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谦明明可以武力扼杀“夺门之变”,他为什么不?

 幽游文摘 2023-04-11 发布于荷兰

于谦

01

土木堡之变的噩耗传到京师后,朝野汹汹,人无固志。

瓦剌大军携英宗南下,到底应该迁都南京避祸,还是固守京城,背水一战?

为了稳定人心,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英宗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

很显然,一开始主张南逃的官员是较多的。

就在皇太后与朱祁钰束手无策的时候,以于谦、王直为首的官员站了出来。

于谦厉声呵斥道: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正所谓“疾风吹劲草,板荡识诚臣”。

当于谦铿锵有力的言语落地之后,《明史》载:

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在皇太后、朱祁钰的支持下,主战派占了上风,一系列部署很快得到落实,大明京城人心稍安。


02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后,立即诛杀以王振为首的乱政宦党,进一步稳定住了局面,激发了广大军民抗击瓦剌军的勇气。

为了让也先的王牌(明英宗)失去作用,他果断将朱祁钰推上了帝位。

在京师军民的配合下,经过激烈的战斗,也先大军终于战败,退至塞外,大明转危为安。

取得不世之功的于谦并未像某些野心家一样,从此居功自傲无视法度,反而更加勤恳的投入到明王朝的建设当中。

和景泰帝朱祁钰一同开创了“景泰中兴”的局面。

然而,这样的一位名臣、纯臣却在英宗夺门后,被“莫须有”之罪处死。

于谦被杀的事,即便在几百年以后仍然令人觉得突然且诧异,但其实就他本人来讲,他或许早就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03
南宫复/辟发生的前后

南宫复/辟的过程相当顺利,几乎没有流血事件发生。

这让人不禁怀疑是否还有人暗中相助,或者说是否有人故意按兵不动?

答案是肯定的。

整个兵变事件,有一个重要人物一言未发,那就是兵部尚书于谦。

也许有人认为于谦可能什么也不知道,然而作为景泰朝的重要大臣他可能会听不见一点风声吗?

在《国榷》中也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它说:

“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变,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后世的明朝文学家屠隆更是添油加醋地说道:“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

于谦为什么不有所作为,是认为景泰帝不配做皇帝吗?当然不是。

其实,于谦也有他难言的苦衷。

朱祁钰继位后不久,就废掉英宗所立的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然而朱见济没多久就夭折了。

景泰七年,见到朱祁钰病重,众人又开始商议起了继统问题。

大学士王文正力劝朱祁钰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而于谦等人则是偏向于复立朱见深(废太子)

说到底,这些都是土木堡之变后引起的继统风波。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经过众人商议,由商辂负责起草奏疏,建议景泰帝立储一事。

其中有着一句很有深意的话:

“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

意思是陛下既然是明宣宗的儿子,就应当立宣宗孙子(指朱见深)

好巧不巧,奏疏写好的当天深夜就发生了夺门之变。

就能力来讲,于谦是完全可以处理好夺门事件的。

即便他十七日才得知,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假借景泰帝的名义诛杀石亨一党,但他没有这么做。

其原因就在于,景泰帝再次掌权后,绝不可能再为朱祁镇父子留下活路,他为复立朱见深所作出的努力也将随之东流。

这样一来,即便于谦扶持襄王世子继承皇位,也难堵悠悠众口,保不齐还会落下权臣乱政的话柄。

倘若再有藩王和大臣不服,处理不好,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内乱波及全国,到时候明朝又会陷入到巨大的荡乱。

在参与人员中,我们还发现了孙继宗和孙显宗的身影。

这二人正是当今太后的哥哥和弟弟,由此可见,夺门之变在朝中并非没有人支持。

有了这一层关系,于谦若还是不顾一切出面阻止,那孙太后在诘难朱祁钰的时候,也不排除他会被朱祁钰扔出当个替罪羊,从而带上“权臣”的帽子。

不过,于谦虽然没能出面,但他的心腹范广却出手了。

据《国朝献征录》载:

“是月壬午四更,亨与軏、吉祥等……请上皇升舆,从东华门入奉天殿即位,侍卫都督范广御战。”

范广冒死抵抗,应当是明白,英宗复位之后自己也不会有好日子过,于是放手一搏,希望挫败阴谋,进而保全于谦,但可惜以卵击石,最终失败。


04
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1398年,朱元璋去世,小于谦出生。

于谦少年时期就刻苦读书,志向高远。

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

待汉王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

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一代枭雄竟然在初出茅庐的于谦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

当他在地方上任职时,纠察弊端、追逃流寇,可谓尽职尽责。

于谦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当他在国家危亡之际说出,“社稷为重,君次之”这样的话的时候,也就注定将会站在英宗的对立面。


05

英宗夺门的那一夜,对于少保来讲必定十分漫长。

他想遍了昔日风光时刻,更推演过了自己的各种结局,然而当他想到未来大明将会长治久安,百姓将会安居乐业,他坦然以对。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不会有好结局的,是非公道自有人评。

于谦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以前作过的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次日凌晨,钟声响起,于谦整理服装,从容上朝,英宗将他当场逮捕。

众人抓住拍马屁的绝好机会,一个个将于谦往死里踩:

谦罪当族!
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
榜其罪,镂板示天下!

王文在被捕后还曾据理力争,但于谦却笑着说:

“亨等意耳,辩何益?”正所谓“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不久,英宗下诏称:

“……(于谦)这厮每知罪恶深重,恐朕不容,纠合心腹都督范广等,要将总兵官(石亨)等擒杀,迎立外藩以树私恩,摇动宗社。”

正月二十三日,阴霾翳天,行路嗟叹,于谦被押赴刑场,最终被斩首弃市。

59岁的于谦身首异处,亲人全部发配边疆。

抄家队连一对配套的碗筷都没寻见,只找到一个落满灰尘的大箱子。

锁眼已经彻底锈死,砸开箱子后没有丁点金银财宝,只有朝廷赏赐的蟒衣、剑器,于谦生前从未舍得穿戴。

陈逵感念于谦忠义冤屈,不忍心让他抛尸街头。

老陈将于谦的头和身体缝合在一起,运回杭州老家悄然安葬。

图片
明英宗坐像

06
公道自在人间

英宗复位后,改元天顺。

从少年热血而轻浮,到青年惶恐且彷徨,不平凡的人生让他只想有所作为,以挽回自己的名声。

他明白于谦是枉死的,也对这群把持朝政的“夺门勋贵”十分不满。

到了天顺中期,他启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平定了石曹之乱,终于让这些投机倒把之徒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他又想起于谦的那首《北风吹》: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这是何等大义凛然,何等坚毅不拔,大明由此纯臣,莫不是千年幸事?

然而自己却亲手将这千古忠臣推向深渊。

想到这里,朱祁镇更是羞愧难当。

不过如今奸人已除,北风的肆虐既然已经停止,那春光必定返回大地。

成化初年,朱见深将于谦的儿子于冕赦免回来。

于冕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

《明史》载:
诰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天下传诵焉。

至此,这桩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