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代中国轻兵器(手枪篇四)

 老狼爱看书 2023-04-12 发布于青海

英国

韦伯利转轮手枪

重量:1.1千克(空枪)

长度:286毫米

枪管长度:106毫米

子弹:.455韦伯利、.38/200

口径:.455英寸(11.6×19毫米)、.38英寸

枪机:单/双动式扳机

发射模式:连发

射速:20—30发/分钟

枪口初速:190米/秒

有效射程:50码

供弹方式:6发弹巢

瞄具:缺口式机械瞄具

韦伯利转轮手枪是由英国生产的一系列军用和警用转轮手枪。当中最著名的版本为韦伯利MK VI, 它在一次大战期间成为了英国军队以及其殖民地军队的制式手枪。

1887年,英国陆军正寻求一种新型转轮手枪以取代性能不能令人满意的.476口径恩菲尔德Mk I及Mk II转轮手枪,而该枪也只在部队中服役了七年。韦伯利斯科特在当时以生产各种高质量枪械而闻名,并已在商业基础下向军官和平民销售了许多种手枪,该公司向英军提供了一种.455口径的韦伯利中折式转轮手枪参与招标。期间军方对该枪的表现大为满意,并于1887年11月8日以“韦伯利Mk I型手枪”的名义正式采用为制式手枪。

在战争过后,英国政府认为一种.38口径,发射重200格令(13克)长型子弹的转轮手枪会更加符合要求。为此,他们正在寻求一种新兵也能使用的低重量和低后座力的双动式转轮手枪,以在极近距离下能够轻易的击中敌人,其发射的重弹也有着较高的停止作用。由于在当时.38/200弹在美国流行于警察和民间射手当中,韦伯利斯科特随即向英军提供了一种.38/200口径的韦伯利Mk IV转轮手枪。然而英军并没有直接采用该枪,反而把其设计提交给国营的恩菲尔德兵工厂,开发出一款跟韦伯利Mk IV十分相似,但内部结构却稍有不同的转轮手枪。该枪推出后便立刻被采纳,命名为“No 2 Mk I型转轮手枪”,并于1931年正式采用。

后来,韦伯利斯科特控告英国政府侵犯专利,并要求他们赔偿2,250英镑。但韦伯利斯科特的行动受到恩菲尔德兵工厂的质疑,他们声称恩菲尔德No.2 Mk I型转轮手枪是由博斯上尉(博斯反坦克步枪的设计助理总监)在韦伯利斯科特的协助下设计,而非后者所提出的指控。故韦伯利斯科特的索偿被法院所拒绝。不过,皇家委员会仍然透过“发明家奖励”赠予韦伯利斯科特1,250英磅。

由于恩菲尔德兵工厂在二战期间无法生产足够的No.2转轮手枪以达到英军的需求,韦伯利Mk IV也被英国陆军所采用,以填补前者的空缺。

韦伯利转轮手枪采用中折式设计,当射手把枪管向下折开的同时,弹巢里的弹壳亦会同时弹出,并有利于重新装填。该枪的所有版本皆采用双动式扳机,采用的弹药为.455韦伯利(后来的Mk IV型改用.38/200弹),并为了配合现代化需求而在二十世纪开始改用了无烟火药。然而,该枪的弹速却相当慢,其枪口初速并未超过200米/秒;由于其使用的子弹重量超过17克,其后座力是相当大的。

由于该枪有着较高的加工标准,故即使在最极端的战场环境下依然十分坚固、可靠和耐用。

较专业的士兵通常都会被安排接受该手枪的准确射击训练;但基于英国在一战期间兵力不足,许多训练不足的新兵被派往前线作战,而当他们尝试使用这种手枪的时候就遇上了许多困难。

英国陆军于1887年正式采用韦伯利转轮手枪,并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获得首次广泛使用。尽管于1935年已被较新的恩菲尔德MK I逐步取代,韦伯利转轮手枪在二战期间仍然被广泛使用。由英国政府拥有的韦伯利转轮手枪在战后仍然在军队中服役,直到于1954年被勃朗宁大威力半自动手枪取代为止。而一些警察单位则使用至1970年代。

