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台:如何用“一棵草”讲好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故事?

 窗前有树905 2023-04-12 发布于浙江

80f16936030d5b336358a9536183d5e.jpg

  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成为阻断疫情的第二道屏障,世界再次把目光聚焦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前不久国办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和范式,中医药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养身的日益重视,“救命仙草”铁皮石斛一直备受青睐。走进我市各大药房、商超,货架上不乏铁皮枫斗、石斛颗粒、胶囊、口服液等产品的身影。

  据市农业农村局介绍,目前我市铁皮石斛的种植主要以天台、黄岩居多,在这其中,天台铁皮石斛的种植历史和规模都位居省内首位,全县种植面积达4000亩。

  中医药到底该如何走向现代化?走近天台铁皮石斛,观其数十年发展历程,或许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传承匠心,坚守品质

  

4月,街头镇的后洋铁皮石斛基地即将迎来上百万株种苗。这里是目前省内最大的规模化、集约化、原生态铁皮石斛种植GAP基地。

  90年代初,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天皇药业”)的董事长陈立钻成功研发出铁皮石斛人工繁育技术,让这株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千金草”再次步入大众视野。然而,任市场风云激荡,多年以后“立钻”牌铁皮枫斗晶依旧是全国唯一取得“药”字号登记的铁皮石斛类产品。

  “发展中医药产业,中药材质量好是关键。”天皇药业的办公室主任陈立祥说,“守正”,便是保持道地性,传承技艺,弘扬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不施肥料不打农药,遵循老庄的“清净无为”;沿用传统的“水提法”,讲究“宽汤久煎”……在基地里,古籍中的“智慧”处处可见。

  野生铁皮石斛多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对光照、湿度、温度等要求很是苛刻。从“一棵草”到成熟的产品,为保证其“不变质”,不仅要突破育苗、组培、炼苗、仿野生环境大田栽培等技术难关,还要找到合适的加工方法。

  中医药是一门关乎时间的学问:几时移栽,几时摘花,几时收获,这些时间点至关重要,都是管理人员在遮阳棚里通过每天的观察总结出来的。

  “从育苗到采收,需要6年时间。在这过程中,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以及日常的除草、除虫等环节都不容忽视。”陈立祥说,“与西医不同,中医需要'慢慢来’。”

  30余年里,天皇药业以近乎“一根筋”的坚持,只做“强”不做“大”,誓与铁皮石斛“死磕到底”。凭借优良的品质和消费者良好的口碑,“立钻”牌铁皮枫斗系列产品面世以来,年年实现销售零库存。

拥抱科技,捕捉机遇

  

走进浙江济公缘药业有限公司(下称“济公缘”)的园区,淡淡的草香味萦绕鼻尖,令人心旷神怡。来到这里的人们总会调侃一句:“每天闻着这药香,感觉可以多活几年。”

  在这里,不仅有200多亩铁皮石斛的种植基地,更有近百台机械设备进行铁皮枫斗、胶囊、颗粒等产品的深加工。然而,在云南普洱地区,济公缘还拥有近3000亩种植基地。

  “每年,我们的产量可以达到150吨。”济公缘的总经理王永高说,疫情期间,由于许多门店关闭、物流停运,康恩贝铁皮石斛的销量受到了较大影响。

  如何在特殊时期开拓市场、留住客源?济公缘把目光转向了科技,开始发展“数字农业”。

  打开“智慧农业”APP,只需按下“浇水”,智能温室大棚的喷头便会自动喷水,同理地,施肥、调温、调湿等流程皆可一键远程操控。得益于此,200多亩的种植基地只有6名管理人员。

  “这些数据不仅能实时呈现在系统里,还能帮助我们分析什么条件下可以达到铁皮石斛的质量和含量高峰。”王永高说。

  近些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消费者们开始愈发重视产品的品质,对商品也愈加警惕。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济公缘开始尝试结合“浙食链”打造“阳光工厂”。

  只要扫一扫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便能追溯该产品的生产流程、实时查看车间动态。从材料透明、管理透明到产品透明,“阳光工厂”计划将贯穿供应商、生产、仓储、销售、售后等全部环节。

  “今年,我们主要通过线下专卖店、线上电商平台及会员团购几个渠道展开销售,目前还在对接电视购物平台,销售额预计增长40%。”王永高说。

扎根文化,探出新路

  

“人为什么会生病?是吃出来,气出来,想出来的……”天台寒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寒山”)董事长潘锦芬说,“所以如何'吃健康、情绪健康、身心健康’这个问题很重要”。

  “寒山”初创之时,创始人在寒山子隐居地明岩山背阴悬崖上寻到野生铁皮石斛种苗,念该种苗意义深重,遂取“寒山”作为公司品牌。经过近20年的技术积累,“寒山”建立了标准生物组培室,拥有成熟、可复用的整套铁皮石斛和黄精组培种植技术,向全国输出从0至1的技术支持。

  然而,不同于传统企业,比起售卖产品,“寒山”更看重理念的传输。

  “我们计划打造一个药食产业生态园区,结合文旅和康养,聚力发展'大健康’'大药食’。”潘锦芬说,“不仅是输出产品,更是对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提倡。”

  作为浙江省中医药传承基地,“寒山”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期《健康进家庭》公益沙龙,邀请古中医讲解如何依靠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花一分钱地调理身体,做到“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

  接下来,企业还将开展“中医药从娃娃抓起”青少年主题研学活动,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传统的中医学理念与后疫情时代人们愈发强烈的健康需求不谋而合。依托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医药+康养”或成为大健康产业的另一片“蓝海”。

编辑:颜彤

审核:庄嘉瑜

监制:林学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