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右江,就是今天的广西西部的左江,右江。在这两江流域范围,是革命老区,是近代广西的革命摇篮,最让人熟知的是红色文化。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在右江成立了红七军;1930年2月,龙州起义在左江成立了红八军,由此,成为了两江流域永远歌颂的主题。 当然,左江,右江的“老”,并不体现于老区的“老”故事,还有更多的历史过往。 左江,右江在盘古开天劈地之初就存在的,基本上一直都在那里没有过什么变化,只不过人类文明对他们的认知比较晚,才有各种考究。 左江,右江最初自然是不分左右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名字,直到秦汉的时候,中原文明来到了这里,设置了临尘县,在种种历史条件限制下,人们主要活动在这地区一带,对这条江的认识,以为这就是鬰江(今郁江,下文同)的源头,开始把今天的左江叫做斤南水。 何谓之“斤南”呢,据学者对《水经注》的考究,“斤南”实际上是古壮语的译音,那时候这里生活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先民,中原文化来到这里以后,听到当地人称这条江为“斤南”,由于中原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认知的有着很大的差异,只能以音译汉,所以,就有“斤南”水的说法了。 总之,从那时候起,关于斤南水的记载就多一些,并且有一些江源的考究,而相对来说,右江区域处于未开化之地,相关的记载就很笼统,没见有具体的历史介绍,好像连名字都不见有流传。 这时候左江是有故事的,右江是少故事的。 到了隋唐的时候,这两条江开始分左右了。 鬰江往上游,在今天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出现了分叉,那时候的人们把往北分叉的,叫右溪,往南分叉的,叫左溪。 为什么江有“左右”之分,又为何称之为“溪”呢? 唐朝的时候,为了管理,收服这些地方,大唐文化渐渐深入此片区域建立“羁縻制度”。在那个时代,可没有今天的各种发达的交通网络,基本上都是人行马走的在原始高山林地往来,这种陆路交通环境可不是好的选择,最方便,最发达的交通方式,就是水路了。 从邕州(今南宁,唐代邕州都护府,区域行政中心)沿鬰江西进,到了三江汇合的叉口之地,就有了两个方向的选择,怎么区分呢? 按古人的习惯,一般方向的标称,是东,南,西,北的划分。从地图看,往上走的,正常可以称之为北江,往下走的称之为南江。但是,偏偏这叉口两支流江的走向不是正北,正南,而是一条偏西北,一条偏西南。 偏西南的一直叫斤南水,偏西北的还没有名字,可是为了行政方便,总要给地方编以名称,好方便日常活动,所以,大唐官员灵机一动,逆江而上的面对三江叉口,不如按“左右”来划分。并且按当时的地理认知,对江河湖溪之类有着不同的定义,这里处于鬰江上游,因为分叉为支流,为与主干的“江”区分,一般把这种水流称之为“溪”。 于是,往左走的,叫左溪,往右走的,叫右溪。从此,两江有了左右之分。同时,这里也是广大少数民族先民聚居的区域,为了管治这些地方,大唐官府就把两江流域的地方,称之为左,右溪峒,纳入邕州都督府行政管辖。 实际上,“溪峒”这种行政区划,都带有很明显的区域文化偏见成份的。 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对左江,右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两江都有不少的故事,同样,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唐朝时还是对左江认识比较多,右江认识还是比较少的。 到了宋代的时候,人们对左江,右江的认识加深了,对于两江的源头有了更多的认识,认为前人的“溪”那是小看了这两江。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后来的侬智高起义的影响,大宋王朝改进了唐代的“羁縻制度”,在这里实行了“土官制度”。 于是把左溪,右溪改为左江,右江,由此定名至今,并且为了更好的管理这区域,在行政上沿两江流域分开设置了左江道和右江道,划分了具体的地方管辖范围,这样的措施,不说完全掌控,起码更深一步的把左右江地区控制在中原版图。 两江流域以下有四十四羁縻州,十一峒,五县,都由邕州管治,行政上一般称之为左右江羁縻州峒。 这时候,左右江流域的故事更多了,各种土官家族之间的爱恨情仇,各种土官家族与官府之间刀光剑影的改土归流,成为了地方历史人文重要的组成部分。 到了明代,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除了传统的左江,右江之外,在广西地界还出现了“大左江”,“大右江”说法。 所谓的“大左江,大右江”,实际上是明清时设置的一种道级行政制度,和传统州府县制度有一定的区别,通俗的讲,州府县制是一种民政管理制度,道级行政制度则偏向于军政管理制度。 在道级行政上,明清时期把广西分为三道(清末分为四道,并且几百年间,三道的范围有所改变,此文不提),即左江道,右江道和桂平梧道(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 这里明清的左江道,右江道和宋代设置的左江道,右江道就有很大的区别了,宋代的两江道,主要是沿今天左江,右江流域划分;而明清的两江道,则是以全广西的范围来划分,区域大得多。 这三道级行政如何划分呢? 这明清广西三道,刚好就是以广西水系中的三大流域的分布来划分的。 以桂平为中心,偏左的郁江及上游流域地区设为左江道(包括具体的左,右江);偏右的黔江及上游流域地区设为右江道;以桂平和梧州之间的浔江划分,往右为桂平梧道。 这就造成了意义,含义不一样的大,小左右江的说法了,一个是比较宽泛的区域,大得多;一个则是有所指的具体江河,小一些。 到了民国,社会处于改朝换代纷乱时期,很多事情都要变了,清代的这些行政区域也跟着改变了,由此,左江道,右江道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只有一直奔流的左江,右江保留了下来,继续延续着他们的历史记载。 至于左,右江流域还有些什么样的人文故事,那翻翻旧书,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历史记载的。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