现在,韦伯利转轮手枪仍有被少数国家的军警所使用。

日本

二六式转轮手枪

重量927克(空枪)

长度:230毫米

枪管长度:120毫米

子弹:二十六年式手枪子弹 (9×22mm)

口径:9毫米

枪机:双动式

供弹方式:6发弹巢

瞄具:刀锋,V沟

二六式(又称二六型、26年式手枪)“无槌式”转轮手枪是日本帝国陆军采用的第一支现代化手枪。它由东京炮兵工厂开发而成,并以日本纪年命名(明治26年,公元1893年)。此枪在诸如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雾社事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冲突中均有使用。

二六式原本设计上是做为骑兵的手枪,因此常在枪托处有可绑上系绳的环。由于供给缺乏,此枪往往被用做备用武器并服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

二六式属于以当代的史密夫韦森3号转轮手枪和纳甘M1878转轮手枪结构为基础的中折式转轮手枪。由于设计上为只有双动式,它没有击槌按把,也无法扳起扳机。而且,由于扣动扳机所需的力量相当大,其发射速率相当低。

南部手枪(鸡腿撸子,王八盒子)

南部甲型

重量:945克

长度:229毫米

枪管长度:110毫米

子弹:8×22毫米南部弹

口径:8毫米

枪机:短行程后座作用,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290米每秒

有效射程:50米

最大射程:500米

供弹方式:8发弹匣

瞄具:缺口照门及准星

南部小型

重量:空枪:650克

长度:171毫米

枪管长度:83毫米

子弹:7×20毫米南部弹

枪机:短行程后座作用,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290米/秒

供弹方式:7发弹匣

瞄具:缺口照门及准星

十四年式

重量:890克

长度:230毫米

枪管长度:117毫米

子弹:8×22毫米南部弹

口径:8毫米

枪机:短行程后座作用、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325米/秒

供弹方式:8发弹匣

瞄具:缺口照门及准星

南部手枪是一系列由日本东京炮兵工厂(小石川工厂)生产的半自动手枪。该系列有四种衍生型,包括:1902年大型甲型(也被称为“祖父南部”) 、1902年大型乙型(也被称为“爸爸南部”)、小型(也被称为“婴儿南部”)以及十四年式。

这些手枪由南部麒次郎设计,并在第二次中日战争及二次大战中获日本皇军广泛使用。其中甲型的产量最少,小型更没有正式成为日军任何部队的制式武器,只有部分军官私下购买作配枪使用。而十四年式则被日军正式采纳为制式手枪。

随着在二战爆发后,十四年式的产量被大幅增加,但由于这些手枪都是于赶工的状态下出厂,与战前生产的批次相比品质显著下降。

南部手枪的历史最早源自南部麒次郎于1897年开始的“30年自动手枪计划”。尽管在外观上与德国鲁格手枪有点相似,该枪在结构上受到毛瑟C96手枪和意大利格里森蒂1910型手枪的影响较深。南部手枪的首个版本于1902年完成,并命名为“甲型”。该版本曾被日本皇军进行测试,但从没有正式采用过。大量的甲型曾被卖到军阀割据时期的中国,以及暹罗。与英军巧同的是,日本陆军的军官均需要选购自己的配枪,因此也有部分日本陆军的军官非官方地使用甲型。而乙型也于1924年被日本海军陆战队采纳为制式手枪,暹罗陆军也于1920年代开始采用。

