在一九一九年新文化运动大环境,几个月后行长父亲病逝被冠以“妨父”之名,生了大哥杨宪益的妈妈是姨太太地位不高,这个小女孩身体瘦弱都吃不饱饭,在她天真的双眸中,赵四小姐的蔻丹鲜红漂亮,听着京戏名角梅兰芳等人戏文里的“前朝旧事”。家败,日本人攻占华北,一片乱哄哄中杨苡老人认为杨家败落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没有伤感,没有留恋,毕竟这个时代悲剧的人太多了。她当姨太的母亲、喜欢唱戏大出血死在后台的四姐、不敢反抗刚结婚就服了安眠药死在影院的堂妹,在悲伤的河流中这个牵着哥哥衣角的小姑娘长大了。

在中西学校“玩”了十年,结交闺密、唱歌、布道忏悔、编话剧、听不同的老师上课,喜欢写作、喜欢新诗的种子就在这个时间萌芽。这段时光终结在兵荒马乱的一九三七年,但在杨苡老人的回忆中,中西学校的时光仿若从笼子里放飞的小鸟,终于释放了孩童的天性。她在母亲的坚持下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也在新文化中不断汲取知识丰富自己。

苦闷的时候给巴金写信结识了大李先生,这段相互通信背着家里人交往的短暂时光是十七岁少女愁怨中的最好慰藉。杨苡老人的描述坦坦荡荡,少女内心莫名的情思在否认又播放音乐渴望“他”经过听见,信件编上号码的那种隐秘的幸福,最终也都消散在去昆明的轮船上。少女情怀总是诗,在那样的时代,时间跳跃中有眼泪、也有个人的离别与哀愁。在杨苡老人的回顾中,校门口的惊马、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那些生命中经过的人,都在她私人生活场景中出现,让人有一种代入感,仿佛走进这个场景亲眼目睹。

从联大到中大,是杨苡老人生命中重要的历程。年轻的杨苡到了昆明初始是蛟龙初入海,终于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民国时期的回忆录中大多出现的人物在杨苡老人的口述中是那样生动,比如沈从文先生,这个害羞的作家在人群中总是讷于发言,还容易哭。但对待学生上课却很较真,坚持文学不应该成为工具;严肃的吴宓先生与他的恋爱史,巴金、萧乾、穆旦,所有在文学史留下鼎鼎大名的人物在杨苡老人的回忆中呼啸而过。对于那个青春年华的杨苡来说,仿佛是带着八卦的语气去倾听感受这些人身上的温度,她很坦诚述说自己对每一个人的印象,好坏都说,包括她的丈夫赵瑞蕻。

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的命运都身不由己。杨苡老人是不爱赵瑞蕻的,他藏图书馆的书不还,去坟头学习被抓居然留下女生自己去银行拿钱来赎人。这样的事情现在看来也会如当事人所说不会原谅的。但一直在“等”的状态的杨苡老人终究没有等到如大哥一般的大李先生,不回信,迟迟不来昆明,最终赌气和赵瑞蕻在一起了。

后悔吗?应该有。突然有了孩子,丈夫却希望打掉。母亲不同意,学业也没有了,种种事情整合在一起,让年轻的杨苡曾经想过:不如跳下去算完,什么也不用烦了。原先透明碧蓝的昆明开始变得黯淡。跑警报的艰难岁月与自己个人生活的不如意,进入婚姻的她要学会从头开始,比如被丈夫埋怨:你怎么就只会炒鸡蛋?

晚年的杨苡老人回忆也如实回答记者的问题,两人“志同道不合”,曾经在毕业前后也想过要离婚,但老一辈人的教育影响让她最终还是守在这段婚姻中,理由是:孩子是第一位的。

但听到大李先生去世的消息,杨苡老人当时整整哭了三天。这一举动让丈夫赵瑞蕻十分生气。

杨苡老人的口述脱离了世俗的牵绊,就是如实说出真相,婚姻中的大多数的不幸福时刻与跑警报时候安慰自己的温馨。天真似乎是老杨家人的天性,杨宪益如此,杨苡也如此。

她的回忆琐碎而生动,大多数片段是如此动人,比如生孩子时候沈从文来看望杨苡这个“狼狈的小母亲”,那句发自肺腑的叮嘱:不能有了孩子就什么都放弃了,还是要做事。

那些岁月,那些人,滋养了杨苡的青葱岁月,也让她在磨难中成长。书中记叙的时间只是老人生命的三分之一,时间与历史流水般淌过杨家,也淌过每一个国人。往事没有如烟雾般消散,那个喜欢唱歌喜欢写信喜欢收集卡片唱片的小姑娘依旧在,那个坚持学习带着孩子的勇敢母亲还在,那个在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结束流亡岁月的中年人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