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边放牛边看书的小孩子……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在陕西的西南角的宁强,秦岭与大巴山在这里交汇,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这里发源,从蜀入关中的古蜀道金牛道在这里经过。宁强原写作“宁羌”,在古代一直是羌族的聚居地,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样,这里山高路陡,大部分地方很闭塞,随着汉民族人口膨胀和不断扩张,羌族被迫走向了更偏僻的地方,现在整个县里的羌族人口很少。我的祖先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在清道光年间,从湖北经由四川,最终在偏僻县的更偏远的山沟里安居。我曾经认真在谷歌地图上查找过我的家乡,费了很长时间,终于在那重重山脉河流之间,找到了“郑家院子”。如果我不是生长在那个地方,真的不知道,那里居然还有人世世代代居住着。

五丁关    

古人由此入川,今108国道

生在在大山里,曾经以为大山外面还是大山,以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直到我翻开第一本书,我才发现,原来中国这么大,世界这么大,这样丰富多彩,千奇百怪。

我看的第一本书,是母亲赶集回来买的一本幼儿识字书,那时我大概三岁多,具体的内容现在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里面有五颜六色的图画,诸如汽车、飞机、老鼠、兔子之类的,有有趣的小故事。那本书,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年,总是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直到没有烂到没有书的样子了,当母亲不小心扔掉后我还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想来,那本书就是我的学前教育的教材吧。

上学后,我学得最好的是数学,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语文,尤其喜欢语文书里面有趣的图画,生动的文字,当时老师要求学生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后生字词全部背下来,我总是第一个背出来的学生。不是因为我下了多大的功夫,而是因为我太喜欢这个语文书了。课本一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里面有趣的图画有趣的课文先浏览一篇,然后再把课本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不等上课我就能掌握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了。因为太喜欢,我会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语文书,还不等老师教,我就能把大部分课文背下来了,有的课文现在我还能背,更不用说学过的那些古诗了。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许多小学的课文,比如《我爱北京天安门》《丑小鸭》《小蝌蚪找妈妈》《凡卡》《穷人》《燕子》《日出》《骄傲的孔雀》《我要的是葫芦》《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春风吹》《小狮子找尾巴》《小狮子艾尔莎》《我要当红军》《跳水》《跳伞》《猎人海力布》……

蜀道之金牛道

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家里才通电,告别了煤油灯用上了电灯;在四年级时,家里买了一台黄河牌的黑白电视机。那时没有课外书,家里也不让在白天看电视,学习就是写写字、算算数学、背背课文,只要一有空我就把语文书拿出来反复看。在三年级时就开始帮家里放牛,在放牛时,也总是把语文书带上,牛儿在山坡吃草,山风吹来,野花芬芳,虫鸣鸟叫,我自己就找一个平整的大石头或坐或躺,拿着书看看,看着看着就沉浸到故事里去了,自己就成了小马、凡卡、丑小鸭,遇到有意思的地方,自己会大声读出来。偶尔抬头看看天,把天上不断变化的云朵,也看成是书中的人物,刚才还是一个小狗,一会儿就成了小狮子,后来成了一群大雁,再后来成了一个方阵的军队……晚上做梦还会想到白天看到有趣的故事,还会笑出声,引得母亲不知所措。

我接触的第一本课外读本,是我四年级时爸爸去汉中二爸家,给我带回的一本神话故事,我一看到这本书高兴得不得了,就赶紧找了一个没人的角落,躲起来,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后面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拿着这本书看。这里面很多故事的已经淡忘了,记得有“七窍流血”“十二生肖”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故事讲的是寺庙里一个小和尚受师傅虐待,逼着上山采药,遇见了一个小朋友,一起玩耍,没采着药,师傅责骂,不让吃饭,小和尚如实相告,师傅根据描述断定那个小孩是一个成精的人参,给了小和尚针线让第二天悄悄插到小孩的衣服上,小和尚很害怕,但不得不照做,一插上小孩就不见了,这个时候偷偷跟踪的师傅出来了,顺着线寻找挖出了一个大人参。回家便炖,香气吸引了鸟雀、老鼠、蛇等等各种动物,和尚们一个个又饿又渴,乘着师傅出去找朋友,便捞出人参分着吃了,小和尚看见他们吃了自己的伙伴,很伤心,自己也很饿,就喝了几口汤。师傅回来一看,人参没了,还深一点汤正被小和尚端着,于是去抢,小和尚很害怕一不小心就洒在了寺庙门槛上。这个时候,地动山摇,寺庙开始上升,和尚们也开始飞起来,原来是他们要成仙了,只有师傅飞不起来,痛苦地抱住门槛,后来体力不支掉下去摔死了。

通过阅读,我开始畅想山的那边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