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飞船撞见魔鬼,神学便附体在科学身上

 四味毒叔 2023-04-12 发布于北京

《科幻世界》杂志最火的时候,作为国内几乎唯一一个能吹销售量的科幻刊物,当年我一直连续买了好几年,每期必买。其中许多民间大神的文章至今记忆犹新,脑洞创意和硬知识都让人大开眼界,有些作者本身就从事科研工作,碰巧文笔还行,于是在1990年代贡献了一大批好文。

而在那个时候,硬科幻类的国产影视剧几乎没有,我们今天“考古”的话,大概勉强能把《霹雳贝贝》当作回忆。其实科幻作为一类冷门题材在国内近四十年来一直都不太有人能拍,大多国产“邪典”碍于其年代的信息交互状况也少为人知。

近年来刘慈欣等也大致因为在国外得到了荣誉,国内的影视从业者才想起或许可以拍些博个口彩,然而回想起来,科幻之于国内市场实在有些颓唐:

受众多奉欧美“正统”,民间大神少之又少,科幻类作品及受众相对于整个文化产业尚属小众,和上世纪备受热捧的《科幻世界》这类刊物相比,在遮天盖地的喜剧和主旋律、都市情感和仙侠题材中,科幻作品当真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更重要的是,现今少了许多阅读“科幻”的欲望,因为渐渐读来,发现如今堪称深刻的少了,天马行空的也少了,字里行间多是些读不懂的外文汉译的名词,甚至有些概念明明是国外同好提出后国内的照搬复刻。

可能我以偏概全了些,不过在我看来,这确实是国内科幻原创概念渐少的现象。

说起科幻的原创,脑洞必须是硬件要求,甚至需要做到“跨界”。

如漫威宇宙,单个拆分开看谁都不碍着,可偏偏这些人却都聚在一起拯救地球,把科学和神学硬搅和在了一起。于是在影院观看复联后非要去刨根问底,找一些人物的出处,这一找竟找到了宇宙起源和诸神之战,但老外似乎也不过是为了编而编——

这个宇宙之外还有宇宙,主神之上还有主神。

结果最后有些稀里糊涂,硬要搬上银幕的话,可能需要拍个几十年。

因此在阅读之外竟想起,其实第一次接触科学和神学相融的并不是复联,而是一部拍摄于1997年的《黑洞表面》(又名《撕裂地平线》)。

这部电影至今看来都堪称科幻片的另类,因为宇宙飞船通过折跃空间穿越到了异度空间里,被魔物感染让整艘飞船变成有灵性的“鬼船”,这种创意当年罕见。甚至至今大多数科幻题材影视剧都未曾像它那样,能在太空深处感受到一种来自地狱的恐惧。

电影里的科学家在面临种种异象后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空间折跃有毒,它看似能把人瞬息投送到千里之外,但其实在茫茫宇宙中等于“开盲盒”。

因为你根本无所确认你对应的空间坐标究竟存不存在,结果折跃之后你可能来到了一个科学未知的领域。

说着,人家还做了一个简单易懂的示范——

拿起一张纸,表示纸张的两边是两个对应的空间,纸的这边是现在的位置,纸的那边是要去的地方,如果按常规操作的话,从一边到另一边需要十万光年,但实现空间折跃后,技术层面上等于把纸张对折,从折起的“面”直接“穿”过去……

这种演示我能记到现在,其实也是因为它用最简单的道理给我这种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做了一次触及灵魂的科普。

因为人家要是真的掰扯起来科学术语我肯定是蒙的,而这个道理一旦被我认知的话,那么接下来电影里所有人遭遇的一切幻象就全都成立了。

严格地说,本片的主角不是人类,而是科学实验船“撕裂地平线”号,

电影的时间背景设置在了2074年,这艘太空实验飞船在失踪多年后的某一天,宇航局居然探测到它在海王星附近发出的求救信号,于是马上派出“路易与克拉克”号前往救援,随行前往的还有“撕裂地平线”号的设计师威尔博士(山姆 尼尔 饰)。

一行人在抵达后发现了沉寂在太空中的“撕裂地平线”号并登上飞船,飞船中尸骸遍地,此时众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已经异变的空间中。

在找到了类似飞机“黑匣子”的装置后,科技人员破解了飞船最后被记录的内部空间视频,大家全都被视频里的血腥场面震惊:

“撕裂地平线”号的那些船员们状若疯癫,挖眼割舌,呼喝狂喊,场面惨不忍睹。

正当众人不解船员们都经历了什么的时候,却不知这艘被魔化的飞船如一个智慧生命一样开始侵蚀新鲜的“食材”。

它用幻象引诱每位船员内心中最痛苦最牵挂的回忆——

爱人者不可得,失亲者不可寻,红尘俗事被恶魔轻轻撩拨后,竟又成了这些人的痛苦和崩溃,少不得意志薄弱者被耳边的魔鬼轻喃后或裸身进入太空被气压碾成血雾,或执迷于眼前幻象一脚踏空跌入深井而亡。

