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得不说的奇葩卫国——一个活久见的国家

 耕读天地间 2023-04-13 发布于四川

此文7289字,内容有点长,大约需20分钟,请耐心阅读。

公元前719年,春心荡漾的卫宣公派人去齐国为儿子卫急子接亲,接亲的队伍却把貌美如花的儿媳妇宣姜直接送进新台。新婚之日,卫宣公急不可耐地与宣姜圆了房,宣姜大惊失色,无奈只有默默承受,生米煮成了熟饭。

这就是卫宣公不按常理出牌,截胡儿子强娶自己儿媳的荒唐一幕。史书上记载他“上烝夷姜,下取急妇,淫风化于国中”。卫国虽然很多国君为人古怪,行事荒诞,但它的历史却是出奇的长。

卫国是一个活久见的国家

卫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最早一批诸侯国,从公元前1040年至公元前209年,前后共计832年,传44君。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楚丘(今山东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朝歌就是盘庚迁都的沬邑。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在先秦时期,卫国从立国后,一直都是君明臣贤的国家,受殷、周文化的双重影响,卫国民风淳朴,有“君子之国”的美誉。又是第一个受封的诸侯国,素有“诸侯之长”的称号。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曾经赫赫有名、不可一世的诸侯纷纷被秦灭亡,卫国虽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积弱积贫,萎靡不振,却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卫国竟然一直有惊无险地存在着。因此,奇葩的卫国可谓是历史上最吊诡的活久见国家。

西周时代的方伯到西周晚期的武公全盛时期

春秋初期以前,卫国是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卫国长期兴盛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康叔和卫武公都都是治国之君。经济上,封于商朝故都殷墟的卫国具有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外交上,卫国为东方诸侯国的方伯,担任王室司寇要职,加强了外交影响力。

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于公元前1040年建立卫国,以朝歌为中心,划定为卫国封地,并分到殷商遗民七族作为卫国的种族奴隶。当时康叔的权利很重要,他既统治商朝原来的中心地区,又兼任周王室的司寇,握有生杀大权。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时,卫国第11位国君卫武公在位42年之时,曾出兵助周平戎有功,由侯爵升为公爵,卫武公是康叔的第六代孙。卫武公(在位55年,活了95岁)时一度强盛,政治清明,卫国实力恢复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了卫国历史上的政治顶峰,为各诸侯国首领之一。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春秋早期(前770-前660)卫国联宋抗郑,曾经辉煌一时。

春秋早期,郑国、宋国、卫国算是崛起较早的大国和强国。卫国地处四战之地,卫、宋两国结盟对抗郑国,特别是在卫桓公和州吁时代,在短短10年间卫国与郑国就交手5次。终于在公元前635年,卫国灭了郑国。

卫国家底殷实,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不能雄起,反而处处挨打呢?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好戏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初秋有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其实在他们之前还有小三霸(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战国有七雄,魏、楚、齐、燕、韩、赵、秦先后崛起。卫国为什么没有称霸呢?

卫国在春秋初年,尚算一个大国,但是“狄人伐卫”(前660)后,特别是到了春秋中叶,齐、晋交侵,已逐渐成了一个小国。到春秋后期,衰落的卫国已经错失了成为大国的机会。

虽然春秋时期的国家很多,但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国家也就十几个,它们分别是齐国、晋国、鲁国、楚国、秦国、燕国、郑国、陈国、宋国、吴国、越国、曹国。

卫国周围都是强国。西边原来是强大的晋国,后来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国,都不容小觑。东边是齐国,南边是宋国与郑国,卫国夹在大国之间,不仅无法扩张疆域,反而在疆域上遭到了蚕食,最后只剩下濮阳城(当时帝丘已改名为濮阳)一带的弹丸之地。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已沦为小国的卫国,其生存环境更为艰难,卫国也确实有过好几次亡国之危。前660年,赤狄攻卫,卫国仅有七百余人逃过黄河,齐桓公出兵保护卫国,并在楚丘替卫建立新都。前632年,晋文公重耳准备复仇攻打卫国,发现秦国军队正在入侵卫国北方,秦国又救了卫国一命。

战国时期,卫国和鲁国、郑国一样,别说称霸了,连自保都成为了问题。战国中期开始,卫国在战国七雄的较量中逐渐失去了声音。到战国后期,卫国已经名存实亡,成了魏国的附庸。

为什么卫国到手的一副好牌被打得稀巴烂?

