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诸子系年 卷二 六十六 ~ 七十

 新用户4541Ay47 2023-04-11 发布于上海

六六、吴起去魏相楚考

史记 吴起传》:“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害吴起,起惧得罪,遂去之楚。”今按:《魏策》:“公叔座为魏将,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赏田百万,座以让吴起之后。”其事《年表》在惠王九年,吴起已死十九年矣。其年公叔亦卒。明年,商鞅遂入秦。观公叔之待商鞅,不似害贤者。《吕氏 观表》《执一》诸篇,言谗起者乃王错。(考《魏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西河,王钟侍。”姚云:“钟一作错”,即此王错。魏武自衿河山之险,而错附之,为吴起所折。魏武盛奖起,王错之忌起,当肇于此。)《魏世家集解》徐广引《纪年》:“惠王二年,大夫王错出奔韩。”即此人。《史记》吴起奔楚之由,盖误。又起为魏武侯伐齐至灵邱,在武侯九年,(《考辨》第六十。)则去魏当在十年以后。据《说苑 指武篇》起至楚先为宛守,(《说苑》云:起为宛守,行县适息,问屈宜臼,屈公不对云云。今按《说苑 权谋篇》有屈宜咎论韩昭侯不获出高门。《史记 六国表》《韩世家》皆作屈宜臼,臼咎古字通。然考韩昭侯筑高门在昭侯二十就年,据此当五十年,疑不能为一人。《淮南 道应训》作吴起为楚令尹,适魏问屈宜若。若亦咎之误文也。恐屈宜臼之告吴起,特后人模仿赵良之告商君而造为之,屈子固不与吴起同时也。)居一年,乃为令尹。不识其前又曾为他职否。其为令尹,《史记》载其政绩云:“起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今按:陈灭在惠王十一年,蔡灭在四十二年,何待悼王?《楚世家》于悼王十一年,即书二十一年悼王卒,更不记平越、却晋、伐秦之事。检诸《越世家》,楚破越在威王世,亦与悼王无涉。则却三晋而伐秦者,其语殆同为无稽也。且其时亦尚无纵横之言,《史》盖误袭《秦策》蔡泽语耳。或《史》本作:“起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前后文气本相承接,中间用兵一段,系后人据《秦策》妄增也。《淮南 道应训》记吴起之语曰:“起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损其有余,而绥其不足。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说苑 指武篇》同。)可与《史》文互证。知蔡泽之语,乃策士润饰,欲明功成身退之理,故尽以惠、威二王前后战绩,一归于起。此如记燕昭王得贤,乃云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矣。《吕氏 贵卒篇》云:“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此又吴起治楚不主以兵力扩地之证也。其徙贵人垦荒,殆秉李克尽地力之教。《韩非 和氏篇》称其教悼王曰:“楚国之俗,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此起之所以治楚而招贵戚大臣之忌者。(《淮南 泰族训》亦云:“吴起为楚张减爵之令,而功臣畔。”)孔子以正名复礼绳切当时之贵族,既不得如意,后之言治者,乃不得不舍礼折入于法。是亦事势所驱,不获已也。且礼之与法,其本皆出于纠正当时贵族之奢僭,李克、吴起,亲受业于子夏、曾西,法家渊源,断可识矣。起治楚政绩,略如此。(《吕氏 义赏篇》:“郢人以两版垣,吴起变之而见恶。”《注》云:“教之用四。”可见吴起为治注重民生之一斑。)《韩非 和氏篇》云:“悼王行之期年而薨,吴起枝解”,大则起为令尹期仅一年,愈徵楚无括地之事。推迹以求,起之在楚,盖不出三四年也。枝解之说,又见《墨子 亲士》,(“吴起之裂其事也。”)《韩非 问田》,(“吴起支解,商君车裂。”)《淮南 缪称》,(“吴起刻削而车裂。”)《主术》,(“吴起、张仪,车裂支解。”张仪疑商鞅之误。)及《韩诗外传》卷一。(吴起削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本传不书,盖失之。