救援队队长米勒(劳伦斯 菲什伯恩 饰)痛失几位手下后决心找寻真相,逼问之下,威尔博士这才向一行人说明“撕裂地平线”号作为科学实验船的秘密——

所谓实验性引擎装置所做的超光速飞行,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直线飞行,而是藉由万有引力传动装置营造出如黑洞般的时空间,太空船能瞬间由一个空间点到达另一个空间点。

说着,他拿起一张纸,如前述那样给米勒队长和我简单粗暴地科普了这种折跃技术的原理。然后他说:

估计这次是玩脱了,这飞船最后不知究竟到了哪里,竟化身为魔物又回到了初始的宇宙起点还发出信号,诱使下一批“食材”前来让其“果腹”。

此时,得知真相的人们面临两个选择:

一、放弃救援行动,立即乘坐“路易与克拉克号”返回地球,任凭“撕裂地平线”号在太空中漂流。

二、毁灭“撕裂地平线”号,不让其继续害人。

然而已有神智的“撕裂地平线”号怎么能放过他们?它继续施加幻象加害大家,最终在米勒拼得同归于尽后,仅剩的幸存者返回地球,魔化的飞船终于在宇宙里被炸成碎片。

《黑洞表面》在脱离传统的宇宙、外星人、文明交流和矛盾冲突的基础上,让我第一次看到人类科技无论如何发展,即便将足迹踏进太空中,也依然抵御不了魔鬼的呼唤。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科幻片和恐怖片(宗教灵异类)本该是两种互不兼容的影片类型,此前的《异形》《铁血战士》,乃至后来的《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等也大多勉强把凶残的外星生物作为营造恐怖的重要媒介。

然而《黑洞表面》却直接打破了这种类型片壁垒,它将关于魔鬼和人性引入科幻的世界中,用简单易懂的科学理论把飞船魔化和太空技术巧妙衔接融为一体。

更值得品味的是,它利用了遥远太空中漂泊的飞船内部空间营造出“孤岛”感,凸显出压抑无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它引诱观众思考:

怪兽好斗,心魔难缠。

很多年后,另一部《深空失忆》也用类似的孤绝环境讲述了主人公在沉睡许久后发现自己身处的太空船已然诞生出一种新的生命——

当年为了摆脱地球生存压力的一批飞船乘客在沉睡时被心理崩溃的飞船操作员唤醒,变态把这些旅客赶到底层集体圈禁,迫于生存压力这些人彼此相食繁衍,最后竟渐渐成了一个新的种族。

但《黑洞表面》在创意上还是较后者技高一筹,它似乎在一场陷阱求生中抛出一个问题:

飞船折跃这种高科技技术是否真的对人类有益?

探索未知最后寻来的是超越星际种族的友谊?还是可怕的恶魔?

可惜,作为小众类型片,《黑洞表面》同样也因其大胆的创意,最终沦为“邪典”而非“经典”。

另外,几乎与《黑洞表面》同时代的《科幻世界》里有一期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只是少了恐怖元素,作者将宇宙探索变成了高端限定——

一行人因为空间折跃技术接触到了宇宙中最高阶的智慧源泉,整个飞船和所有成员集体进化为近乎神明的存在。文章的最后,主人公对地球空间站回复:

不要再试图寻找,因为“我们”已经成为了“你们”人类无法理解的存在。

可惜年代久远,实在想不起这篇文章和作者的名字,直到看了《黑洞表面》后讶然:

原来我们国内也有人创作了相似的故事。

然后,关于“科幻”和“异想天开”始终与国内许多夜窥星空的热血人物心中翻涌,其中依然包括当年凭借外文读物和录像带、DVD获取的许多海外同道们的思想。

2010年底,由《科幻世界》出品的一期小说面世,随后在国内引领了一股科幻阅读潮,此套书也以50万的销售业绩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

那期的名字叫《三体3·死神永生》。

作者叫刘慈欣。

言及至此,忽然觉得小众有小众的好处,大概圈子里的人彼此都始终在恳切地交流,同时认真考量外界的理论并大胆拓展开创自己的流派。

至于利润?杂志刊物最多接的广告大概就是天文望远镜,少时因为一页天文望远镜广告词“茫茫苍穹真英雄”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一架,夜观星空时,依然想起《黑洞表面》中的神秘诡谲。

如今,《科幻世界》渐渐泯然,不能说没有,但坚持下来的依旧还是小众——

小众的热爱幻象并坚持科学理论为基础,大胆揣测宇宙的伙伴。

《四味毒叔》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编委会成员有马戎戎、毛尖、王雁林、李尚龙、路金波、赛人(以姓氏笔画为序),是一家影视文化行业垂直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