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世中,短暂却难得的天嘉盛世│1049

 青禾田讲古 2023-04-12 发布于加拿大

文帝陈蒨登基时,南陈的局势堪称混乱至极,社稷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登基不久,南陈的宿敌王琳率军前来攻打。经过数月苦战,560年二月,南陈军队终于消灭王琳的势力,王琳败逃北齐。
击败王琳后,陈文帝挟大胜之威,迅速派江州刺史周迪消灭了另一支割据势力,占据豫章的熊昙朗所部,斩杀熊昙朗。
561年十二月,陈文帝又派遣司空、南徐州刺史侯安都率大军讨伐割据东阳郡的缙州刺史留异。双方拉锯时,割据闽中的闽州刺史陈宝应,派兵前来支援留异,因而,战况更加激烈。经过几番血战,到了562年三月,留异所部被击溃,留异和他的儿子留忠臣逃到陈宝应处,其余人马被消灭,其所控制的地域被南陈占据。
江州刺史周迪消灭掉熊昙朗之后,熊昙朗控制的地域和其麾下士卒,大多归属了周迪。随着实力的增强,周迪的野心也越来越高,不再接受南陈朝廷调遣。开始的时候,为了避免多线作战,文帝陈蒨不得不暂时安抚周迪。等侯安都讨伐留异之战刚刚取得胜利,陈文帝立刻就派遣江州刺史吴明彻率军杀奔临川,讨伐周迪。周迪率军迎战。

在南陈朝廷和周迪所部交战期间,陈宝应又派兵前来,援助周迪。
双方经过数月交锋,多次激战,吴明彻不是周迪的对手,不能取胜。陈文帝不得不让自己的弟弟陈顼代替吴明彻,指挥大军。战斗一直打到563年正月,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的交战,周迪所部终于被击溃,周迪也投奔了陈宝应。
文帝陈蒨刚刚即位的时候,为了安抚陈宝应,曾经加封陈宝应的父亲陈羽为光禄大夫,其子女也都封爵,并且将其一族都正式录入陈朝皇族宗室属籍。
按说陈文帝对陈宝应的拉拢,也算足够尽心尽力了,连皇族身份都给了,可惜,陈宝应依然选择了割据自立,并和留异、周迪等人结成同盟。
见陈宝应频频插手各处叛乱势力,大怒且腾出手来的文帝陈蒨,取消了陈宝应宗室的属籍,然后于563年十二月,派护军将军章昭达率军走陆路,益州刺史余孝顷率军走水路,两路夹攻闽中。陈宝应则占据晋安和建安两郡,在水路、陆路都修起栅栏,与朝廷军队对抗。
双方战斗到564年十一月,章昭达趁大雨后江水暴涨的机会,用木筏撞毁陈宝应所部的栅栏,然后与之展开大战。恰好此时,余孝顷率部从水路赶到,合力围攻陈宝应。陈宝应所部大败,陈宝应和他的亲人,包括逃到陈宝应处的留异和他的儿子等人,全部被抓获,押送到健康被斩首。

不过,此战并没有同时抓住周迪。之后,形势虽然对周迪越来越不利,但周迪却依然不断起兵,四处骚扰。一直到了565年七月,南陈军队终于将周迪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之后,临川太守骆牙派人击杀了周迪。
至此,经过武帝陈霸先和文帝陈蒨两代皇帝将近十年的努力,南陈境内的割据势力基本上被平定。南陈,终于摆脱了随时倾覆的危机,大体程度上实现了和平,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国家了。
另外,在平定各处割据势力期间,陈蒨上位的第一功臣,司空侯安都,随着功劳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骄狂放纵,居功自傲,行事逐渐无法无天起来,即使在文帝陈蒨面前,其言行举止也是越来越肆无忌惮。最让陈文帝厌烦的一点就是,侯安都时不时就会在陈文帝面前,得意洋洋的炫耀:“陛下,你现在比起当初做临川王时,感觉如何?”陈文帝当然不爱听这话,于是装作没听见的样子,不理他。可是,侯安都还不依不饶,再三追问。陈文帝只得回答:“我能做皇帝,虽然是天命所归,但确实也依靠了你的力量。”于是,侯安都更加张狂。
最过分的一次是,皇宫重云殿发生火灾,侯安都不积极救火,却率领麾下将士穿戴盔甲、手执兵器冲入重云殿。这下引起陈文帝极大的猜忌和忌惮。最终,侯安都虽然一直并没有表露出反叛的迹象,但其所作所为还是彻底激怒了陈文帝,563年六月,陈文帝下令,处死了侯安都,去除了这个潜在的威胁。

在整个南朝历史上,陈文帝都属于难得一见的贤明君主。他是从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因而深知民间疾苦。称帝后,文帝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勤于政务,提拔贤才,整顿吏治,明察秋毫,注重农桑,崇尚节俭。其在位期间,南陈虽然战争不断,但在其苦心经营之下,江南经济却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也得到较大的提高,南陈国力蒸蒸日上。
可惜,天不假年,566年四月,陈文帝突然染病去世,年四十五岁,仅在位六年时间。直到临死前,陈文帝还在感慨,王业艰难,连年战争,百姓多难,提醒后人需谨记,还在为国家刚刚安定,没来得及实行教化,自己就要离开人世而遗憾。
在人性上,陈文帝除了为了稳固皇位,让侯安都诛杀堂弟陈昌,属于心狠手辣无情之举,再有诛杀侯安都稍显薄情之外,其他的,并没有太多让人齿冷的举动。和其他帝王相比,算是难得的光明伟岸了。
因为文帝陈蒨的年号是天嘉,故史称其在位这段,南朝乱世中难得的短暂的繁荣发展时间为“天嘉之治”。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