六七、吴起传左氏春秋考(附铎椒考)

汉书 艺文志》六艺《春秋》类,有《左氏传》三十卷。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左邱明。左邱明受经孔子,而传《春秋》。魏晋以来儒者无异议。至唐赵匡、啖助,始谓左氏非邱明。宋后诸儒,相继并起。其著者如王荆公,(王应麟困学纪闻》,载王荆公有《春秋解》一卷,疑左氏为六国时人者十一事。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左氏解》专辨左氏,为韩、魏、赵杀智伯事,去孔子六十七年,绝非邱明。此当为十一事中之一。今《左氏解》既不传,《荆公集》亦无考,其所疑十一事,不可详矣。)叶石林,(《叶氏春秋考》,谓“《春秋》终于哀十四年,而孔子卒。《传》终二十七年,后孔子卒十三年,辞及韩、魏、智伯、赵襄子之事,而称鲁悼公、楚惠王。以年考之,楚惠王卒,去孔子四十七年。鲁悼公卒,去孔子四十八年。赵襄子卒,去孔子五十三年。察其辞,谨以哀公孙于越,尽其一世之事为经终。泛及后事,赵襄子为最远,而非止于襄子。不知左氏后襄子复几何时。岂有与孔子同时,非弟子,而如是其久者?以左氏为邱明,自司马迁失之也。今考其书,杂见于秦孝公以后事甚多,殆战国周秦之间人无疑。”)郑渔仲,(《郑氏六经奥论》谓左氏非邱明,为六国时人,凡举八验。其说曰:“《左氏》终纪韩、魏、智伯之事,又举赵襄子之谥。自获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使邱明与孔子同时,不应孔子既没七十八年之后,邱明犹能著书。此左氏为六国人,明验一也。《左氏》战于麻隧,获不更女父,又云秦庶长鲍、庶长武率师及晋师战于栎。秦至孝公时立赏级之爵,乃有不更、庶长之号,明验二也。《左氏》云:虞不腊矣,秦至惠王十二年初腊,明验三也。《左氏》师承邹衍之诞,而称帝王子孙,明验四也。《左氏》言分星,皆准堪舆。案韩、魏分晋之后,而堪舆十二次始于赵分曰大梁之语,明验五也。《左氏》云: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案三腮时有车战,无骑兵。惟苏秦合从六国,始有车千乘骑万匹之语,明验六也。《左氏》序吕相绝秦,声子说齐,其为雄辨狙诈,真游说之士,捭阖之辞,明验七也。《左氏》之书,序晋、楚事最详,如楚师熸犹拾渖等语,则左氏为楚人,明验八也。)朱晦庵,(朱子亦谓,虞不腊矣为秦人语。)皆疑《左氏》非孔子时书。至清儒崔述则谓:“昭、襄之际,文字繁芜,过于文、宣以前,而定、哀间反略,率多有事无词。哀公之末,事亦不备。此必定、哀之时,纪载之书行于世者尚少故尔。然则作书之时,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也。”姚鼐则谓:“《左氏》书非出一人,累有坿益,而由吴起之徒为之者盖尤多。据刘向《别录》,左邱明传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荀卿。则《左传》源流诚与吴起有关。吴起始仕魏,卒仕楚,故传言晋、楚事尤详。而为三晋之祖,多讳其恶而溢称其美。又善于论兵谋。其书于魏氏事造饰尤多。魏绛在晋悼时,甫佐新军,在七人下,安得平郑赐乐,独以与绛?献子合诸侯干位,而述其为政之美。《魏风》至季札时,亡久矣,与邶、鄘、桧等,而札独美之,曰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此与魏大名,公侯子孙必复其始之谈,皆造饰以媚魏君。又忘明主之称,乃三晋篡位后之称,非季札时所有也。”诸家之说,愈辨愈精,而尤若以姚氏为最得。又《左氏》书好为预言,而其言乃有验有不验。顾氏《日知录》卷四举其事,如“三良殉死,《左氏》云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此至孝公以后即不验。又季札至鲁,闻《郑风》,以为其先亡,而郑至三家分晋后始灭于韩。(按郑灭尚有晋君,顾氏此条微误,参读《考辨》第三六。)浑罕言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而滕灭于宋王偃,在诸姬为最后。(按滕先灭于越,顾氏此条亦微误,参读《考辨》第四九。)卫迁帝丘,卜曰三百年,而卫至秦二世元年始废,历四百二十一年。”日人狩野直喜为《左氏辨》,(文收高濑博士《可历纪念支那学论丛》。)据此推论,谓“《左氏》预断秦孝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徵,则《左氏》时代从可推断。”又谓“王孙满卜年七百,卜世三十语,自成王定鼎后七百余年,当在威烈王(三十一世。)、安王(三十二世。)时。其言卜世三十,特举成数。” 今以狩野此论,会之姚氏之说,则两节适符。吴起死于威烈王二十一年,周室日卑,正切卜年七百卜世三十之数。时蔡、曹、滕皆以灭,郑灭惟在吴起死后五年。自吴起之卒上推卫迁帝丘已及二百八十年。所谓卜年三百者,亦恰肖。则顾氏之疑辨,狩野氏之推测,岂不正为姚氏说之证成耶?此《左氏传》出吴起不出左邱明之说也。(顾亭林《日知录》卷四《春秋阙疑之书》一条,亦主《左氏》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而夫子当时未必见。)

