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思维的定义与危害 反刍式思考是指经历了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结果往往会陷入焦虑,最后因耗竭而抑郁。 ![]() 反刍思维的脑内机制 反刍思维的脑机制是大脑中默认网络核心子系统对内侧颞叶子系统的脑活动的过度控制导致的。狭窄和过渡控制是反刍思维过程中大脑功能失调的状态。又因为它往往是侵入性的,所以期望主动克服或放弃反刍思维会很困难。反刍思维的触发也是功能性的,它指向我们对关于自我重要信息的确认和评估,但因为它过度激活控制和引起意识狭窄,使意识无法得出整合过去和现实的有效的结果。 ![]() 反刍思维的底层逻辑 在反刍的过程中,人们会带着强烈的情绪沉浸在对过去反复假设推演之中,期望通过思考、想象对过去和未来进行“控制”,继而达到缓解负面情绪的目的。但这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于是个体就被卡在一个死循环里难以行动却非常消耗。而那些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有益于现实生存新知识和经验的体会功能则被压抑和回避。 ![]() 反刍思维的自我调整 停止控制,循着时间的方向让生命的体悟形成、展开,让心灵在自我慈悲的关照下相对自由的自我构建,无论是什么,只要体验得以发生,心智便可以发挥正常的功能来帮助个体真正开始与现实接触,解决问题,发展自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