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询:我人丑,但是我字儿美啊!

 昵称50319000 2023-04-11 发布于北京

话说在公元632年的一个盛夏,唐太宗李世民来到长安郊外的九成宫避暑。

刚一进入宫城,一阵带有湿润气息的泥土清香就从空气中飘到了李世民的面前。他用随身携带的手杖挖了挖土,又敲了下山间的岩石。没想到,一股清泉竟然从岩石之间涌了出来。

李世民用手接了一点儿,尝了尝,立马觉得口舌生津,夏天的暑热消散了一大半,一时之间是龙心大悦。于是,唐太宗给这泉水起了名字,还准备找大书法家写碑文来纪念这次奇妙的经历。

按理来说,能接到这份差事的那必定是根正苗红的青年才俊啊,但没想到,承担这次任务的不仅是个丑陋不堪的老头,甚至还是个叛贼的后人。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皇上为什么点名要他写碑呢?

达官世家 一瞬覆灭

提起欧阳询,熟悉书法的朋友们肯定不陌生,这可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不过这位大家到底牛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跟您说吧,在中唐时期,如果你要想学习书法,那您得先把欧阳询的字练明白,那才算是入了门。

不光是初学者,对于高阶的书法研究者来说,欧阳询欧体的楷书也是楷模中的楷模。当时的书法圈儿里公认:欧阳询就是在王羲之之后书法最牛的人。

如果从诸多作品里选出一件最能代表欧阳询书法特点的,那一定要数《九成宫醴泉铭》。

文章图片1

《九成宫醴泉铭》

咱开头提到了,当时唐太宗有个行宫叫九成宫,在宫里意外发现了一汪地下泉水。皇帝十分高兴,就把这口泉赐名叫“醴泉”,翻成白话就是“甘甜的泉水”。为了庆祝这件事,唐太宗还特意把欧阳询找来题字。

当时,欧阳询已76岁高龄了。对于一个“奔八”的老人来说,还能提笔写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九成宫醴泉铭》不仅完整地写完了,还写得非常之好,一笔一划工整规矩,被书法家们夸是“险劲瘦硬而不失婉润”,被后世的书法爱好者们推崇为“天下第一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造就欧阳询落笔的谨慎,源自于他不幸的过去。

欧阳询这辈子过得有多曲折呢?这么和您说吧,他一辈子经历了三个朝代,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候的南陈、隋朝和唐朝,一辈子要多颠沛流离就有多颠沛流离。

早年间,欧阳询的家里也是世代为官、十分富庶的。他的祖父是南陈国的开国元勋,领了圣旨专门驻扎在岭南地区,很受老百姓的爱戴。祖父去世后,欧阳询的父亲接了他祖父的班,去广州当官。

当时,南陈的风气是很差的。有个姓陈的辅政大臣推翻了南陈皇帝,自己登了基,史称陈宣帝。

文章图片2

陈宣帝

因为皇位来路不正,这位陈宣帝的疑心病也非常的重,总是担心手底下的大臣谋反。于是,他就三天两头地找手底下人的茬,只要有点怀疑,就立刻找个由头把他砍了,上台不久就已经害死了许多重要的大臣。

很快,欧阳询的父亲也被盯上了。他本来好好在广州过着日子,却突然接到了都城的命令,说要封他当将军,要他马上带着所有家属北上来领赏。

欧阳询的父亲在接到调令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想着那些被残忍杀害的同事们,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赌上欧阳家族在岭南地区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和名声,起兵造反!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赌对。经历了十分痛苦的鏖战之后,欧阳询的父亲最终还是败了。不仅败了,也使得整个欧阳家族陷入了绝境。

文章图片3

这场大战之后,偌大的欧阳家就只剩下了欧阳询这么一根独苗。而当时,他还不到14岁。

从此,欧阳询不仅成了个没家的孩子,还得背负着“逆贼的后人”这么一个难听的名号。

双重的打击让这个从前不谙世事的少年,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也正是在这次巨大的变故之后,欧阳询就和他的字一样,变得一板一眼,十分严谨,生怕再次行差踏错。

当官路不通 潜心搞书法

幸运的是,在欧阳家族覆灭后不久,南陈朝廷大赦天下,身为“在逃人员”的欧阳询终于恢复了自由身。也是在这时,欧阳询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这个人是谁呢?