啖助之言曰:“邱明,夫子以前贤人,如史轶、迟任之流。焚书之后,学者见《传》及《国语》,俱题《左氏》,遂以为邱明。自古岂止一邱明姓左乎?”崔述曰:“《史记》但以《传》为左邱明所作,不言为何时人,而亦未有亲见孔子之文。不知二人姓名之偶同耶?抑相传为《左氏春秋》而司马迁遂臆料以为《论语》之左邱明耶?说《论语》者以左邱明为复姓,与《公羊》、《谷梁》正同。乃传经者云公羊氏、谷梁氏,而此独云左氏,不云左邱氏,又似作《传》者左氏而非左邱氏也。然则传《春秋》者,其姓名果为左邱明与否,固未可定。”此又疑因书名《左氏春秋》而传者遂误以为出左邱明也。(叶梦得曰:“古有左氏,左邱氏。太史公称左邱失明,厥有《国语》。今《春秋传》作左氏,而《国语》出左邱氏,则不得为一家。文体亦自不同,其非一家书明甚矣。”今按叶氏此说,分辨左氏、左邱氏,别成一解。近人或疑《左氏传》由刘歆自《国语》中分出,然殊无据。参读《考辨》第一四七。)余考诸《韩非》书“吴起卫左氏中人也。”然则所谓《左氏春秋》者,岂即以吴起为左氏人故称,而后人因误以为左姓者耶?(此层章炳麟氏曾论及。其言曰:“《韩非 外储说右上》曰:吴起,卫左氏中人也。左氏者,卫邑名。《内储说上》曰:卫嗣君之时,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卫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注》:左氏,都邑名也。《左氏春秋》者,固以左公名,或亦因吴起传其学,故名曰《左氏春秋》。犹《诗传》作于大毛公,而《毛诗》之名因小毛公而题与?以左氏名《春秋》者,以地名也。则犹《齐诗》、《鲁诗》之比与?或曰:本因左公得名,及吴起传之,又传其子期,而起所居之地为《左氏》学者群居。(犹齐之稷下)因名其地曰左氏。以人名地,则党氏之沟之比也。因有以《韩非》之文证《左传》为吴起作者,发此二义正之。”(见章氏《春秋左传读》)章氏必拥护左氏成于邱明,故曲为之辨如此。近人卫聚贤亦主左氏即卫邑名,而谓《左传》成于子夏,则论证未确,亦不足信。)

