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尧舜禹时期的史前战争

 成中行 2023-04-12 发布于山西

大约在距今4600年的时候,当时处于中原地区的各个氏族部落随着财富和政治权利的积累,一些地方性的部落开始逐渐强大,并不受部落联盟首领的控制。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部落集团,其大致分布区域分别在现今的关中地区,豫西地区,晋中南地区,豫北冀南地区和豫东地区。而他们大约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华夏族居住区域,并且为各自的利益不断互相征伐。

而在黄河下游以及长江下游则是由两大部落集团组成的东夷族势力范围。另外在长江中游则是不断向北扩张常和华夏族有冲突的苗蛮集团。虽然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并没有向华夏集团内部发生严重的分裂而互相征伐,但是它们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在其部落发展壮大的时候必然向中原地区扩张。特别是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长江下游地区那个部落,其发展水平更相对高于其他地区的部落。

文章图片1

一、战争的序幕

在以上背景下,当时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中心部落里面,一些工匠正在忙于制作精美的玉器,一些打扮奇怪的巫师正在高大的祭台上向上天祈求来年的水稻能够获得大丰收。而在离这个聚落中心区域稍微远些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忙于一个浩大的工程——筑城。因为老部落首领已经不屑于和那些平民居住在一起,他不仅要有自己位于高台上的大房子,而且要建造一个巨大的城来证明他是这个地区不折不扣的“王”。 此外在离这座城不远的地方,还有大量的人正在为老首领建造规格远高于平民的坟墓。老首领要以此来显示自己无论在人间还是在天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确实,他已经拥有足够的财富,政治权利,乃至宗教权利让他的人民心甘情愿为他做这些。

但是这时一个高大魁梧的年轻人,带着几个同样身手矫健的人,急匆匆地冲进首领的“宫殿”内。他滔滔不绝地用我们无法听懂的语言雄才大论一番。其大意为是认为老首领不应满足于自己在江南的一亩三分地,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搞这些建设上,而应该向外边扩张。因为他听说在北方,有两个部族分别沿着黄河的南岸和北岸不断自西向东扩张。其中北路那位十分骁勇,出了关中沿着汾河和中条山和太行山扩张到将近燕山地区。南路那位也不相让,沿着黄河一直东进到大河的下游。不过依他之见,那两个部族都没有他们部落强大,如果现在向北发兵,逐鹿中原必然能够建立更大的王国,成就不朽功业。再者处于他们正北方黄河下游的部落也是他们东夷族的,虽然现在不臣服于他们,但是却相对软弱,在面对东进的两股势力,已经岌岌可危,他们完全可以轻易将其收服。

不过老首领似乎并不赞成这个年轻人的想法,但是这个人现在已然是部落中最能征善战的将领,并且将来必然也是部落的首领,自己很大程度上要倚重这个年轻人。所以他没有当面驳斥该年轻将领的想法,而是开了一场部落集团大会。在会上各个大小首领都经行了激烈的争辩。老派的认为,向北方发动战争,劳师远征风险太大,不如安心在家搞建设。但是年轻的首领们却不想失去这个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他们认为一来自身力量强大,二来中原部族相互征伐并不团结,完全可以一举将其打败。经过一番争论后部落首领决定由那位叫蚩尤的年轻将领带领他数十位兄弟和手下将领,先率领一部分部众暂且先将北方东夷部族收服,统一整个东夷集团后再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决战。

文章图片2

二、真正的大战

于是蚩尤雄心勃勃带领自己的兄弟们,渡过长江和淮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北方东夷部落集团最南边的一个部落。蚩尤力大无比,善于使用刀、斧、戈等多种兵器,且体力充沛,能够连续作战,更绝的是他还会观测天象知道哪天有雾哪天有雨。在他的带领下,他的那些精英部众更是愈战愈勇,对方见势自然难以招架,溃不成军。所以他们迅速取得了胜利,并且争取到和北方东夷族首领谈判的机会。此时北方东夷族在自己的西北部和正西面面临着黄帝和炎帝的攻击,而他们自己已经很难以招架。蚩尤此次前来仅在一场小战争中略显身手,便将当地首领震慑住了。因此他以近似于救世主的身份来要求北方东夷族与他们合并。并且还说明如果他们不合并其结果无非是被他和西边的黄帝,炎帝一起瓜分,如果归顺他们组成统一的东夷王国去打败来犯的炎帝和黄帝,一统天下岂不更好。在这样的情形下,北方东夷族遂归顺蚩尤。