乙型和小型南部手枪都是在东京炮兵工厂生产,只有少数在东京气体电力工业(现日野汽车)生产。而十四年式则由名古屋军械厂生产。

所有版本的南部手枪都是运用后座作用原理和闭膛待击的半自动手枪。即使它们的复进簧是从左侧突出,这些手枪的重量分布依然相当平均。它们都具备着一根较幼的枪管以及一体化的底把。其枪管锻造在底把内部。南部手枪采用了类似格里森蒂1910型手枪的“支撑”式闭锁系统。在回膛时,枪管复位后,会有一个阻块从底把下方向上升起,以锁耳勾著枪栓,从而将其锁定。南部系列手枪的弹匣为可分离式设计,并不像部分当代的半自动手枪,如毛瑟C96般需使用桥夹把子弹压入固定弹仓内供弹。其弹匣释放钮位于握把左侧。弹匣容量分别为7发(小型)和8发(甲型、乙型和十四年式)。这些手枪有一个通病,就是它们的保险装置和弹匣释放钮并不能有效地让射手在打空弹匣后把弹匣松开掉出,故射手需以双手把弹匣从枪上拿下来,从而增加了重新装填所需的时间。另外,南部手枪在打空子弹后会像现代大部分半自动手枪一样设有空仓挂机功能,但在移除空弹匣后拉杆会立刻复位,故在更换弹匣后必须重新拉动已复位的拉杆上膛。南部手枪发射低压的8×22毫米南部手枪弹,比起二战时期其他国家所使用的手枪弹,如美国.45 ACP、苏联7.62×25毫米托卡列夫、英国.455韦伯利及德国9×19毫米帕拉贝鲁姆都要弱。

甲型南部是该系列的首个型号,该枪于1902年由南部麒次郎设计。甲型有两个批次,于1903—06年生产的第一批次与1906年后生产的第二批次有着明显差异。美国收藏家通常会把这些甲型南部称为“祖父南部”。 直到1923年停产前,东京兵工厂和东京气体电力工业一共生产了2,400把甲型。 甲型南部在外观上看起来像鲁格P08手枪,但在功能上则较像毛瑟C96。

被美国收藏家称为“爸爸南部”的乙型南部与被称为“祖父南部”的甲型南部手枪有着许多差异,该型号由东京兵工厂一共生产了7,000把。其中“祖父型”的扳机护环被认为是太窄,尤其在戴上手套后更不便于操作。针对此问题,后来生产的改良型均扩大了扳机护环 。

另外,“祖父南部”的弹匣底部为木制品,并在底把后方设有焊接的枪绳扣。而“爸爸南部”则改用了铝制的弹匣底板,另保留了枪绳扣。部分二战前在暹罗军队服役的“祖父南部”和“爸爸南部”,它们的握把后方均刻有特别的符号。

甲型手枪在握把上设有参考自毛瑟C96用于安装枪托的轨道。

“小型南部”是对乙型南部缩小四分三尺寸的版本。该枪是针对部分用户认为甲型手枪较笨重和销量不佳的问题而推出 。这个版本被日本当局官方命名为“南部式”。由于外型紧凑,该枪在美国也被枪迷和收藏家广泛地称为“婴儿南部”。“婴儿南部”发射口径比先前型号使用的8×22毫米南部弹更小的7×20毫米南部弹。该枪在东京炮兵工厂投入生产。最初的450把小型南部手枪具备木制的弹匣底板,以及一根单一直径的击针。但后期的批次则改用铝制弹匣底板和多重直径的击针。小型手枪并没有官方地获得日本军队的任何单位采用 ,大部分该型号的手枪都是由一些日本军官私自购买并用作配枪。然而由于价钱与进口的外国手枪相比下被认为是太昂贵,该枪并没有在日军中流行起来。当时在日本陆军服装供应商偕行社出售的小型南部手枪售价高达180日元,而一名新任命少尉的月薪才只有70日元。

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小石川的工厂停止生产该枪的零件,但组装工作仍一直持续到1929年。

“十四年式”是于1925年设计的改良版本,目的是要简化生产工序以降低成本。该枪于1927年成为日军制式武器并发配给陆军中的士官使用,同时也向军官出售。十四年式是乙型南部的进一步改进型。其产量约高达400,000把。 大部分的十四年式在枪身左侧均刻有生产年号、年份和月份。