说苑》:“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此亦吴起传《春秋》之证。晋汲县人发魏襄王冢,有《师春》,即采《左氏》,亦可见《左氏》书与魏之关系焉。雷氏学淇《介菴经说》谓:“吴起以《左传》传其子期,魏人多与闻者,故襄王时史臣述《纪年》,师春言卜筮,石申言天象,多与《左传》符同”,洵不虚也。(全祖望《经史问答》:“鬼神之说,始于《墨子》。故《汉志》数君子宗旨凡数条,而右鬼其一也。左氏盖亦惑于墨子。《内传》较之不一而足,《外传》不知出左氏与否。而鬼神之说,则相为表里。如杜伯射宣王事,纪之自《墨子》,而《外传》首载之。”今按全氏此说,亦似主《左氏》出《墨子》后。然《墨子》言鬼,本引《百国春秋》,此乃古之史职。(参读汪中述学左氏释疑》。)惟《左传》亦多及鬼事,则自可谓近染墨说也。又《韩非子》:“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有乐正氏之儒。”陶潜曰:“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乐正子春乃曾子弟子,传孝道,与曾申同学。陶氏谓其传《春秋》,亦《春秋》出曾氏,与吴起有渊源之一证。)

《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仅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汉志》有《铎氏微》三篇。王应麟《考证》引《别录》云:“左邱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今考吴起卒在楚悼王末年,下至威王元尚四十二年。谓铎椒得吴起子期之传,差尚可信。而谓其授虞卿,则年世不相及。(详《考辨》第一四七。)今其书既不传,则亦无可深论也。(参读《考辨》一四七附篇。)

又按史公又云:“左丘失明,乃传《国语》。”子夏居西河,晚年失明。疑左丘失明,或自子夏误传。子夏居魏,为儒术传于三晋之鼻祖。宜亦与《春秋》传统有关。

六八、孟胜考(附:徐弱、田襄子、腹[黄享])

《吕氏 上德篇》:“孟胜为墨者鉅子,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荆王薨,阳城君以与攻吴起得罪,收国。孟胜属鉅子于宋之田襄子而死之。弟子徐弱之徒死者百八十三人。” 鉅子者,《庄子 天下篇》说墨云:“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者也。近人胡适谓非墨子死后三四十年,不能有鉅子。梁启超则谓墨子死后一二年,鉅子便可发生。余谓鉅子之传,或可墨子生前所定,岂必死后一二年始有?楚悼之卒,去墨子下世不过十年,胜殆为嫡传鉅子,否则亦再传也。而其事迹不见于《墨子》书,岂从游在后,而独得衣钵者耶?(否则鉅子制若后起,孟胜事亦可经后人增饰也。)孙云:“田襄子言行无考,《说苑 尊贤篇》有卫君问田襄语,疑即田襄子。”然亦无以考见其为人。此后秦惠王时有鉅子腹[黄享],见《吕氏 去私篇》。他鉅子均无考,亦究心墨学者一憾事。(参读《考辨》死一一四。)