这位贵人姓江名总,字总持。由于和欧阳询的父亲有些交情,江总就收养了他。

江总这个人在南北朝的政坛和文体上都十分有名。不过,这个“名”却不是什么好名声。

提起他的名字,这个自带“老总”光环的人却总会引起一众官员的厌恶。为什么呢?因为,在他辅佐陈后主治国的时候,干的事实在是不太地道。

当时,陈后主非常昏庸,不好好治国,每天就喜欢研究各种艳丽到十分色情的宫廷音乐。为了投其所好,江总就使出浑身解数帮陈后主创作淫词艳曲。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您肯定很熟,这里头提到的《后庭花》正是江总的大作。您看看,这都遗臭万年了。

不过,撇开政治不谈,江总仍算得上是当时最为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根据史料记载,他的书法能在陈朝排进前二十一,写起字来颇有王羲之的风范。

文章图片4

自然,江总对欧阳询这个养子读书习字的功课也是非常上心,总是亲自教导他。江总先是让他不断临摹,学习王羲之的行书风格,然后又让他学习南朝秀美的字体,最终再融会贯通。

就这样,欧阳询的书法里既有王羲之的苍劲和险峻,也有南朝特有的精致与柔美,就这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不光是写字,欧阳询的读书和功课也没落下。史书记载,欧阳询少年时期就已经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史记》《汉书》这类历史书籍。

按理来说,一手好字加上超高的文学史学素养,再加上江总的社会地位,欧阳询这个小伙子应该是大写的未来可期啊,但他却一直没能顺利走上仕途,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大概要怪欧阳询的基因不太好。这个倒霉孩子不仅没遗传爹妈的优点,还把缺点遗传了一溜够,长得实在是……一言难尽……

欧阳询丑到什么地步呢?在他晚年的时候,和唐朝宰相长孙无忌见过一次面。没想到,见完面之后,长孙无忌就开始忍不住吐槽他的外貌。说他是“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

意思就是说欧阳询缩头夹肩还驼背,活像花果山里跑出来的猕猴,要多丑有多丑。

就因为长孙无忌的吐槽,民间甚至都开始传说欧阳询不是他爸爸亲生的,而是他母亲和猴精生下来的人妖怪胎。

总之,欧阳询抱歉的长相,让他天生就失去了在朝堂上挥斥方遒的资本。在提到他外貌的时候,有嘴欠的总要叨叨几句他“叛臣余孽”的身份,害得他几乎没脸见人,更别说是走上仕途了。

文章图片5

欧阳询画像

眼看着当官这条路是行不通了,欧阳询干脆把自己的心思全放在了书法上。

欧阳询对书法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有一回他骑马赶路的时候,忽然看到路边立着的好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的碑刻。这马都跑出去了好几里了,欧阳询对碑刻的文字还是念念不忘,于是干脆调转马头,折返回到碑前鉴赏。这一看,竟然溜溜看了三天!

当然了,也正是这种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欧阳询后来开创“欧体”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欧阳询能够进一步精进书法,其实还是要感谢江总。当时,政坛发生剧变,江总迎来了他的人生巅峰,不仅深得新皇的喜爱,还统揽了朝政大权。

随着养父地位的水涨船高,欧阳询获得的唯一好处就是增加了精进书法的机会。不过是和养父说一句话的事,欧阳询就能看到那些深藏在陈朝内宫中的书法字画,甚至能随意地去临摹学习。

所谓“历千剑而后能识器”,这段宝贵的书画鉴赏经历也让欧阳询的书法更上了一层楼,带上了别人没有的汉魏风骨。

文章图片6

欧阳询楷书刻石

朝代更迭 饭碗不保

不过,擅长诗文的江总却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开国还不满三十年,南陈就走向了历史的坟墓。面对着一片混乱的国家,江总的选择是什么呢?