后期生产的型号有着一个加大的椭圆形扳机护环,这是为了解决有日军士兵反映在满洲作战时戴上手套后难以开枪的问题。部分手枪还以钢制滚花拉杆取代了原本开槽的拉杆。于1940年中期再进一步改良,在弹匣内加入了辅助弹簧,以稳固弹匣及促进弹匣托弹板的运作。其保险装置为一个位于枪身左侧的杠杆,它的作用是锁死枪管和阻止司牙移动。为简化生产工序,在1944年推出了一种经重新设计的拉杆。另外,十四年式取消了旧型号设有的握把保险。该枪还能够透过使用特殊配件装填90式催泪弹。

据指,在二战前生产的十四年式品质较佳,但在战争期间生产的手枪质量则越来越差。战时出厂的十四年式有着以机器加工的标记、较薄的烤蓝和缺乏抛光处理,反映了战时资源短缺所造成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战争后期的十四年式虽在品质上明显下降,但依然能够正常使用。其枪套的品质也同样因资源短缺而持续下降。生产物料更由皮革改为橡胶帆布。

十四年式手枪机械故障率高尤其是击针易断,故用户要带备后备击针以便随时更换,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除了日军士兵外,中国各地的抗日游击队也有缴获使用,由于十四年式手枪的枪套形状像乌龟而被中国人称为“王八盒子”,又由于外形类似鸡腿而被称作“鸡腿盒子”或“鸡腿撸子”。

在二战过后,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的军队接收了大量投降日军士兵的武器,当中包括十四年式手枪。这些武器被用于后来的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朝鲜人民军的军官在朝鲜战争初期也大量装备十四年式和其他日本武器。

十四年式也在越战时被北越军队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等准军事组织所使用。

日本战败后日军被解取武装,大部分武器被联合国军接管。但后来为了解决治安问题,日本政府向驻日盟军总司令请求交还部分收缴的武器以装备警察部队,终于1946年获归还部分十四年式手枪,并与美国供应的武器一同使用,直至被更先进的武器取代。

在1945年,美国人威廉·B·鲁格从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手上购得一把缴获的十四年式手枪。后来鲁格在他的仓库内成功仿造出两把南部样式的手枪,为他日后面向大众推出的.22 LR口径鲁格标准型手枪埋下重要基础。

其他衍生型

北支一九式拳铳:十四年式的改良版,在战争末期于日军占领下的中国北平(现北京)生产。

试制拳铳付军刀:把手枪和军刀合而为一的实验性质刀铳型武器,除了在手枪的顶部接上刀刃外还把三十二年式军刀甲的刀柄和南部手枪的握把一体化,同时延长了握把的尺寸及取消了扳机护环。最初制作了四把以小型南部手枪作原型改造而成的样本,但它们都在关东大地震后遗失了。后来日本人再以十四年式为原型制作了三把试作的刀铳,但由于被质疑实用性,最后于1929年停止开发。

九四式手枪

总重:720克

全长:180毫米

枪管长度:95毫米

弹药:8公厘南部子弹

枪口初速:290 米/秒 

供弹方式:6发可卸式盒状弹匣

口径:8mm

装弹数:6发

有效射程:50m

最大射程:550m

九四式8公厘手枪是一种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进行时大量生产的小型轻量半自动手枪。

日本九四式手枪为战车乘员,汽车兵,飞行员等重要非直接地面战斗人员所装备的自卫手枪,这种手枪精度上乘,而且重量比大正14年式战斗手枪轻,并且也不需要经常保养擦拭,由于同样使用8mm南部子弹,该枪杀伤力与大正14年式一样也是极度凶残,此枪的绝对射击精度不如大正14年式与南部战斗手枪,但指向射击更准,特别适合没有时间苦练枪法,射击技术生疏的技术兵员。

此手枪由南部麒次郎设计,并在1934年于南部铳制造所开始生产。虽然此枪原本是锁定民间市场,但有一些说法称这枪原本是开发给飞行员、航空人员,与坦克部队使用的袖珍型手枪,因为当时认为标准的十四式8公厘南部手枪太大了。事实上,十四式的确比Colt 1911 .45 ACP手枪还长了14毫米。此枪拥有塑胶材质的握把,而非十四式采用的角制或木制握把;这是为了使此枪能够便宜量产,不过后来的改造增加了它的成本。

