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张峻:学校制度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小小鱼和脆脆鱼 2023-04-11 发布于湖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近年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虹口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教育大会精神,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优化资源布局,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加强队伍建设,狠抓教育内涵品质提升,推动虹口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目前,在虹口教育的校长队伍里,共有上海市特级校(园)长、书记15人,他们是开拓者、是冲锋者、是引领者,他们有坚定的教育情怀,有办学的实践智慧,有治校的管理艺术。

为大力弘扬特级校(园)长、书记不懈追求教育理想、勇闯教改深水区的进取精神,激励更多校长在教育管理专业发展道路上砥砺奋进,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和虹口区教育学院联合推出“特级校(园)长、书记开讲了”专题, 以期为教育同行 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

第五期主讲人: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张峻。

教育格言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学校制度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学校靠校长。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学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文化的存续和发展也不能没有依托。 校长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实践者。 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学校文化改造与学校变革的重要抓手。因此, 校长要善于借助学校制度建设塑造和提升学校文化,创设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 。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

一、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

制度往往以规定、条文、指标、标准、纪律等形式出现,要求人们必须怎样和不得怎样,具有一种刚性的约束力,而制度文化更注重制度本身所蕴藏的价值观念, 体现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 。“理念是制度规则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目标定位,不同理念引导下的制度就会出现不同的性质。” 学校制度建设,首先应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确立学校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

“人本性” 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对学校而言,这里的“人”应该包含与学校有某种利益关系的所有人 :学生、教师、职工、校长、家长等等,但最基本的是学生和教职工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借助制度实现管理目标,让师生更平等地、有尊严地、有质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如果把学校看做是一个圆,圆心应该是学生,第二层是教师,第三层是职工,最外层是管理层。学校领导的工作是为教职工服务,职工为教师服务,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是我们最终的服务对象。秉承“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的办学理念,在实施“制度文化建设项目”时,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最终选择了将“服务” 作为学校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并持续构建和完善同心圆式服务系统。在“服务”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职工考核制度 :校级领导向全校教职工述职,中层干部向教代会代表述职,管理人员和教师对职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教师考核中扩大了学生评教所占的比重。“服务”理念的确立,凸显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也能防止个别人误将“以人文本”等同于“以我为本”,滋生惰性,导致事业心和责任感弱化。

二、制度建设的共同参与

学校民主 ,既是学校治理结构、学校管理方式,也是校内和与学校有关的各人群的生活方式。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当引导师生对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反思、讨论、交流 ,坚持制度建设中的共同参与,营造民主的氛围 。

每一次的制度变革实际上就是对个体之间利益的重新划分与再分配,有些人为了获得利益而努力促使制度变革,既得利益者则尽力维护现有制度。在制度建设中,参与意味着教职工拥有了说话的权力 ,可以表达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维护乃至争取利益。这样,经过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不断妥协、讨价还价,就可以使得制度变革兼顾到不同个体的利益需求,从而令大多数人对结果感到满意。同时,参与制度建设也这样可以使学校管理层、教职员工之间加强交流,不仅有利于集思广益,保证建立的制度更具合理性 ,也能够保证建立的制度被大多数教职工所接受,更具可行性 。

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让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学生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对象,更是社会未来的主人。让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建立、修订,为学生提供表达意志的机会、渠道和氛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整体工作,学会换位思考,对自己的需要、利益和价值观的合理性进行反思,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和社会化程度,达成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的教育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管理制度也是学校的一门课程——借助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未来公民 。

三、制度体系的效能提升

完善的制度结构体系是良好的制度机制的静态表现,而良好的制度机制是不断完善的制度结构体系的保证。 审视学校制度文本,常常会发现存在着不够系统、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制度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背景下陆续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制度逐渐无法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有些制度甚至“名存实亡”。 面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又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 此外,我们的制度文本中还常常缺乏比较完整的执行措施,例如谁执行制度、如何执行制度、按照什么样的程序执行等。 虽然实际工作学校各部门及教师还能相互配合,但从制度的强制性、规范性等角度来看,缺乏配套措施使制度在实践中容易带来混乱,影响制度效能的发挥。

制度建设应当努力使学校制度成为一个圆融自恰的制度体系,各项具体制度要互相支撑和衔接,制度内部的各项要求和谐一致。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一套与制度制定、执行、变迁等相关的程序性制度,定期进行学校制度文本的梳理,把实际不再发挥作用的“死制度”及时废止,并根据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制度进行统整、修订和增补,在根本上保证学校制度的实质公正,保证制度的权威性,更好发挥制度本身的效能 。

学校文化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或者摧毁一种文化,但是可以主动选择和改变制度 。而一旦选择、制定新的制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和重塑原有的文化。当前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把握机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可以有效提升学校文化,使制度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