康叔的子孙,都是伯爵,卫顷侯用重金贿赂周夷王,卫国成为侯爵。卫武公四十二年,卫国帮助周室东迁有功,升为公爵。可谓背景深厚。

卫国是如何由强盛一步步衰落的呢?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让我们看一下卫国的衰落史吧。

卫桓公、卫宣公时期,前722年以后10年中,卫、郑交战5次,因郑国强大,卫国遭郑国沉重打击,实力大为削弱。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前660年,卫懿公9年,卫国被狄人残破,险于灭国 ,依赖齐桓公的援助方才得以生存,从此沦为小国。

前644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到了卫国,卫文公却对重耳无礼,与晋国结下了梁子。

前632年,晋国向卫国借道,卫成公不肯,导致晋灭卫,自己差点被毒死。

前626年,卫不朝晋,晋出师伐卫,取戚城。次年,晋攻卫,卫求和。

前547年,夏,晋、宋、鲁、郑、曹等诸侯国君主于澶渊会讨卫献公。取卫西六十邑给孙林父,执卫献公、宁喜、北宫遗归晋。

前518年,卫伐晋于戚,被晋孙蒯战败,退至圉城。

前502年,晋与卫会盟时,侮卫灵公。卫遂叛晋。晋、鲁出兵侵卫。

前500年,晋攻卫都帝丘,报复前501年 的卫军助齐之仇,相持无果而返。

多年的卫、晋矛盾,使卫国付出了沉重代价,国土面积大为缩小。

前492年,春,齐兴师,围戚伐卫。

前431年—前426年,卫昭公在位时,三晋实力很强,卫国国小势弱,成为了三晋中魏家的附庸,臣服于魏。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卫慎公年间(前414年——前383年),三晋强盛,卫依附赵国。前368年,齐将田寿率军伐魏,围观邑,观开城降敌。齐占观邑,卫遂成齐国附庸。

前346年,20代国君卫成侯十六年,因为国力不如诸国,卫自贬侯爵。

前343年,魏废姬姓卫君改立卫灵公的别支后裔子南氏为卫君。

前320年,卫嗣君五年,卫国自贬爵号为君,国土只有濮阳一地。

前256年,魏楚合纵败秦救赵,卫国站错了队。为了自保,卫国竟背叛了魏国合纵,而与秦连横,结果秦国战败,魏国直取秦郡卫国定陶。

前252年,42代君王卫怀君朝见魏王。魏安釐王出于对卫国背叛的惩罚,杀死怀君,灭了卫国,改立自己的女婿为卫君,是为卫元君。魏王卫国成了魏国的附庸国,岁岁朝贡。

前241年,卫元君16年,秦国攻取卫国的濮阳等地,之后秦国在此基础上设立东郡。

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今河南沁阳市),卫国在濮阳建都的历史结束,卫国的领地只剩下野王一县,仅生存了30年,卫国此时已名存实亡 。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君姬角被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从以上可以看出,卫国进入东周时期后,由于内忧外患而逐步衰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卫国究竟为什么会走向衰落呢?

卫国原本是一等的大国,人才辈出,反而数百年被动挨打,只能在列强的夹缝中勉强生存。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结果呢?

春秋以降,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企图争霸。卫国君主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生活上奢靡腐化,暴虐无道,争权夺利,漠视人才,外交失误,以至于国家内忧外患,又处于四战之地,为争霸国争夺的焦点。

其实卫国的衰落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祸起萧墙,内忧外患。也有认为原因在国君身上,卫国的很多国君为人古怪,行事荒诞,目光短浅,昏庸无道,刚愎自用,治国无方。下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卫国的衰落原因:

1、对外结怨——外交决策的失误

前722年,卫国第一场战争是不自量力攻打当时实力最强的郑国,十年五次交手,使卫国遭受沉重打击。

前644年,在晋文公流亡没落之时,卫国的无礼接待使得卫、晋两国关系出现缝隙。前632年,卫成公三年,当晋文公向卫国借道以援救宋攻击曹,卫成公没有答应,使两国矛盾加深。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2、政治混乱——窝里斗的内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500多年的时间里,卫国共换了33位君主,大约10年换一个国君,政治极为不稳定。甚至,从卫桓公到卫懿公的80年的时间里,卫国更换君主达7次,这样残酷的内部斗争,使得国家没有和平发展时期,无暇进行经济、军事建设,国势必然衰败。

前735年,卫庄公死后,卫国经历了一场大乱,卫为桓公继位。前719年,公子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后来石碏平定不得人心的州吁之乱后,从邢国迎第十五位国君卫宣公继位。公子州吁成为了春秋时代第一个成功弑君篡位的公子,而卫桓公也成为了春秋时代第一个被弑杀的国君。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卫国自卫宣公时代,更是动乱不休,直到卫懿公亡国。