九四式与十四式同样采用8x22mm弹药,并因有着较坚固、能减少意外走火的发射机件,而较容易装填。此枪因一个设计瑕疵而恶名昭彰:若压下枪身左侧一个露出的击槌固定器,上膛的子弹就会被击发。不过事实上,此枪的保险关闭时(应该一直如此,除非正准备要射击),也能够安全的挡住击槌固定杆,因而有效防止任何意外走火。 这个设计特点多常真正在使用时导致意外走火是可疑的;虽然有些军官据传曾描述有人在踩到泥巴滑倒后,因不经意的触发手枪而射伤自己,这似乎比较像是一个广为流传在枪械作家之间的流言。不过这支枪在商业上是个失败品。事实上,此手枪常常被认定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军用手枪。

有大量的九四式为了军事用途被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此枪的制造纪录失散了,不过一般是认为总共生产了超过72,000支九四式。与轴心国制造的大多武器相同的是,到了战争后期九四式的生产品质大幅下降。

西班牙

阿斯特拉M900手枪(毛瑟C96仿制型,镜面匣子)

重量:1.275千克(M903)

长度:308毫米(M903)

枪管长度:160毫米(M903)

子弹:7.63×25毫米毛瑟弹、9×23毫米Largo弹

枪机: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M901:半自动、全自动,可击发调变

射速:900发/分钟(M901)

枪口初速:461米/秒

最大射程:1,000米

供弹方式:10、20发弹仓或弹匣

瞄具:机械瞄具(可调式V型表尺)

阿斯特拉M900是由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生产的毛瑟C96仿制型,不论在口径、弹匣容量和所用枪套方面都与毛瑟C96相同。

衍生型

M901

紧凑冲锋手枪型,使用10发弹匣供弹。

M902

长枪管型,只能以内置弹仓供弹,载弹量为20发。

M903

改以20 发弹匣供弹,其余与M902相同。

M904

类似于M712速射型,具击发调变功能和以弹匣供弹。

M900-于1927年至1941年期间共生产了21,000枝,售给中华民国、拉美国家、西班牙共和派及德国武装党卫队(于1943年交付了1,050枝)。

M901-共生产了1,655枝,主要售往中国。

M902-共生产了7,075枝,售往中国及德国。

HOPE型-于1929年生产了500枝。

M903-于1932年至1934年期间共生产了3,082枝,售往中国及德国。

M904-于1934年生产了90多枝。

F型-于1936年生产了1,126枝,交付到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国民卫队。

E型-于1949年、1951年及1961年共组装了548枝,售往埃及、印度、伊拉克及巴基斯坦。

8枝M900、12枝M902及9枝M400(英语:Astra 400),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赠送了给斯大林(全部均刻有豪华的装饰)。

阿斯特拉M300手枪

全枪重:0.56千克

弹匣容弹量:7发

全枪长:165.0毫米

口径:9.0毫米

阿斯特拉300手枪是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于1922年研制成功的一款半自动手枪。该手枪的外形略小于阿斯特拉400型。该枪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罗炳辉的佩枪。

快速牌手枪(勃朗宁M1906仿制型,狗牌撸子)

俗称为狗牌撸子的西班牙托马斯.德.乌利萨厄尔公司出品的这款叫作“快速”牌(握把中部有EXPRESS的字样,翻译为快车、快递一类的)的袖珍型自卫手枪因其握把护木上有一只猎犬的图案所以在旧中国得名“狗牌撸子”,此枪可以说是民国六大手枪中不算出名的,但是却又是民国时期保有量不算太小的手枪,因为西班牙货便宜决定了西拔牙产的手枪相对量大,但是品质应该一般从材料到加工都不十分耐用,所以流传不多,更不受人们推崇所以逐渐就销毁或自然损坏了,自然资料就少之又少了,因此这支枪不好写。

奥地利

斯太尔M1907手枪

弹匣容弹量:10发

枪长:160mm

全枪质量:0.7kg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1907年列为奥匈帝国制式手枪,又称M07手枪,使用8mm斯太尔手枪弹弹匣容弹量,10发,全枪长160mm,全枪质量0.7kg。

