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文化】徽州传统民居之美

 新用户68286083 2023-04-12 发布于安徽

徽州传统民居之美



在皖南的徽州,大部分地方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传统民居。徽州传统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以清新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它们体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一、色彩美



徽州传统民居的色彩,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色调。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一样。

新年来临之际,家家户户贴对联。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年吉利喜庆、平安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二、形式美


(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


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传统马头墙是一种防火墙,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种装饰。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一些大型的院落由数间或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形成交错不同的朝向。再加上房屋所处地势的高低不一,房间进深的不同,马头墙的高低也随之有所变化,形成了更为丰富变化的空间。

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的“优美乐章”,成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用在这里则是再恰当不过了。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

(二)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徽州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为庭院式布置。院内以南向房间为主,东、西向为辅,开间较小的辅助房间,一般作为廊屋、楼梯间、储藏间等使用。中间是东西走向的天井,平面组成多为“口”字形,也有其它的平面组合形式。天井既是缩小的自然空间又不完全是,它除了采光、通风、排水、承接的功能之外,还是对室内空间的补充,与室内空间相互融汇渗透。徽州传统民居由于天井窄小,所采的光线多为二次折射光,这种光线少了一点天然玄光的感觉,多了一分自然柔和的氛围,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天井院又是室内的共享空间,可以种花养草、纳晾晒阳、亲朋叙谈,是大家的共享之地;同时它还是连接楼梯、过道、通廊及其它天井、房间的交通枢纽,与厅堂一起组成徽州传统民居的核心部分。

徽州传统民居的天井,具有采光和通风的良好的物理性能,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情地拥有自然采光,感受四季的阳光,风、雨、雪、雾,清晨与夜晚,等等。这样不仅实用、美观,而且反映了人们“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在当地还有“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之说。这样看来,这小小的天井所承载的寓意就更为深刻了。

三、装饰美


(一)奇巧多彩的梁架构件


徽州传统民居的梁架构件均为木质结构,不仅坚固稳定而且构造奇巧,雕刻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梁架整体宏大壮美,中段常雕刻多种图案,立柱雄而不笨,明代多做成具有优美轮廓线的梭形柱。梁架上的构件大都进行镂空细雕,装饰以精美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这些都巧妙地将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渗透,达到珠联璧合的境界。它们虽不施以彩漆,只涂以桐油,却显得格外古朴雅致,诠释着徽州传统的文化内涵和高格调的审美观念。

(二)精巧细致的室内装饰构件


徽州传统民居室内空间是朴素简洁的,同时又非常讲究装饰,注重美观。虽不像宫殿、官邸那样饰以浓漆重彩,但因其配以各种精美的雕刻构件,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在这里,几乎每一个室内建筑构件都加以雕刻,这些雕刻构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还广泛采用砖、木、石“三雕”的技艺,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美化了民居生活和家居造型。



END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回味徽州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回味徽州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2、“回味徽州”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559-2621317,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