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即卫惠公。卫国诸公子争夺君位,导致继承宣公的卫惠公刚登基3年就被赶走,直到8年后,在齐国帮助下,卫惠公才回国复位。

卫灵公死后,前492年—前477年这十六年间卫国公室大乱,蒯聩、出公父子不顾名分争夺君位,使卫更加弱小。

前426年,卫昭公在位6年被卫怀公杀死,前415年,卫怀公在位11年又被慎公弑杀。

春秋中后期,卫国君权旁落,权臣执政,争夺多利更加激烈,父子矛盾、君臣矛盾、以及国外势力对卫国干涉等原因,使得卫国君主易位十分频繁,国政一塌糊涂,国家毫无发展时机,诸侯大国对卫国欺凌压榨更为苛刻。

卫国国君在争权夺位中走马灯似的不停更换,卫国的窝里斗自顾不暇,是卫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3、昏庸之君——自毁长城

除了春秋初年的卫武公之外,这个古国再也没有出过雄才大略的国君,相反,很多国君骄奢淫逸,昏庸无能。

卫国君主多暴虐无道,奢侈腐化,造成朝政矛盾重重,父子之间,君臣之间,臣臣之间争权夺利,导致频繁内乱使得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

卫惠公为了争到储位挑拨是非,造成左右二公子之乱,为了夺取君位竟然联合五国之兵伐自己的国家,可谓失策至极。

卫懿公是一个奇葩的昏庸君王,懿公穷奢极欲,喜好仙鹤,不理朝政,前660年,在位第九年北狄侵犯卫国,懿公被杀,据《左传》记载,卫国遭屠只剩下730人,卫国亡国灭种。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卫献公更是暴虐无比,竟然没事的时候拿大臣取乐,羞辱大臣。

从卫后庄公(蒯聩)到卫后废公短短8年竟然发生三次农民起义:

公元前478年,卫庄公(蒯聩)奢,施苛政,因工匠反(史称'百工起义',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奴隶起义),携太子疾和公子青逃至戎州,被与卫有宿怨的戎州贵族己氏杀死,立卫灵公。公元前475年,卫国人柳下跖在柳下(今濮阳县柳屯镇一带)发动并领导了一次奴隶起义。公元前470年,卫国奴隶不堪重赋劳役再次起义。赶走卫出公,立黔为卫悼公。

卫国国君大都刚愎自用,治国无方,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安于享乐,不思理政。

4、好色之君——伤风败俗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利益,狼烟四起,互相征伐。而卫国的几位君主去贪图安逸,奢靡享乐。

第15任国君卫宣公荒淫好色,昏聩无度,他根本听不进大臣和王太后建议,娶了娶了自己父亲貌美如花的侍妾夷姜,生下了太子卫伋子。

后来,卫宣公听说了自己的儿媳妇宣姜长得很漂亮,就派儿子卫急子出使宋国,趁着这时候赶紧把宣姜迎娶了过来,成婚于新台,从此和宣姜过起了声色犬马的生活,并生下了两个儿子卫寿和卫朔。夷姜受不了打击,就自缢而亡。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为了让宣姜的儿子继承太子之位,派杀手杀死了卫急子的性命,还误杀了前去送信的宣姜儿子公子寿。卫宣公连失两个儿子,精神恍惚,不久死去。

第28代君王卫灵公饮酒作乐,荒淫无度,与南子、宋子朝、弥子瑕有着扯不清的关系,被时人苟笑;不愿处理国家政务,经常出外张网打猎,射杀飞鸟,又不参与诸侯间的交往与盟会;卫灵公有三个妻子,他们在一个盆池里洗澡。卫国的贤臣史鳅奉召进到卫灵公的寓所,只得急忙接过衣裳来相互帮助遮掩。他虽然对大臣虽然傲慢,但对贤人却很肃敬。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卫灵公靠废嫡立庶得位,地位不太稳固,却继承传承家族的昏庸淫乱传统。

卫国既然那么衰弱,为什么还能苟延残喘,笑到最后呢?

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秦二世时才灭亡。为什么卫国又灭亡最晚?不少历史学者认为卫国多贤才。如果说“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那么卫地就是“自古多君子”,而这也是卫国能够延续八百年多年的原因之一。

1、卫国是一个盛产人才的摇篮,一点也不过分

中国人有句古话:“得人才者得天下。”卫国向来不缺乏人才。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赞赏“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卫国的名人有哪些呢?