该枪的独特设计是当枪机后退抛壳窗打开后,用弹夹从抛壳窗上方装弹,弹仓直接装于握把内。

斯太尔M1912半自动手枪

重量:1.2千克

长度:216 mm

枪管长度:128 mm

子弹:9×23毫米斯太尔弹(奥匈帝国、奥地利、匈牙利)、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德国)

枪机:短行程后座、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全自动,可击发调变(冲锋手枪型)

枪口初速:375 m/s

有效射程:50米

供弹方式:8发内置弹仓,可用桥夹装填;16发内置弹仓(M1912/16)

瞄具:铁制机械瞄具

斯太尔M1912,又名斯太尔—哈恩,是一款由斯太尔公司于1911年设计的半自动手枪。它的机械结构原自罗特–施泰尔M1907手枪。奥匈帝国军队在1912年采用其为制式手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被证明为能够在恶劣的堑壕环境中正常使用。原版的M1912发射9×23毫米施泰尔弹,但二战期间斯太尔曾为德军生产过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口径的版本。

9mm P12(Ö)

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德国国防军向斯太尔订购了60,000把发射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的M1912手枪。这些手枪在德军中服役至二战结束。在德军服役期间,它的正式名称为9mm P12(Ö) 。此外,这批手枪在扳机处也印有国防军之鹰图案,而最明显是在枪身左侧印有'P-08'或'08'字样,以标示该枪使用德军1908年式弹药。

M1912/P16型冲锋手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太尔推出了一款M1912的冲锋手枪衍生型,名为M1912/P16型连发手枪。它以一个不可拆卸的16发容量弹仓供弹,装填弹药时可使用两个8发容量的桥夹把子弹压入弹仓。该枪配备了一个可卸式枪托,以及装设在握把右边,接近扳机位置的快慢机(扳向下是半自动,向上则为全自动)。M1912/16的射速约为每分钟800—1,000发,全枪重约2.6磅。它在1916年推出,并被视为世上第一款冲锋手枪,但其生产量却十分少。据指斯太尔合共只制造了960把M1912/P16。

M.12型双联装手枪

M.12型双联装手枪是一款将两把M1912/P16手枪加上枪托的冲锋枪改型。然而,只有极少数该款手枪出厂。

意大利

伯莱塔M1915手枪

重量0.85千克

长度:171毫米

枪管长度:94毫米

子弹:9毫米格利森蒂弹

枪机:自由枪机,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280米/秒

有效射程:55米

供弹方式:7发盒式弹匣

瞄具:机械瞄具

伯莱塔1915型手枪是一款由意大利伯莱塔公司制造的半自动手枪,由伯莱塔的首席工程师图利奥·马前哥尼设计,这把手枪被用来替换有着过度复杂以及脆弱开火机构的格利森蒂1910型手枪。它也被认为是伯莱塔公司所制造的第一把半自动手枪,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意大利王国的意大利皇家陆军采用。

伯莱塔M1935手枪

重量:空枪640克

长度:152毫米

枪管长度:95毫米

子弹:.32 ACP

口径:7.65毫米

枪管:1根,线膛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281.94—290米/秒

有效射程:20—40米

供弹方式:8发可拆卸式弹匣

瞄具:机械瞄具:固定缺口式照门及固定刀片式准星

伯莱塔M1935是一款由意大利枪械制造商伯莱塔所研制及生产的自由枪机操作式紧凑型半自动手枪,从1937年开始成为发配给意大利武装部队与警察的标准制式枪械;即使在战后时期仍然被意大利共和国武装部队所用,直到1967年,成为被贝雷塔92取代的首要对象。发射.32 ACP口径手枪子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军队采用产量低下,但击发机构过度复杂以及脆弱的格利森蒂1910型手枪作为其制式手枪 。然而,当时的意大利工业无法应对快速增长的武器需求,而且所生产的各种枪械都要发配给前线。即便如此, 武器供应仍无法上,连手枪也不例外。