这么一个喜欢逢迎的人还能有什么选择啊?自然是抱住新大腿啦!身为宰相而且一把年纪的江总直接带着南陈皇帝一起,投降了隋文帝杨坚。

作为江总的养子,欧阳询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父亲的选择,跟随他来到了隋朝的首都。

这么一来,欧阳询身上背负的骂名就更多了。一开始骂他的人只说他是乱臣贼子,可现在,骂人的新词已经进化成了亡国孽种。

亡国的罪名对于刚三十来岁的欧阳询来说,实在是有些太重了。意外的是,改朝换代对欧阳询的影响并不算大。

除了早已习惯的谩骂外,他的生活平淡如水。外面的骂声越大,他反而越能把自己安静地沉浸在书法里头。这种沉浸还体现在,他会认真地去研究一些书法的理论。

当时,隋朝有位书法家专门研究单个字的结构,还专门写了书,强调写字的间架结构多么重要。但欧阳询觉得这个理论并不可取。他认为,用笔的方法要比结构重要得多。

在他创立的书学理论《八诀》中就提出,书写者握笔的时候需要“虚拳直腕,指齐掌空”,直到今天这还是书法学习者们的八字真言。

文章图片7

在写字的时候,欧阳询认为,每一次落笔,笔锋都应该藏而不露,这才能体现出书法含蓄的情志。

当然了,欧阳询也不是完全不重视结构。他认为,在笔画转折的时候,书写者一定要注意字体结构的方圆转换,这样才能写出一篇连贯的作品。

不过,要创作出顶级的书法佳作,光凭这些当然还远远不够。正所谓“书肇于自然”,一份传世的书法佳作,不仅只是对前人字迹的模仿,还得体现书者的内心。只有用心感受世间万物、崇尚自然,方能成就书法作品的自然之道。

就这样,随着书法理论一步接一步的升华,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也获得了质的飞跃,很快就出了名。

为了一睹欧阳询的书法风采,达官贵人纷纷上门求写碑文和墓志铭。

文章图片8

也是凭借高超的书法技艺,欧阳询终于等来了入仕的机会,虽然这个官位并不完全“专业对口”:当时,年近半百的欧阳询接到任务是入宫去与其他几位大学问家一起给前朝修史。

自古以来,历来编修国史都是一件非常漫长的工作。当然了,修好了是大功一件,编修者在史书完成的时候也往往能得到提拔。这对欧阳询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开始。

然而,史书还没修完,大隋帝国却完了。为国家修了十几年的史书,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欧阳询简直是欲哭无泪。

不过,当时的欧阳询也不会知道,这次亡国变故却反而给他带来了仕途上的春天。

趁着隋朝覆灭、一片混乱的时候,有个叫窦建德的人趁乱起义,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自己割据一方。

占足了地盘之后,窦建德想搞点仪式感,他把自己的政权起名叫大夏,准备称王称帝。但他是个粗人,打仗还行,真让他遵循礼法带头搞祭祀,恐怕他连祭祀时辰的子丑寅卯都弄不明白。

文章图片9

于是,在一群隋朝旧臣中,窦建德相中了写得一手好字的欧阳询,让他专门负责大夏朝的礼仪祭祀工作。

可是历史又对欧阳询开了个玩笑:他才上了不到两年的班,就又被迫下岗了。

纯靠实力 迎来事业春天

公元622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与窦建德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大夏朝就此覆灭,欧阳询又一次成了俘虏。这一次,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凭着在各个朝代干临时工的经历,欧阳询并不具备被重用的资格,但恰好,这时候大唐的最高发言人李渊,正是欧阳询当年在隋朝任职时的至交好友。

