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总是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会和情绪相处

 心海航母 2023-04-11 发布于江苏

原创

收录于话题

#心理健康24个

#疗愈5个

#家庭关系9个

#童年创伤1个

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不同的事件,产生不同的情绪。

遇到威胁,会觉得害怕;面对压力,会觉得紧张;得到满足,会觉得愉悦;受到创伤,会觉得难过。

这些情绪如果很快散去,对我们的生活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长久地困在这些情绪里面,便会对我们的性格、人际关系、甚至健康,造成显著地影响。

文章图片1

“他好像变了个人一样”

这是一句常用于描述遭受重大打击后的人的话,背后的原因,就是他因为经历这件事情时所产生的情绪,久久困扰着他,让他的性格发生转变,从而得到这样的评价。

那么人的心理作用,到底有多强呢?

1. 心理的重要性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该实验的对象是一名死囚,他被双手反绑在背后,行刑人员用刀背在他的手腕上割了一刀,然后用温水在他手上流过,让他相信他的手腕被刀割伤并在大量流血。一晚上之后,发现该囚犯死亡。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心理会反过来作用到我们的生理上,而且当这个作用足够强大时,影响的不仅仅是开不开心、快不快乐,还会影响健康、人际关系等。

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影响我们的情绪的呢?

2. 大脑如何通过事件区分情绪

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不一样,这造成了我们对同样一件事的认知不一样。这是由大脑的应激反应所造成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人遇到危险以后,由于大脑的泛化作用,会把与真正的危险源类似的东西,也归纳为危险源,并会对其作出应激行为。

文章图片2

如同一句俗语所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与之相类似的,没经历过他人的痛苦,没遭受过他人面临的危险,就劝他人坚强、想开一点、没什么大不了,其实是在否定他人的真实感受,对他情绪缓解、心理疏导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那么我们的大脑是在什么阶段,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呢?

3. 为什么一切都是童年的“锅”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写到: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0-6岁的孩子,还没有拥有较为完整的思维、性格、世界观等,他们会把所见所闻统统打包植入到自己的信念系统里去。

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思辨能力,不知道这些见闻代表着什么,只知道我见过,我就要这样做,或者是,世界就是这样的,事情就该这么做。

文章图片3

举个例子,有位网友曾经分享到,她与好友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把碗碰到了桌子底下,碎了,然后她整个人呆住了,像是在等待着什么,然后朋友问她:“你怎么了?”,她才反应过来。原来,她刚才是在等着挨骂。她在童年时期不小心打碎碗时,她的妈妈会暴怒,非常生气地骂她,让她形成了应激反应,只要打碎东西,就会挨骂,这个时候大脑给她的指令就是,等着挨骂吧,所以她在餐厅打碎东西时,会呆立不动,等着。

而且这时的应激反应是下意识的,大脑自动触发的指令,并不是她经过思考后决定要做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在生气、难过之后,都会告诉自己,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可当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时,还是会出现同样的情绪,无法控制。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走出这种“不可控”的怪圈呢?

4. 怎样摆脱“不可控”的怪圈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一个概念,“强制性重复”,人会在人际关系,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不同去重复童年时期印象深刻的创伤,或者是创伤发生时的场景,通过这种重复的方式,修复童年的创伤,修复那些刺激到我们的情景。

也就是说,当你童年遭受到的创伤,在日后的生活中,没有得到修复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去创造当时受到创伤的条件,让自己再次经历创伤,期待得到修复。

文章图片4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谈恋爱时总是遇到渣男/渣女,或者总因为迟到挨骂。这都是因为曾经他在这种情况中受到过创伤,所以他会不断进入类似的情况中去经历,期待能在这种经历中修复创伤。

可是,这种修复方式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你回到曾经受到创伤的条件下,得到的很可能仍然会是创伤,甚至加剧你的创伤感。

那么,大脑修复创伤的方式是不断重复,而在现实中重复会加剧创伤,我们该怎么办呢?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