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评:那些如草一样的无名者(《无名》影评)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原创推荐:
《你好,李焕英》折射出的家庭教育的问题
当孩子失去了童年……
对“凡尔赛文学”的思考:模考优秀作文,附点评
过去与未来之间:盘点2020年看过的书(1)
一本书,一杯茶,一份自己的闲暇:盘点2020年看过的书(2)
丁真:那份澄澈和纯真,让我看到了……
张艺谋《一秒钟》影评:我们如何言说历史,就如何对待现实
影评:一个小人物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郑刚:回想那时的小学,满满的美好,你还记得么?
致那些被撕裂的青春——电影《17岁的单车》影评
成长是一个发现真实自我的过程,《少年小赵》影评
《送我上青云》影评:成熟就意味着妥协与和解?
他被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至爱梵高》影评,附梵高生平和画作)
影评:何以为家?以快乐、美好和爱为家!
《无双》影评:每个人都无双,却总想活成他人
《芳华》影评:谁保存着你撕碎的芳华?(深度解读)
电影《相亲相爱》影评: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一个巨大的问题
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影评
《地久天长》影评:当时代的列车从每个人身上碾过
《17岁的单车》影评:我们都得扛着变形的梦想前行
《观音山》影评:没有信仰的青春驶向何处?
《狗13》影评: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孤独的宇宙

又回想起春节档电影了。我只看了两部,但是去看了三次——因为二刷了《无名》。不谈粉圈争斗,不谈票房,也不谈让我瞠目的开分,单对我来说,我实在是喜欢。

对导演我有十分信心。曾经看过他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全片以黑色为主的浓郁鲜明的基调,以及优雅而血腥的暴力美学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上我本人酷爱谍战,一听到题材,从上映前一年就开始关注。

一、场面设计:动荡时代,众生如羊羔

影片质感堪称我近年在影院看过的最佳,大场景,对比,人显得那么渺小,在那个纷乱阴森的时代里如一颗砂砾。

其中有几个尤其震撼我的镜头:从井下向上无助望去的劳工,盯着水泥出口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那是直觉在警告着的不安。

就在刚才,总共的几十个劳工被从不见天日的水泥厂地下抓出来,列成一排,接受无理的审判,随机枪杀,血色的倒计时。阔大的天地,被云掩住的阳光,背后巨大的灰色建筑物上还写着“蒋委员长万岁”。

甚至可以看到,子弹怎样穿过这群无辜的人的头颅,血液喷洒出来,却又像烟一样迅速散开。我的心脏在颤抖,恐惧,愤怒,不安,这样让人惊慌惊恐,只因为大视角之下,观众看到的,是群体之殇。

一句对尸体下的定义,“脏东西”,因为那日本人的属性,被扣上了死罪的帽子。无所谓生命,无所谓权利,无所谓公平,无所谓道德,有的只有屠杀者眼睛里全无人性的血红,和剩下的人眼中对未知的感受。

不过,那些向上看的年轻日本兵,眼中是一种纯洁而残忍的好奇;那些站在井底向上看的劳工们,那抬头的一眼又一眼,是对未知的恐惧,对生命的嘶哑的渴求。

当那些眼神看向你,看向快要一百年以后的你,那种血液里沉默着的东西,掐着你的神经,摇晃着你急促跳动的心脏,它要你窒息,要你回应,要你用最真实的本能回答他们眼睛里的绝望与渴望。

孩子,老人,还有那个在手中紧紧捻着珠串的中年人……

这一切都被水泥倾盖了,一张张无辜的面孔就这样被深埋在灰褐色的沸腾的水泥里,而他们的脸上,只剩下令人恐惧的绝望。昏黑的水泥厂外就是南方绿意葱茏的夏日,甚至就连水泥厂破破旧旧的屋顶,都漏过来金黄色的阳光。

不过这点阳光,什么都不是。就算把太阳举过来,照在他们的头上,这里也是人性最黑暗之处,横陈着千万哭嚎挣扎着的冤魂。你在期待这些屠杀者的赎罪吗,就像现在很多朋友们希望的那样——赎罪,新生,和平,让我们忘掉仇恨......

等到这群无辜的中国人在水泥中沉寂,镜头给了日本军官,一抬头,迎面对上一只洁白的羊羔,在厂外青葱苍翠的绿林中,稚嫩而凄厉地发出一声惨叫——这一声让我的灵魂在躯壳中震撼!纯净的,无瑕的,那是来自道德与人性的审判,那是时代悲剧对着苍天发出的控诉的哭喊,罪,罪,罪!这是罪孽!下一秒,那种受害者内心常常期待着的宽容时刻没有到来——羊羔变成了他们的羊肉汤。

那圣洁生灵的惨叫并没有让他们忏悔,下午杀害了有老有少那么多人,他们仍是欢歌笑语。这一连串震撼人心的场景连用,几乎压得我生理意义上产生了呼吸困难——现在修改这篇随笔依然是这样。

战争是人类的悲剧。影片里也有这样的呈现——影片一开头,叶先生和王队长在早餐铺的闲聊:本来在日本乡下种地做农夫的吉川,被强制征兵入伍到了中国,之前连枪声都没听过的普通民众,当了兵以后也可以和其他和他经历相似的日本士兵一起,在金店夫妻的苦苦哀求之下,当着他们的面把两个女儿轮奸几个钟头,然后把一家四口全都投到井里。