凭着好哥们的照顾,欧阳询直接就被封成了唐朝的给事中,也就是唐高祖李渊的政治秘书。

到这儿,已经六十多岁的欧阳询,才彻底迎来了自己政治上的春天。

李渊对欧阳询非常信任。信任到什么程度呢?当时,由于连年战乱,无数奸商故意囤积粮食,哄抬物价,让刚刚建立的大唐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各路诸侯都忙着用武力征服天下,谁也没空搭理早就已经破败不堪的经济秩序。

为了稳定市场价格,大唐就迫切地需要发行一种标准型钱币,用来规范天下臣民的交易方式,稳定大唐帝国经济秩序。

于是,李渊下令在全国铸造新货币,指导百姓流通使用。新货币的铸造工艺和形状都是当时最顶尖的水平。

设计完成后,李渊找到了欧阳询,要求他给这套新的货币题字。要知道,这可是新王朝建立的第一套货币,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李渊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欧阳询。

于是,欧阳询亲笔题写了“开元通宝”四个大字。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开元通宝的发行,唐王朝成功地控制了物价。在之后的日子里,随着大唐国力蒸蒸日上,开元通宝也成为世界上最值钱的货币之一。

文章图片10

而欧体字的挺拔与秀美,也通过“开元通宝”四个大字,流通天下,甚至还传到了海外。

据说,当欧阳询的字传到东边高丽国的时候,国王还以为欧阳询是个又高又帅的大帅哥,对他疯狂仰慕。派遣使者入唐的时候,还点名要欣赏欧阳询的风姿。

没想到,当欧阳询如猿猴般的身躯出现在使者面前时,对方被吓得差点晕了过去,人家压根儿没想过这个大书法家的字和人竟然一点都不沾边。

唐高祖李渊退位以后,新上台的唐太宗简直是欧阳询的狂热粉丝。唐太宗本就重视文化,欧阳询在他眼里更是国宝一般的存在。

准备开弘文馆招纳人才的时候,他赶紧就去邀请欧阳询加入。所以可以这么说,和前七十年的漂泊不定相比,欧阳询的晚年过得是相对开心自在的,平时在弘文馆也就是写写字,讲讲课,论论道。

除了这些日常工作之外,欧阳询还有许多机会参与各种皇宫聚会,展露自己幽默的另一面。

有一回,唐太宗赏赐百官,邀请大家一起射箭玩。但当时身为宰相的宋国公萧瑀总是射不中,站在一旁的欧阳询就动笔写了首《嘲萧瑀射》: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

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空。

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这诗写得很直白,就是在写萧瑀各种射箭射不中的着急样儿。

要换成别人这么嘲讽自己,以萧瑀耿直的个性早就和他闹翻天了。可面对欧阳询,萧瑀非但没有指责,还默认了他对自己射箭能力的“客观评价”。可见,在与王公大臣的相处上,欧阳询的尺度拿捏得十分到位。

当然了,对于某些曾经嘲笑过他外貌的人,比如长孙无忌,欧阳询也给出了自己的反击:“缩头连背暖,俒裆畏肚寒。只缘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这首诗一边解释自己的长相后,一边还不忘对长孙无忌的心虚与焦躁进行一番嘲弄。对此,长孙无忌顿感哑口无言。除了搬出长孙皇后,别无他法。

公元641年,85岁的欧阳询在家中病逝。

对于他流传后世的书法成就,唐朝书法理论家曾经说他是:“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

大致意思就是说,他能把各种不同的书体都写出自己的特色,篆书和飞白的行草甚至比古人还要有韵味。

文章图片11

欧阳询《敦煌遗书》

生逢乱世,样貌奇丑,几度被俘,背负骂名……好在欧阳询一直知道:样貌与身世,不过是暂居人世间的躯壳,只有实力和作品,才能打破质疑,流芳千古。

编辑:亚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