六九、宋辟公乃桓侯辟兵其元年当周安王二十二年

非周烈王四年在位四十一年非三年辨

《年表》载宋昭公卒,误后十八年,(详《考辨》第四十五。)以下纪宋年均依此误。梁氏《志疑》定悼公元在齐宣公三十五年,(周威烈王五年。)休公元在齐宣公四十三年,(周风烈王十三年。)辟公元在齐康公十五年,(周安王十二年。)剔成元在齐康公十八年,(周安王十五年。)宋偃元在齐威王三十三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应齐威王十二年。)均依此递前十八年。然其说尚未是。《宋世家索隐》引《纪年》,悼公有十八年,而《史》祇得八年,相差又十年。今据《纪年》,则悼公之卒,当在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休公之元,在威烈王二十三年,休公二十三年而卒,为周安王二十一年。辟公之元,则在周安王之二十二年也。又按:《世家》“辟公三年而卒”,而《索隐》云:“《纪年》辟公作桓侯辟兵,则辟兵谥桓也。”又《庄子》云:桓侯行未出城门,其前驱呼辟,蒙人止之,后为狂也。司马彪曰:“呼辟使人避道,蒙人以桓侯名辟,瑁前驱呼辟,故为狂也。”洪颐煊《读书丛录》云:“辟公既名辟兵,不得谥为辟公,当从《纪年》作桓公,辟字即涉其名而讹。”今按:洪说是也。雷氏《义证》亦云然。又《魏世家索隐》云:“惠成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则梁惠王十四年,宋桓侯尚在,是岁当为桓侯二十四年,(雷氏《义证》推为桓侯六年者误。)知《世家》三年而卒之说,亦有误。又考《宋世家索隐》王劭按《纪年》云:“宋剔成肝废其君璧而自立。”(梁氏《人考表》:剔成肝《索隐》引《纪年》易成盱,肝是其名,封于易成之地,因以为号。雷氏《义证》云:“剔成肝乃易成侯之误。”)则桓侯乃见废者。剔成之后乃为宋君偃,《史记》称其袭攻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然余考偃立年尚少,其庶兄大尹主政。又在位五十三年,国亡见杀,其为少主嗣位,非弑君自立可知。(详《考辨》第九十一。)则《世家》乃以剔成之逐桓侯,误为偃之逐剔成也。偃为剔成弟,(宋人兄弟嗣立,犹有殷商遗俗。《吕览 禁塞篇》高《注》:宋偃辟兵之子,此据《史记》剔成辟兵子,而偃为剔成弟,故云。剔成为辟兵子与否,今不可考,则高注未可守。)其嗣立年尚幼,则剔成在位不久。《史》称剔成在位四十一年,则其弟偃年决非弱,何以弑兄自立之后,犹得五十三年而亡?(即据《史记 世家》原文,亦有四十七年,剔成在位四十一年外,年当在五十外,其弟能逐君自立,年相雁行,则殆亦四十外矣。又四十七年,已将及九十,与所谓桀宋之虐,益见其不符。)余疑四十一年,乃桓侯在位之年,则桓侯见逐,尚在朝梁后十二年,而剔成则在位三年,不寿早死,故其弟偃嗣位尚年少,则诸疑皆释,无不合者。惜《索隐》于此条独引王劭著盥侯乃见逐,而不并详其年,则余说若犹嫌其无的据。然深思明辨之士,比其前后而熟论之,当不恠余言之为呈臆妄测耳。(《韩非》论戴氏每与齐田氏并列,而曰戴氏取子氏于宋。《吕览》于宋偃之亡,亦曰:此戴氏所以决。疑剔成乃戴氏,故王偃一朝,如戴不胜、戴盈之皆戴氏,盖佐新君幼主以固其位者。苏时学《爻山笔话》首疑及此,惟谓剔成肝即司城子罕,则误也。)

七○、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

其弑君自立在魏武侯二十一年非二十二年

史记 田齐世家》:“桓公立六年卒,子威王立。”《索隐》引《纪年》曰:“梁惠王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则桓公立十九年而卒。”《索隐》既云齐桓公十八年,威王始见,则桓公即以十八年卒也。而又云立十九年而卒者,人君于即位之翌年称元,故一称十八,一称十九也。(《绎史 年表》误后一年,遂为梁惠王之十四年。张宗泰《竹书纪年校补》误后二年,遂为梁惠王之十五年。皆缘不辨《索隐》此条文理而误。洪颐煊《校纪年》,威王立在周显王十一年,独为得之。)《史记》作六年者,六乃十八二字并合之误。如《晋世家索隐》引《纪年》:“敬公十八年,魏文侯处立。”十八二字,乃六字分离之误也。今自梁惠王十三年,逆溯十九年而上,为魏武侯二十一年,即田午弑君自立之年。