这种人性的沦丧是谁的错?难道是日本人特有的吗?可是他们在做这些恶事之前,也只是普通人,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野蛮的战争,让人也回到野蛮;无道义的杀戮,让人也回到疯狂。

那些场景——那从上空俯瞰的上海的、广州的民房,密密匝匝,冒着黑烟。动荡年代,众生如草,举国皆是如此。

而觥筹交错衣香鬓影的歌舞场,表面上纸醉金迷,实际是波涛汹涌、杀机四起。导演冷峻的画面,优雅又写实的风格,血腥到惊人的某些场面,都与那个时代相契合,让全片呈现出一种悲痛与悲壮之下的美丽。

无数的空镜,隐喻,甚至政治讽喻,都透露出一种令人沉默的黑色幽默。骑墙者在巨大的国日两旗分界处渺小的背影,灰色天空之下苍绿而随风倒伏的草丛,甚至是犬类截然不同的命运......

二、人物:热血流淌,命运被裹挟

其实在电影上映之前我看过人物小传,是导演自己写的,文字风格理智冷酷优雅,一如他的电影风格。主人公们因为一些原因,角色有变动,想要表达的一些细小的点也不完全相同,这里我只说我自己的感受。

何先生,陈小姐,乱世中为了理想分离的夫妻。目睹了广州轰炸的何先生,他的心为了民族解放疼痛。因为他亲眼看过,亲身体验过什么是人如草芥。他和陈小姐,危险的事业,伉俪式的情感,让对方可能随时面临着的死亡都显得没那么痛苦了——但还是痛苦。

何先生锁门之前,陈小姐抓着他不放松的那只手,还有他们眼含热泪相吻——决绝,就像是《与妻书》给人的感受:“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民族大义在前,可也没法完全磨灭爱人离去的痛。

张先生,他一直重复强调自己在广西有块地,是他父亲给他留下的——可他的口音,纯正的北方腔调,哪里有一点点南方的气息?那只是他给自己的乌托邦,即使广西并没有他的土地,他的父亲也没有什么遗产。

他说他要走了,不再从事革命,因为他累了,他说“我是一个软弱的人,不适应剧变的年代”。你强求他在那样的年岁里有什么信念,理想?

他只是普通人,不是英雄,绝不会是被拎出来褒扬的对象,也不应该是被批判的罪人,因为,他只是普通人。他苦苦寻找动乱中的宁静和归属,苦苦寻找幸福安稳,可最后却死于何先生枪下。

叶先生,方小姐,王队长,他们三个错综复杂的感情,就像地下工作者的生活一样,在理想中沐浴,在现实中挣扎,在感情中寻求理性,却又在理性中苦求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命运,内心深处掩藏的秘密,剪不断,也没有什么理还乱的道理——谁敢去理?

方小姐在日本流亡多年,回国后立刻加入了党组织。《东亚往事》,也就是《无名》的小说里写道:“像是为了证明保守者最开放,她不久便拥有全新的认知与理想......放下出生便强加于自己的属于大小姐与旧道德的一切。以她母语般熟悉的流亡地语言出入跳舞厅,配合诛杀那些落单的日本兵。陌生的母体终于报复了熟悉的流亡地,她获得一种强者的感觉。”

当叶先生提醒早已分道扬镳的她局势紧张,早点收手,却只收到一句“我会有新的爱人......我讨厌你衣冠楚楚的样子,你快点去死了吧”。后来发现未婚妻被最好的兄弟王队长奸杀在街头,却也只好在王队长一句“她是共产党”里低头无言——“多摩川的河水应该还记得他的沉默寡言。”感情,理想,立场,现实,这些东西就像绳索一样牢牢捆住叶先生,也捆住每一个地下工作者——你是人,还是一个卧底?你的感情,到底是不是应该产生?他们就这样在黑暗之中挣扎不休。

这么多人,没有名字,没有传记,只是战乱年代的无名者,或许来自不同的党派,但都是活生生的人。

被杀害的亲人,爱情,自尊,忠诚,生活......

他们一言不发。

“不妨再等一等,等再相遇的那一刻。”

三、历史:记述宏大,无名者终无名

历史怎样对待他们?

奉献,无私,奋斗......

看到阅读材料上的词,我只觉得略显做作。就像王队长在电影里的台词:“(有的人)是为了政治而生,我们呢,以政治谋生。”

他们只是一群乱世谋生者,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像领袖人物那样伟大的理想,要解放所有人。或许他们也只是在挣扎,只是这种方式总是会被大家放大再放大,变成一种俯瞰状的伟大情怀。

那样悲惨与血红的时代,干什么用那些和平成那样的词语来形容?战争年代,鲜少有什么纯粹奉献、无私,只有为了生挣扎的一众又一众。

这是完全的胜利,可也不能就这样磨灭它是时代的大悲剧的事实。

至于大放厥词的那群,声称春节看这个题材晦气,我真心悲哀。不管是为了钱还是发自真心,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还有人觉得国之悲恸是晦气,那该用什么来拯救这些无知而可悲的愚蠢者?那该用什么来拯救我们这个被此等蠢人充斥着的国家?

我无言以对。

《文化十分》采访导演程耳,他说,不想仅仅把这个电影定义为谍战片,更像定义为一部无名者的史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