而设于加尔多内瓦尔特龙皮亚的伯莱塔武器公司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军械制造企业之一,可追溯到1526年,当时他们是一家枪管制造商。但直到1915年,意大利军队在发配手枪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军队为了满足需求,他们要求贝雷塔设计可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手枪。因此,伯莱塔工程师Giantoso采用直接自由枪机原理设计了一款能够发射9毫米格利森蒂子弹的半自动手枪,并将其呈交给意大利军队测试。陷于手枪短缺困境的意大利军队立即采用这种廉价而可大规模生产的手枪,命名为伯莱塔M1915,并且下令大量生产。后来伯莱塔M1915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产量最高的手枪。

随着伯莱塔M1915的大规模生产,伯莱塔已经成为意大利、以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手枪制造商之一;随后,伯莱塔成功地以M1915的技术为基础,推出了更多的中小型反冲式半自动手枪。在主要的军用手枪方面,在1930年代早期,M1915研发了直线发展而成的伯莱塔M1931和伯莱塔M1932。两款手枪都使用小型.32 ACP子弹,结构紧凑,重量轻便,易于使用。随后伯莱塔对此进行了改进,以进一步减少零件数量、增加了强度,结果他们在1934年生产的型号(即M1934)就成为了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产量最多的产品。

M1934是为意大利武装部队而设计和专门制造的武器,但它也在黑市以内出售。1930年代早期,意大利军队对瓦尔特PP手枪印象深刻。可伯莱塔不想被他们的德国竞争对手夺去签订一份大型军事合同的机会,并为意大利军队设计了M1934;结果1937年,就获意大利军队所采用。

该型号以后就是M1935,在大多数方面类似于M1934,只是它发射.32 ACP口径手枪子弹。它被视为是M1934的民用型,这是在考虑到已经生产了数十年的.32口径在民间甚为广泛普及。事实上在意大利,直到更为强大的9×19毫米“帕拉贝伦”出现以前,口径为9 mm Corto的M1934与其他同口径的武器型号,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民间禁售的“战争武器”。尽管M1935和M1934的结构相同(部件的形状和枪机操作原理相同),但细小的尺寸差异意味着两款枪的部件都不可相互交换使用。

伯莱塔继续生产手枪和机枪,直到1945年意大利战败。在战争结束时,该公司被驻扎在意大利的德国军队占领,并为德国军队和与之合作的组织生产。他们生产该枪都是为了满足武装部队的需要,亦并无因而蔑视“最轻”的警用7.65毫米口径枪械。但在1944年至1945年时,M1935在生产精度和表面处理方面逐渐变得不那么准确,导致其表面处理质量下降,尽管这不影响其操作的可靠性或射击的准确性。这是为了加速战争最后几年武器的生产时间。

战争结束后,伯莱塔开始通过刮掉其余部件重新生产伯莱塔M1935和M1934。重组以后的意大利军队和警察仍然采用伯莱塔M1935,并在外观设计上(例如握把设计方面)进行了一些改变。美国销售版本以“M935/M934”的名义销售。M1935曾于1949年停产。1954年,生产一度得到恢复。但随着1950年代后期开始,其后继型号贝雷塔70以至92的出现,M1935和M1934亦走向停产。M1935的生产,共保持了大约30年(直到1967年)。

M1935是向民用市场出售的型号;然而,它获得意大利海军、意大利空军和皇家公安机关所采用,亦曾卖给芬兰,并于1944年和1945年发配给德国国防军。

在轴心国时期,罗马尼亚军方亦购入了M1935(与M1934)手枪。罗马尼亚军队M1935与意大利M1935的不同之处在于罗马尼亚型手枪采用了俄式瞄准具图像,而意大利型手枪沿用着西方军队所采用的标准瞄准具图像。

M1935的设计类似于现代的贝雷塔92手枪。标志型保险杆位于底把的左侧。向前转动保险杆时,该枪会解脱其保险锁,而将保险杆向后转动时则是锁上扳机。弹匣扣位于握柄底部。