雷氏《考订》,定其事在魏武侯之二十二年,较余说后一年。其言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生。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愚案:后十年者,谓自侯剡始立之年数之,至此共十年,实侯剡改元之九年也。知在魏武侯二十二年者,《索隐》引《纪年》云: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以魏武侯二十六年卒推之,是齐桓实以此年弑其君,且即以此年为己之元年也。”今按:雷说可解于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之说,而无以解于桓公立十九年而卒之说也。今定桓公弑君自立,在武侯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纪元,则桓公十八年,当梁惠王十三年,及桓公立十九年卒,两说俱通矣。余定田侯剡立,在齐康公二十一年。(详《考辨》第六五。)其前一年,齐康公二十年,田和卒,田剡即立。下逮魏武侯二十一年,田午弑剡,前后适得十年。与雷氏所谓自侯剡始立之年数之,至此共十年者正合。(雷氏定田剡元,亦较余说后一年。)雷氏盖自推校未尽也。

又《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幽公盖桓公字误。雷氏《考订》亦曰:“幽即桓字之误。否则兼谥为幽。立是立为太子,否则桓公退老,使威王摄政。至明年桓公卒,而威乃践位也。威王立三字,当是《索隐》约举之词。未审《纪年》原文何如。后威王始见,即指平阿等事。盖桓公之卒,威王之元,《纪年》原文亦未之载,《索隐》故云。”今按:谓幽公即桓公,是也。谓威王立乃立为太子,否则桓公退老而摄政,此皆无证臆测,实不可从。盖雷氏定威王元在梁惠王十五年,则桓公卒自当在十四年。而又与《索隐》引《纪年》桓公十八年威王立,及惠王十三年威王始见两条不符,故不得不强为之说如是。而雷氏所以必证威王元在梁惠王十五年者,又以不知威王在位实有三十九年而然也。(参读《考辨》第七四。)

又《田齐世家索隐》网劭按《纪年》云:“齐桓公十一年,弑其君母。”黄氏《逸书考》云:“桓公立十年,弑齐康公,及其子,绝姜姓之祀。至是又弑康公之夫人,故曰弑其君母。”今按:黄氏此条,盖误读《索隐》田剡立后十年,田午弑君及孺子喜之文而误。康公于十九年迁海上,至二十六年而卒。其时乃田侯剡六年。其后三年,田午弑君,乃指田剡,非康公矣。然则君母者,殆指田剡之后,否则尚为田剡之母也。

庄子 则阳篇》:“魏莹与田侯牟约。”司马云:“魏莹,魏惠王。田侯,齐威王也。”然威王名因齐,不名牟。俞樾曰:“田齐诸君,无名牟者。惟桓公名午,与牟字相似。牟或午之讹。然齐桓公与梁惠王又不相值也。”今按:梁惠王十三年,为齐桓公卒年,则惠王与桓公正相值。惟其时田忌尚未用事于齐,惠施、公孙衍亦未用事于魏,与《庄子》文仍不合。《庄》书随文寓言,未可尽据为故实也。

又按吴式芬《攟古录 金文》陈侯午钅享,(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作陈侯午殷,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作陈侯午镈◆。)“隹十又四年,陈侯午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镈◆。”翁祖庚云:“《史记》桓公午六年卒。《索隐》引《纪年》桓公十九年而卒。以此铭考之,桓公实不止六年。所称孝大妃,即太公和之妃。”此以铜器金文为证,而可以定《史记》与《纪年》之得失者。(《金陵学报》一卷二期有王古鲁《对于日人武内氏六国表订误之商榷》一文,主田桓公以六年之说,自误。惟定齐威王在位三十八年,而武内氏从之,此则王氏之得也。二氏皆未能以史事详证,故其说多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