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传》——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我之笔 2023-04-11 发布于黑龙江

关于这部书的“三难”



我断断续续大概用了快要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不是它不好看,而是按照我的读书习惯有点儿“不好读”。
我看书时遇到生僻字哪怕是叫不准的都习惯要查一查读音,而这部书上恰好有太多的生僻字,有时候真有点儿读一步一个坎儿的感觉。这种读法的好处是可以积累自己的词汇量,对于写作很有帮助,当然也更有助于对全书的理解,弊端就是如果生僻字过多就总会被打断,影响阅读进度和阅读兴趣。
另外一个“不好读”的原因是书中引用了不少苏轼的诗作或者书信,所以自然就少不了文言文,读下来也就不会像读白话文那么顺畅。但我觉得读古人其中一部分就是读那种古韵,典故和韵律美是我在这本书中所引用的文字里感触最深的,而且在这部分的体验里,可以从输入的角度看到苏东坡的才华除天资以外的出处。大文豪尚且终生阅读、体验新事物,小同学还有什么理由不思进取。
还有一点“难”是这部书写作者的高度让这部传记不只是简单的叙述一个大文豪的生平,还有对苏轼精神世界的探究,以及苏轼所涉及到的艺术、修行等领域的研究和说明。所以我觉得读这本书时而是读苏轼,时而是读两个大师的文艺切磋,给读者打开了更高维的视角去看苏轼,以及透过苏轼看到更深邃的人生哲学。我记得我看过另外一部人物传记的书评,那个书友说作者与传记主人公是一种双剑合璧的存在,我觉得我在这部书里也找到了同样感受。
我觉得这几点“难”是读者的幸运。有时候一部书的可读之处往往就在于它的难读之处,正是这些不好读让这本书更加耐读、更值得我们去细心品味,而且越难也越能调动大脑去思考和探究,有助于我们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是什么不是什么。

所以这本书是必然要读第二遍的,第一遍是草草的“结识”了苏轼这个人,第二遍第三遍更多遍是为了真正能够和这个人去“交谈”。走过他的一生,读过他生平著作,再去看这个人,从读书转到“会友”,大概才能真正感受和领略到苏轼的人生哲学。


关于苏轼的一生



这部书的结构简单明了,共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当我一卷一卷翻开,将苏东坡的一生像一幅画卷一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时,我印象里关于这位诗人的那两个关键词——豁达、被贬,突然间就变得模糊了。
我以为的大诗人原来不只是是个诗人,他会做官,兴建工程为民解忧,他也“不会做官”,一路上都在“得罪”人,然后一路上都在被贬;他是个美食家,酿酒做菜研究各种美食,堪称以美食诠释热爱生活的典范;他也是个艺术家,书中说他是中国南派画始祖之一,但具体他的书法绘画造诣如何,见解如何一两句话我也说不清,就留给大家自己去看了;他还是个哲人、修行之人,钻研佛道,修行身体,辩论哲思......这么一一列举出来,似乎这个人有千面,但是当你离“远点儿”看时,这些又都是浑然一体的,这就是苏东坡本人,每一种角色之间的衔接是他那豁达真实的性情。
作者说他这一生可能终究没有追求到他想要的自由,我却觉得那种仙风道骨的自由反不似他在限制里所活出的那种自由更有力量,更具洒脱的意味。他总是在被贬,但他好像总也不愁,他那也不能叫苦中作乐,而是不以苦为苦,他的人生似乎有大把的乐趣抓在手里,在任何一种境遇里都能有对应的消遣。他到哪里就和哪里的人交朋友,农民学者、和尚道士、商贾高官,只要有志趣相同之处皆可为友,这种无界首先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当然只要看不上的也绝不口下留情。他的一张嘴真真是自然流淌的典范,无数流传千古的佳作就出自这里,他一生颠沛流离的那一部分也出自这里。
我最钦佩他因作诗入狱,刚出狱当天就又写了两首诗,而且也是只要别人想就能做出文章再把他送进去的那种——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我实在太喜欢他这种信手拈来的感觉,一点不做作,不勉强,不“收敛”。我总觉得但凡需要冥思苦想,想到了又不敢全说的作品,都不能算作真正好的作品。能够本能的抓取当下的感受,还有能力即时准确的表达出来,且写的内容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这样自然流淌的文章,或者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足以直抵人心,那就是文字的力量所在,苏轼绝对做到了。

读苏轼,究竟读的是什么,能够读出什么,我想我这个才读一遍的人是说不透的。读他的文字、读他的人格、读他的性情、读他的思辨?一定有这些,但绝对不仅仅这些,画人画皮难画骨,读人也是一样的,相比有形我更愿意探究无形的东西的,毕竟感受是不会骗人的。所以一定要亲自去有关苏轼的文字里去感受一下他,那些阅读间隙里的感叹就是我们所获得的震撼与力量,不需要刻意去学习,自会被感染。


一点瑕疵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苏轼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我所写的和我所读到的都有些完美了,所以整体读完会觉得这个人似乎不够立体,经历很丰富,但人物并不丰满。无论是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更多关于苏轼的信息,还是我们自身的局限导致了这一点瑕疵,我觉得都不必太纠结,因为换个角度看,这正是我们后来人可以成长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