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侯景和高欢有约定,每次召侯景回京一定要在信封背面画个黑点作为记号,有则回,无则不回。 高澄可能不知道这个约定,信封背面没有黑点,侯景拒不回去。又听说高欢快不行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整军备战,以防不测。 高澄闻讯忧心忡忡,害怕侯景闹事,这一切都被高欢看在眼里了。 高欢就问儿子:我虽然病重,但看你的脸色很不好,是不是还有别的心事? 高澄没有说话。 高欢又问:是不是担忧侯景叛乱? 高澄这才点点头。 高欢叹道:侯景盘踞河南长达十四年,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也只有我能控制。我死后他怎么会甘心听命于你呢?如今天下四方未定,我死后不要发丧,厍狄干是鲜卑老臣,斛律金是敕勒老将,忠勇耿直,绝对不会背叛你。 可朱浑元、刘丰远道来投我,一定不会有异心,贺拔焉过儿朴实无过,潘相乐宽厚温和,你们兄弟会有用得到他们的地方。 彭相乐心机不可测,你要多加防备,至于能够对付侯景的人…… 高澄瞪大了眼睛。 只有慕容绍宗一人,我之所以不提拔他是为了留给你提拔,你一定要重用他。 老爹一口气嘱咐了这么多,高澄一一点头记下。
转眼武定五年(547年)的春节到了,这时正巧发生了日食现象,高欢自言自语道:日食莫非是因我而生的吗?死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日蚀其为我耶,死亦何恨。”——《北齐书·神武纪》
预感到大限将至的高欢最后一次上书孝静帝道别,奏折送出去当天高欢就病死于晋阳府中,终年52岁。晋阳丞相府封锁消息,秘不发丧。
一代枭雄,南北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高欢至此谢幕退场。 半年后的六月才公布他的死讯,孝静帝在邺城东堂举哀,下诏高欢的凶礼依照西汉大将军霍光、东汉东平王刘苍的葬礼规格办理。 这两位都是著名的辅政大臣,霍光历经武、昭、宣三朝,辅庇幼主,平定燕王旦谋逆,再造社稷,功盖伊尹、周公;东平王刘苍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六子,是光武帝十王中最优秀的一位,汉明帝即位后刘苍辅政五年,后归政回国。刘苍病死后他的侄子汉章帝以非常隆重的规格安葬他,极具哀荣,以至于后来历朝历代德高望重或功勋卓著的诸侯王去世,朝廷多以“如东平王故事”给予隆重的葬礼。 “诏凶礼依汉大将军霍光、东平王苍故事。”——《北齐书·神武纪》 又追赠了一大堆头衔,使持节、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齐王,备九锡殊礼,谥献武王。
八月,安葬于邺城西北漳河之西(今河北磁县讲武城镇申庄大冢营村东)。 高欢至死也没能回到草原故乡去,高洋篡位后追赠高欢为皇帝,将高欢墓升级为义平陵,至今还保留着高大的封土堆。但由于长年风雨侵蚀和近年来村民不断取土开荒,义平陵破坏严重,亟待保护。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座义平陵只是高欢的衣冠冢,并不是真墓所在地。至于高欢尸骨葬身何处争议不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高欢在漳河岸边大张旗鼓修建陵墓只是障眼法,真身却潜葬邺城西北山区的响堂山石窟顶上的佛龛石室里。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尤其是安阳西高穴大墓的发现引得一些人将目光投向这里。主流说法认为这里是曹操高陵,不过有人认为西高穴大墓才是高欢的真墓,也有人认为是武悼天王冉闵的墓,总之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漳河边的义平陵也好,响堂山石窟也罢,都已被盗,结果是义平陵里没尸骨,响堂山石窟里也没尸骨。 高欢无影无踪……
高欢死后,孝静帝还没轻松几天,高欢长子高澄便子承父业,掌握朝政大权。这家伙远不如他老爹,高欢至少良知未泯,对孝静帝还保持着起码的尊敬。高澄相比之下就是活脱脱的混蛋了,孝静帝真正的苦日子才刚开始。 高欢死后先是追谥齐献武王,高洋称帝后改尊为齐太祖献武帝。天统元年改谥为齐高祖神武帝。因此史书中习惯称之为齐神武。
按规矩,这种开国之主死后都会给个盖棺定论,高欢也不例外。《北齐书》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 说高欢平时气度不凡,不怒自威,部众都猜不透他的心思。做事随机应变,神出鬼没,军国大事基本都是他独断专行,统帅三军法令森严,破敌制胜则没有固定的套路。 为人明察秋毫,重用人才,尊敬知识分子,功臣宿将都能同富贵共患难,这一点殊为不易。 高欢用人只看才能,不看家世门第,那些华而不实的纨绔子弟基本不用。另外高欢还非常崇尚节俭(黑獭嗤之以鼻,抠门儿),刀剑鞍马都没有金银装饰,年轻时酒量很大,自从执掌军政后每次喝酒都不超过三杯,非常克制。 高欢慧眼识人,在死囚犯中及时发现了一批有才华能力的人委以重任,因此部众都忠心拥戴他。 “故遐迩归心,皆思效力。”——《北齐书·神武纪》 正因此,高欢才得以南征箫梁、北逐柔然、西抗黑獭,成就一番大业。 高欢死后,高澄继续把持东魏朝政,这位高大公子盛气凌人、狂妄自大,完全改变了高欢的政策。邺城太极殿里那位元家皇帝将如何和高澄相处呢?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