此时蚩尤的实力已经不仅仅是出发前带来的那点部众,目前他的实力已不在炎黄二帝之下。年轻气盛的他便马上着手开展对相对靠南边的炎帝的反击之中。炎帝部落正在向东方征伐,哪知道在一群北方人之中,突然冲出来一群断发纹身的南方人,并且其面容恐怖,战法古怪,身上还佩戴有一些奇怪的玉器似乎有某种法力。总之在一阵惊讶之间,炎帝部众已经难以招架东夷联军的冲击。所以之前战无不胜的炎帝居然被这个不知来历的年轻将领所打败。战败之余,炎帝只能向北逃窜希望北方和自己同宗同源的黄帝能够伸出援助之手。

不过出乎炎帝意料之外的是,黄帝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在阪泉将本已狼狈不堪的炎帝部众打了一阵伏击,迫使炎帝只能向黄帝屈服称臣。所以黄帝就这样趁人之危统一了华夏集团,初步做好了与东夷集团决战的准备。但是黄帝明白蚩尤来势汹汹,他并不想直接去与其争锋。而是在冀西北涿鹿这样一个战略要冲,以逸待劳等待蚩尤的挑战。而在蚩尤集团中,也有人明白黄帝不能轻视,认为黄帝不仅经久经战场,而且他的部落位于北部多与草原游牧部落打交道,所以他的部众也甚是彪悍。并考虑到如果再向北打必然劳师远征于己不利,建议稍作休整,并向南方大本营申请援军来年再战。但是也许是打败炎帝太过顺利,也许是对自身实力过于自信。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蚩尤决定不用向老首领请援军,觉得那样即要等近一年有余使对手有喘息之机,也失去了一鼓作气取得胜利的时机。所以蚩尤大军就气势汹汹地开往涿鹿战场。

文章图片3

在战争初始阶段,蚩尤仍可以凭借他们诡异的战法,必胜的信念,骁勇的精神,并利用大雾天而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这也使本来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黄帝也难以招架,他知道蚩尤善战,但没想到他们居然如此强悍。激战数十天黄帝不仅没有看到取得胜利的势头,而且很可能会被打败。迫于形势黄帝马上联系了西北游牧部落的盟友,前来助阵。果然更加彪悍的游牧部落的加盟,迅速改变了战争的形势。东夷集团最终被打败,而一代战神蚩尤也被黄帝所杀。

在此你不得不佩服涿鹿这个地方选择的关键。它位于冀西北,处于黄帝势力范围和东夷势力范围的交界处,在此决战不算畏缩不前,同时离本方大本营也不远,同时由于该地区也靠北,也有利于使游牧部落迅速援助。而蚩尤的远道而来,不仅离江南的大本营远,即使离黄河下游的本方势力范围也很远。所以战争地点选择,决定了双方谁能够在战争关键时刻加入新鲜势力,从而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三、美中不足的遗憾

话说黄帝大败蚩尤,进而兼并了东夷集团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并且还派了一个自己的亲信叫少暤的成为原东夷地区的部落首领。和蚩尤一样,黄帝在取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也并不满足既有的现状,因为他明白在南方依然存在对他极具威胁的氏族集团存在。比如:长江中游的苗蛮集团,他们虽然不够强大到威胁自己首领的位置,但是他们时不时地渐渐向北方进行骚扰,并不断扩张势力是一个迟早也要除掉的势力。另外,在长江下游的东夷部落,虽然他们一部分主力已经被歼灭,但是他们的势力依然强大,其社会发展水平甚至在华夏集团之上。

所以已经拥有炎黄部落、一部分东夷部落以及北方援军的黄帝决定兵分两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南下打败南方的两个主要对手。西路他派善于使火的祝融带领他们氏族的人和一部分兵力,进攻苗蛮,并且答应如果祝融打败苗蛮,祝融便是荆湘之地的新首领。果然苗蛮的水平比较落后。虽然他们战斗十分骁勇,可能他们还能训化类似大象那样的动物而用于战争。但是祝融来自北方的军队显然更加有军事素养,不愧为久经沙场的军队,而且北方人的体魄也更加强壮,特别是他们善于使用火,对付苗蛮的那些猛兽自是绰绰有余。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苗蛮的聚落主要在今天武汉和洞庭湖的西北部沿江分布。使祝融不必像后世曹操那样还要费尽周折想办法渡江,乃至反而被人家用火所烧。所以西路大军取得胜利自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那东路军如何呢?

