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

 冯栎钧是老师 2023-04-12 发布于四川

讲《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请小朋友们讲述了自己对李大钊的认识,并且播放了一个小短片,让大家可以了解伟人的一生。

讲完之后,划分了故事的篇章结构,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简单交流了几个关键词,就下课了。

我对同学们说:好吧,先写一篇读后感,看看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己能写成啥样。

孙嘉交出了一份非常精彩的“答卷”。


孙嘉

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后,回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当了管理员。因为他对人和蔼,态度友善,所以在那里他认识了一批有着进步思想的人。

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写到:父亲一向是慈祥的。写的就是他本来的性格。可是他在讲台上发言,却是铿锵有力的。他上街游行,被警察抓到,在法庭上,他的对峙也丝毫不畏惧的。也是,一个人有理想,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

读完全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审的时候。虽然受过严刑拷打,头发散乱,但平日一贯严肃、平静的李大钊,此刻在态度上没有任何的变化。这足以展现他的勇气,他对革命工作的信念,他是下定决心要成为那时中国的一道光。他要为中国找到一条出路,他下定心要振兴中华,救国救民。

尽管听起来很伟大,但是李大钊的思想在那个年代不太被人们接受。只有少数的文学家、思想家能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当时提出的勤工俭学,新青年的民主、科技、创新,因为与当时军阀的思想不同,他才会被害。

这段时代背景,在七、八自然段中也可以得到应验。那个时候局势严峻,工作紧张,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可怕的一天终于还是来了,当时张作霖派人抓捕共产党。行动非常的快速、严密,李大钊明知道自己要死,被抓之前还想着工作。

那些军阀在抓捕的过程当中动作粗鲁,不讲道理,没有因为李大钊声名远扬而以礼相待。这在以礼文明的中国,实属少见。当然,这些军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满脸横肉,一看就不可能有学、有术。这样看来,李大钊当时生活的时代何其守旧,他的想法何其先进。

在文中前后两次出现了4月28日,前后呼应进行了强调,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让所有的人也记住了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篇文章读起来是让人悲痛的,文章读完了,李大钊给我留下了坚定、执着的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