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朴茂雄浑 意境深远 ——赏王伯敏《唐人诗意图》

 泊木沐 2023-04-12 发布于辽宁

王伯敏(1924年—2013年)浙江台州人。194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后赴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徐悲鸿研究班深造。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入室弟子。1952年起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生前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山水画家、诗人。他一生从艺从教,出经入史,著作宏富。出版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等43种编著。他在研究美术史论的同时,焚膏继晷,不断探索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特性,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远游四方以广其见,收揽山川形势,为胸中丘壑,其山水画达到了至美的境界。

王伯敏是一位文人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份深厚的认知感与归属感,他始终将审美和人格修养融为一体,积心中块垒之气,畅造化之境。在山水画创作上,他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讲究用有限笔墨,写横空宇宙,融道释思想来“因心造境,以手连心”。(“道”:指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创作于2008年的《唐人诗意图》即是其典范之作,它集中体现了王伯敏先生山水画艺术的精髓。

《唐人诗意图》山水画作品,纵17.5厘米,横105厘米。落款“唐刘禹锡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兹写于戊子秋月。王伯敏八十又五”。钤阴文“王伯敏印”,朱文“戊子“半唐斋”圆形、条形章各一。画面描写的是王伯敏心中江南水乡秋天的景色。右侧山石突起,山涧深处的溪水从小桥下流过。中间是坐落在山坳中的一处错落有致的建筑物,背靠植被茂盛的大山,面临江边的一泓秋水,一条崎岖不平的石阶小道延伸而至。左边突兀的山石间有数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红叶点点,喻示着已是深秋时节。远处则是连绵起伏的山脉,一望无际的江水,近处有一条即将启航访友或捕鱼的小船。构成了一幅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的画面。使得整个画面色彩斑斓,山水相连,气势恢宏,开阔壮美。

观《唐人诗意图》山水画作品,王伯敏先生重笔法和墨法。用笔如锥画沙,似屋漏痕,线条虬劲有力,自然生动。用墨涩而不滞,厚而不张,通透华滋,五笔七墨运用得心应手,挥写自如。其笔墨、线条、赋彩、水法的妙用,呈现出极强的张力审美效果,使得画面更具浑厚之感。其“浑厚华滋“的笔墨形态,深刻地折射出其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江山本如画,內美静中参”的美学取向,营造出一个“出神入化”的山水境界。

《唐人诗意图》为典型的“三七律”横构图画面。这种构图在中国画界被视为最佳的构图比例关系。王伯敏先生运用散点透视法、以小观大法、黄金分割法、留白法及山水画之“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等技法,将右侧突兀大山、宏伟建筑、小桥流水;左侧的山石、树木、小船及大面积的江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得画面得以无限延展。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来表现超越时空的“旷境”,给人以咫尺千里之感。整个画面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虚实相生,且动与静、冷与暖形成鲜明对比,而又以气贯通,似有一股生命的律动,韵味无穷。笔墨、色彩和构图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鲜明美丽的画卷。他一画题诗,诗点画意,构成诗画互动的浑然“醉境”,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观《唐人诗意图》画作,王伯敏先生写远山阔水、山石树木、小桥、溪流、小船及宏伟建筑物等,化自然实景为情意之化境,以心灵映射宇宙万象之情景的艺术“灵境”。他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识修养为底蕴,以臻于化境的笔墨功夫作支撑,通过强化山水语言来升华主题,滋养意境,从而使得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朴茂雄浑,意境深远,赋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素,更多的是一种具有高扬气概的人生哲学价值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王伯敏先生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纵观此作,即游心物外,物我两忘,在生命的本原上求得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与超越,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数十年里,王伯敏先生以画识史,以史鉴画。他在梳理中国美术史的同时,结合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提出来传统山水画在章法、透视处理上的特点,并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他真对前人的时空概念,作了科学分析和概括,提出了“七观法”:即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和幽远。另外,他还对山水画技法,提出了一套“水法”理论,即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统称为“水法九种”,并将其巧妙的运用到山水画创作之中。八十岁以后,王伯敏擅于以重彩来画山水画,对石青、石绿、朱砂、赭石,以单色用,或以复色用,多数以白粉代水用来调色,使得画面色彩丰富,具有厚重感。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观《唐人诗意图》后,欣然题跋:“此伯敏夫子秋日春秋图也……观其用笔锥沙屋痕,淋漓而沉着,落墨枯湿浓淡,清秀而深郁,设色明秀佳丽,灵通而冶静,铺水虚实,饱满莹澈而浑融……使观者看此画而生此心,如真在此山中,看此画而生此意,如将真即其处,此画有景外意,意外妙也……丙申梅雨,长风堂建融谨识于海上”。

拜读画卷,爱不释手。真诚与睿智中,诗意盎然,意境深远,真乃学者妙造,儒雅天成。更难以置信创作竟是出自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之手。感叹之余,我想这也许正是因为王伯敏先生一生勤奋好学,耕耘不辍,而使其“大器晚成”乃至“名至实归”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