黄帝率领主力军自北而下,一路又将黄淮地区那些分散的东夷部落相继收服。但是即使他们打到今天的淮河地区依然没有触碰到江南东夷部落的主要势力。而且当他们千里迢迢到达长江边上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江水要比北方的黄河以及苗蛮地区的江水要宽的多,黄帝真的没有祝融那么幸运。并且从前方的探子得知,江南的那个东夷部落十分强大,远远望去筑造了一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巨大的城。如此看来即使他们能够千辛万苦地渡过江,也不一定能够攻下这个当时最大的城。而且如此劳师远征,深入江南,其中变数太多,黄帝怕自己重蹈蚩尤的覆辙,只好打道回府。

征战一生的黄帝虽然取得之前所有部落首领难以企及的功绩,但是多少年后依然在没有灭掉江南那个貌似比自己还要强大的部落而遗憾而死。并且整个中华大地上依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在中原地区仍然分为那五个主要氏族的势力范围,其中一些部落的首领也成为像黄帝那样的部落联盟首领,比如颛顼、尧、舜。而有些部落他们的后代很可能是后来夏朝和商朝的君主。而少暤和祝融也分别在自己的地盘,一方面传播华夏的文化一方面也融合到当地的文化之中。最后的疑问是江南的那个部落究竟什么时候被灭的?而真正实现黄帝这个愿望的又是谁?

文章图片4

四、最后的统一

大约在黄帝死后三百多年后,天下风云突变整个中华大地普遍开始降温,并且终年雨雪交加,狂风大作。当时全国各地的氏族部落都受到了影响,其中尤其以各大河流域的中下游如: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普遍由于大量雨水而导致河流发生前所未有的洪灾。毫无疑问,如果哪个部落首领能够在这个普天困难之际,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无疑他将立下远大于当年黄帝统一大半天下的不世之功勋,他也将必是这个多元一体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王”。

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主要受灾区中,可以说相较之下,黄河中游的受灾情况相对较轻。黄河的水量普遍没有长江大,而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理走势下,黄河中游地区海拔也相较最高。而那个时候那个地区正处于被后人广为称颂的尧舜统治之际。刚开始尧启用夏族首领鲧治理洪水,但是鲧“水来土挡”的治水策略直到尧死后都没有治水成功。后来尧的继承人舜问接替父亲主持治水大业的禹有何良策?禹吸取父亲治水的教训,认为水不能挡,应该顺应水往低处流的特性,采取疏导的方法。舜和诸位部落首领认为禹的策略也有一定道理,不妨一试。

于是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比如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如果将这些阻碍打通,那么河水就能顺流而下,洪水可治。于是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的策略,大刀阔斧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将本地区的洪水治理完毕。禹也凭借这一功绩毫无疑问成为舜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

当然心怀天下的禹并不仅仅治理本部落的洪水,接着他又以同样的方法分别治理了长江中游的苗蛮地区和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东夷地区的洪水。当然大禹前去治水必然也不会一帆风顺的,其首领多数认为禹会借治水之机夺取自己首领的位置。其实事实也和这差不多,比如他曾先后三次征伐苗蛮集团,当然征伐过之后苗蛮的人民自然也是禹的人民,为自己的人民治水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江南地区的东夷集团也在面临这个天灾之际,被禹以治水救民之机而打入内部。大禹不仅治理了那里聚集长久的水灾,而且将豫东南的一部分华夏族居民迁移到江南地区,从而真正将该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那些原有的部落贵族也必然在这期间被赶尽杀绝。

如此在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华夏集团的禹适时地站出来拯救了天下万民。并且由于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地区的部落实现了空前的统一,而禹作为治水的总策划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的权力也必然在治水的过程中也变得空前的强大。于是在这个过程中,高于部落联盟的政治机器“国家”产生了,高于部落联盟首领的“王”出现了,而新的时代“夏代”也随之产生了。中华民族也告别了新石器时代,进入了更为发达的青铜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