配有伯莱塔特有的开放式套筒的M1935,其供弹和抽壳循环周期非常可靠;在套筒顶部的长形开槽可兼作抛壳口。复进弹簧位于枪管下方。它由碳钢和塑料握柄等原料制成的、相对较少的部件所组成,维护非常简单。M1935的结构与M1935一样非常坚固,如果维护得当,使用寿命亦会较长,甚至可超过100年。

.32 ACP的火力不如大多数其他军用手枪子弹,如9×19毫米“帕拉贝伦”或.45 ACP。只有8发容量的单排弹匣和较短的有效射程将M1935降格为最后的自卫武器。当移除空弹匣时,它不再保持套筒在后。除非利用该枪独立操作的保险装置以保持套筒开放,否则套筒将向前运动并且闭锁,这会导致该枪的重新装填速度有所减慢。

另外,保险杆只能锁定扳机而不阻挡扳机或击针,如果扳机处于待击状态并且有弹在膛室以内,这大大降低了控制武器的安全性。在那时候,持有手枪的许多国家的军队中,表明等级比防卫更为有效(例如,不是在美国或德国时)。

但是,如果将保险装置转移到保险位置时,它也可以充当套筒锁,释放弹匣以后即可插入上满弹药的弹匣,然后解脱套筒释放/保险装置,同时将弹匣首发上膛,以后就可以单动操作模式击发手枪。

M1935在军事条件以下的制造成本可是相当昂贵,但事实亦证明它非常坚固可靠。

意大利和德国武装部队所用的贝雷塔M193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盟军大量缴获,盟军士兵因其体积小,设计坚固,结构良好而喜欢它们。这些被缴获的手枪当中有许多至今仍可操作,并且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和英国以内广泛使用。M1935的结构紧凑,易于隐藏,弹药亦很容易取得。

捷克

Vz.24手枪

Vz.27手枪

(别问我为啥不写这俩,根本找不到有关这俩的资料,网上只有名字和图片)

Vz.38手枪

弹药:9毫米短弹

总长:198毫米

枪管长:119毫米

重量:0.909公斤

枪口初速:296米每秒

弹匣容量:8发

当德国1938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捷克共和国逐渐成为欧洲最有创意的军火工业中心。手枪是其最负盛名的产品种类之一,生产集中在布拉格的切斯卡·兹布罗约夫卡,那里出产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手枪,如vz.22,24,27和30,这些手枪都发射9毫米派拉贝姆短弹,性能上与当时的柯尔特手枪有些地方类似。1938年这里诞生了一款令人耳目一新的手枪。

这款新型手枪就是CZ 38,也称vz.38自动手枪,这是一支采用简单的反吹式动作原理的大型手枪,说不上是一支多么优秀的制式手枪。由于它体积和重量较大,所以发射9毫米短弹对它来说不是问题。它的一大算是过时的特色是只能双动击发,即需要两次扣动扳机来完成击发和子弹上膛,而当时大部分手枪的上膛都通过手动一次完成,这种双动工作方式导致扳机行程长且扣动起来费劲,要想打的准可不容易。它的一大优点是掏枪和准备射击比较快速方便。

德国入侵前该枪的产量不大,不过仍维持生产,德军编号9mm Pistole P39(t),大部分交付警察部队和二线部队,1945年后留存不多。

中国

晋造一六式(毛瑟C96仿制型)

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毛瑟C967.63毫米口径型

晋造一七式(毛瑟C96仿制型,大眼盒子)

民国军阀时期,山西省都督阎锡山在太原建立了兵工厂,阎锡山为其属下部队配备仿制的.45口径的汤普森冲锋枪,但其配备的仍为C96 7.63毫米口径令后勤供应困难。阎锡山决定生产.45 ACP版本的C96,令后勤供应简化,此型号在1929年起在太原兵工厂定名为“十七式”,枪身刻有“民国拾捌年晋造”及“壹柒式”标记。十七式配10发固定式弹仓,以两个5发桥夹装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于口径与所用武器不同,大部分十七式被作废金属熔掉,但仍有小数流到海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