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小引 】3月27号接“头条小秘书”的通知:“恭喜你成为 '我年少时想成为的自己’ 的征文活动发言代表”。尊从编辑小秘的惠意邀请,今天我专门浏览了该主题征文,发现拟题击中许多人的泪点,投稿十分勇跃,通读大量作者的文章受益匪浅。 当我们走过了人生一段又一段路之后,再回望年轻时做出的一个又一个选择时,我们会惊人的发现,人生常常是在与自己的命运让步和妥协,绝大多数人今天的生活状态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而距离时代的、社会的、个体的具体现实却越来越近,到头来最后真正活成了“年少时想要成为的自己” 却少之甚少。对于这种人生的无序现象我们该怎样认识?下面撮其要归纳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实现少年理想的路上,生命的无序和无力感,让他们懂得了接纳平凡,学会了与社会和解,与自己和解。青涩年少的理想与期待常常是恣肆绽放,大有乾坤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气慨。作者“二月柳手中的世界”最有代表性,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父亲是公职人员,母亲是乡村教师,应该说当时家庭条件算好的。但是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却毫无兴奋”,因为他的青春偶像是《新星》主人公李向南式的领军人物。他放弃了上大学,回到河南南部农村爷爷奶奶的老家,幻想当一个村支书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但残酷的是就连小小的村支书不是说当就能当的,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打磨,他不再“老夫聊发少年狂”,随着老家发展巳经融入到县城的一部分,生活的轨迹最终把他带入城中村过上了烟火安然的现实生活。 类似这种在追求中失落,在失落中懂得了实在,懂得了生命的无序和人生的无力,明白了自己今后的生活坐标的作者很多。昵称“江月笔记”的作者,小平南巡那年他考上大学,在高中毕业记念册上留言:“做一个政坛文人”,按他当时的自我定义为“在政府机关要有一定的职务,在文学上要有所建树”。 如今整整过去了三十年,离称得上“政坛”的省部级、离够得上“文人”的天下皆知文章著作的双重目标,巳然是遥不可及。但回看来时的路,当初的少年为何而出发?今天的中年要到哪里去?虽然可以说没有可能活成当初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但那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心,终究有了平静安放的地方”。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间,作者找到了很多东西即使我们拼尽全力也不一定实现的人生答案,找到了生活需要继续的心理平衡支点。 二、在心存青少年美好梦想的期待中,尽管他们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却充实熟稔了自己的人生精神长相。一个昵称叫“美文迟暮”的作者,写当年读书时,自己在大家公认的校花面前俨然是一个“丑小鸭”般的存在。可是当二十多年过去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再见到这个曾经“让自己羡慕了半生”的校花时,她怎么也不能把眼前这个从衣着到神情俨然不失为一个落魄“黄脸婆”,与当年学生时代的“白天鹅”叠合为同一个人。同学俩经过简单的沟通了解,原来校花的家境本来不够好,却又遭遇到仗夫久病不愈,外加两个孩子上学,靠她一个人去支撑,经济和思想负担压得她透支了自己…… 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从中感悟到岁月是把杀猪刀,比起容颜来说,一个女人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首先要追求经济自由和精神独立,才能不惧岁月。从昔日的白天鹅变成了黄脸婆的岁月剥蚀中,作者感悟人生,成就了自己的“精神长相”。
三、在強烈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受时代变革、人生无常的冲击,当年错失的风景变成了回忆,人已非少年,自己也非少年时代想成为的自己。作者爱生活的tong,读初中时文章被《中国青年报》釆用。为实现当作家的理想,她小小年纪确实做过不少努力,夏天躲在寝室蚊帐里写小说,汗流浃背也不出纳凉。可是不久爆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中学停办了,她顺应时代潮流回乡务农。如今回忆起来,正应验了今天人们所说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谁的头上都会压弯他挺直的脊梁。 作者安心雨来自四川农村,1996年中考成绩全乡前几名,但因家里没有条件供她读高中考大学,只好退让选择去上中专。报志愿时被一个穿制服的半军事化管理学校所吸引,糊里糊涂地选报了该校的道路与桥梁专业。谁知道上一届的师兄师姐们都由国家分配了工作,而轮到她这一届毕业就自谋职业了。就这样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时代改革调整,她的人生不能由她作主地被定格在了工地上。 网名德才兼备的帆船Vl ,高中毕业稀里糊涂地被父亲推上了小学代课教师的岗位,原本这个工作适合我,我也幻想带领全班学生考联区第一;幻想转正成为正式的小学教师;幻想享受公办教师的待遇……然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深厚的教育理念做支撑,最终被淘汰成了家庭主妇。想到这些付出努力的愿望没有实现,那种不甘心的心理状态直到五十岁心都凉了。生活的脚步也让那些曾经幻想着将来满满成就的自己,多多少少有些悔不当初,时不我与叹惋。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读 “头条 · 我年少时想成为的自己” 的大量征文,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人在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一个普通人,但在追寻远方的自己时,人生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转折与变故,无力和无奈的情绪会把我们变成现实的傀儡,被生活的绳索绳着向前进。但当身边一道道风景变成了回忆的时候,才猛然惊醒我已经找不到'年少时想成的自己’的原稿了,落入了江湖的流行歌词——“我巳不是当年的我!” 其实,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以及未来的“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这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其间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会有不断的自我调整,今天的“我”是由年少的“我”发展而来的,并且还会继续成长为将来的“我”。但人生成长并非今是而昨非,它是一个不但成长蜕变的过程,它没有草稿只有定稿。 也许有人还要追问:那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今天为什么找不到原稿?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的著名的悖论是最好的回答:忒修斯建造的船被雅典人留下来做纪念,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造船的木材不断腐朽,被雅典人不断用新的木材替代维修,最后忒修斯原来造船的每一根木材都被换光了。 普鲁塔克问:“这艘船还是原来的忒斯修船吗?如果是,已经没有一根当初的木头了;如果不是,那它是从什么时候不是的呢?” 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没有活成“年少时想要成为的自己”道理是一样的,人生海海,我们挣扎过,伤心过,失落过,一切都巳成为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时间来不及让我们胡思乱想,你只需要把握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你就一艘生命的忒斯修船,人文精神同样值得人们永远珍爱与尊重。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来源:2023-04-10 原创撰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