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项干细胞治疗多系统萎缩(MSA)临床研究案例

 刘俊波 2023-04-12 发布于海南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组成年期发病、散发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和自主神经系统。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共济失调和锥体系统功能损害等。

基本病理表现为神经元缺失和胶质细胞增生,其病理诊断的特异性标志是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形成。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元凋亡或酶代谢异常有关,其病变部位广泛,损害范围可发生在下橄榄核、脑桥核、小脑,黑质等。

图片

MSA主要分两种亚型,其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突出表现的临床亚型称为MSA-P型,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突出表现者称为MSA-C型。实际临床当中,许多患者会表现出混合表型。

MSA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几乎所有男性患者均存在勃起功能障碍,近半数患者可为首发症状,其他可表现为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等。MSA也常累及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夜间高血压等。

此病好发于50岁左右的成年,男性居多,估计其年发病率约3/10万,80%的患者在5年内瘫痪,一般病程为5-6年,但流行病学也发现约20%的患者存活期超过了12年。


MSA病情进展较快,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针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帕金森综合征进行对症治疗如抗帕金森病药物、升压药、控制排尿药物等。患者多数预后不良。

多系统萎缩1969年由Graham和Oppenheimer首先提出,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多系统萎缩被收录其中。早期误诊率较高,医学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国内外研究人员在不懈探索MSA发病机制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分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包括神经细胞。

研究表明,干细胞可改善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自主神经、小脑锥体外系和运动症状。应用干细胞治疗多系统萎缩,结果发现移植后患者各项神经功能改善明显,特别是在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症状方面尤为突出,患者肌力增强,强直,震颤,迟缓等症状减轻。在脑共济失调、及自主神经的血压和尿便控制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为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手段,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多系统萎缩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以下是2个相关临床研究案例。

案例1:研究人员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8月在医院确诊的40例MSA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3岁(23岁-74岁),起病时平均年龄49岁,平均病程4年。

方法:入院第3或第4天,对患者行腰穿,鞘内注射UC-MSCs,每周1次,4次为1疗程。按诊疗常规进行腰穿,每次将UC-MSCs 10ml(1×106个/kg细胞)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治疗有效患者在半年后可接受下一疗程治疗。共29例患者接受1疗程治疗,9例患者接受2疗程治疗,2例接受3疗程治疗。本组所有患者均辅以系统康复锻炼。

结果:40例MSA患者共53个疗程治疗中,47个疗程有效(有效率88.68%),无效的6个疗程中4个疗程发生于接受第1个疗程治疗的患者,2个疗程发生于接受第2个疗程治疗的患者,11例接受2个或3个疗程治疗的患者,9例在后续疗程中神经系统功能获得进一步改善。

MSA患者结束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ICARS各单项评分比较:姿势和步态障碍、动态功能(共济运动、描图)障碍、语言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具有显著差异(表2).治疗有效患者表现为行走、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的44个疗程中,姿势和步态改善39例次,动态功能(共济运动、描图)改善38例次,语言障碍改善7例次,眼球运动障碍改善6例次。


图片

不良反应:在接受UC-MSCs治疗整个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4例腰穿后平卧时感头晕,起来后症状逐渐消失。1例治疗后感腰痛,2例头痛,2例发热,未经特殊处理,1-3d 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本研究表明UC-MSCs鞘内注射治疗MSA是安全的,随访27-55个月,未发现有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MSA属于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UC-MSCs治疗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治疗有效患者可以通过间歇性多疗程来延缓疾病进展。

案例2:研究人员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MSA患者10例,进行非随机自身对照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9-73岁,病程12-40个月,治疗前UMSARS总分评分41-80分。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SDS)的10例,合并帕金森氏综合征的8例,合并橄榄桥小脑萎缩的3例。其中8例患者颅脑(MR)可见不同程度的小脑、脑干萎缩,3例患者颅脑MRT2WI可见典型桥“十字征”表现。附1例患者典型MR表现。所有患者均隐匿起病,逐渐加重、无明显家族史。

图片

图1 T2W1矢状位可见桥脑腹侧变平、前后径变窄,小脑脑沟、脑裂变宽,小脑萎缩

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5ml于患者右侧耳后穿刺,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缓慢注入枕大池,每例患者进行3次治疗,每次间隔1个月。

结果:

1.治疗前后UMSARS Part I 、UMSARS Part II 评分结果(表2-4)


2.其中1例男性患者在第1次治疗后第3天即初选临床症状的明显好转,该患者治疗前表现为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站立片刻后即出现头晕、心慌,卧位血压130/90mmHg,立位血压80/40mmHg。治疗3d后,可行走数十米,无头晕、心慌,卧立位血压无明显差异。其余9例患者平均在第1次治疗后7-10d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不同程度好转。


所有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均出现症状体征的明显好转(如小便控制、肢体震颤减轻或消失、共济失调症状消失、未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在治疗6个月内病情持续好转,有9例患者在治疗6个月至1年内病情基本保持稳定,2号女性患者在1年后症状有时有反复,该患者治疗前表现为构音障碍,饮水咳嗽,行走不稳、小便失禁,UMSARS总分41分,治疗6个月后UMSARS总分16分(饮水呛咳、行走不稳、小便失禁症状消失),在治疗1年后又出现行走不稳,UMSARS总分27分,再行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1次,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3个月后随访UMSARS总分20分,患者能进行日常工作至今。

图片

图片

不良反应:仅1例患者治疗后第2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5℃,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在细胞治疗过程中均无特殊不适感,对所有患者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均未出现移植相关并发症。

结论:本研究对10例MSA患者进行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的有效率为100%,说明脐血单个核细胞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干细胞为MSA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给这一不治之症带来了可治疗的希望,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由于临床研究的样本数不多,如何提高干细胞疗法的疗效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例如每疗程的最佳治疗次数、间歇时间、MSCs数量、治疗途径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