“造字圣人” 仓颉,五帝之一颛顼,弃官归隐的柳下惠,许穆夫人,事卫三公的蘧伯玉,齐将宁戚,军事家吴起,孔子弟子子贡、闵子骞、子路,卫国名将苟燮,秦相吕不韦,秦国变法的商鞅,魏相李悝,壮士荆轲,侠客聂政……等等。可谓卫国人才辈出。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同时,卫国也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氛,在孔子编纂的《诗经》十五国风中,有《邶之风》19首,《鄘之风》10首,《卫之风》10首,共计39首,占十五国风的四分之一,这些都是卫国的诗歌。

卫国文化氛围着实很好,国家也相对很安定。卫国历史上虽然培养出很多名人,只可惜这些人很少得到母国重用,几乎都流落他国。这些流落到各国的名将贤臣,虽然在国外某得职权,但都心系故土,没有理由让故国先亡,好像卫国下的一盘大棋。

2、卫武公之后,卫国出现几个中兴守成之君和爱国的许穆夫人,才稳定了卫国的局面。

在卫国历史上,曾经历了几次国灭而复立,复国后也出现过短暂的中兴局面。卫国832年中能够称为明君的,恐怕只有康叔、武公、宣公、文公、灵公、嗣君数人而已。下面历数几位:

(1)卫宣公(15代君王):褒贬不一

卫宣公秽乱宫廷被人们所熟知,而其功业则淹没在恶名中,其实卫宣公是功业赫赫的,他在位的将近二十年中,向境外用兵,仅《左传》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十次,平均两年一次,卫国的活跃程度由此亦可见一斑。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先是联合诸侯伐郑,后期又和郑国联合作战。卫国在当时的影响力在众多诸侯中可谓首屈一指,无人可与争锋。那些在国内斗争失败或受逼迫外逃的诸侯和卿大夫,理想的选择是卫国。公元前712年,许庄公奔卫。公元前701年,郑昭公奔卫。

(2)卫文公(20代君王):中兴之王

卫文公姬毁,宣公之孙,是中兴之王。卫文公即位于败亡之际,起步于危难之时,卫文公力挽狂澜,数年之中重建卫国,这与齐桓公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卫国与齐国邦交至密。为振兴卫国,卫成公推行有力的措施,如减轻赋税,慎用刑罚,发展农耕;重视手工业和文化教育;任用贤能;与中原各诸侯国结交会盟;发展军事实力,使战车从三十辆增至三百辆战车。卫文公经过25年的励精图治,到公元前635年,卫国灭了邢国。卫文公采取了一系列强国措施,复国后短暂振兴,国力有所提高,但此时已沦为小国。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卫文公唯一的重大失误是,曾对重耳无礼接待,导致后来晋国对卫国碾压,他去世后不久成了晋国的附庸。

(3)许穆夫人(卫昭公和宣姜之女)保家卫国

公元前660年,北狄攻打卫国,昏庸的卫懿公得不到卫国人的支持,最后死在乱军之中。当许穆夫人得知此事就奔赴卫国,在许穆夫人的周旋下,卫国出现了转机,

两年后,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许穆夫人还是我国最早的爱国女诗人,《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都是出自许穆夫人之手。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不忍释手。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4)卫灵公(28代君王)知人善任

卫灵公姬元,应当说是宣公、文公之后首屈一指的有作为的明君。卫灵公虽限于国势未能称霸,但其所作所为丝毫不逊于齐桓晋文楚庄秦穆那些霸主们,为一代诸侯之佼佼者。卫灵公一生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打击大夫势力,一举摆脱了傀儡地位,成为真正的执政者。二是维护国家尊严。三是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提拔的三个大臣孔圉、祝鮀、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不得不说卫灵公不失为一代君侯之佼佼者。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5)卫嗣君(41代君王):守成之君

公元前325年,卫嗣君即位之时, 卫国已经很衰落了, 30年前就自贬为侯国,卫嗣君执政五年后, 又自贬为君,卫国只有濮阳一块地盘, 正式成为魏国的附庸国。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卫嗣君就是在卫国岌岌可危的情况之下即位,他有野心,想重振卫国,也略懂得些手段,但被当做有小慧而无大智,自恃小聪明而不知治国大道,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他的种种策略治标不治本,卫国终究难逃覆灭。但公正地说,卫嗣君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

3、卫国的保国策略——墙头草

卫国是个小国,无险可守,又是兵家争夺之地,卫国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一个被强敌环伺的小国想要在乱世之中活下去,那么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外交上都需要有合适的策略。凡是历史上能够在强大的国家周围生存下来的小国,其国君无不有着很强的玩平衡能力。

前期,卫国与郑国的战争虽然一定程度削弱了卫国的实力,但扩大了影响力,因为郑国在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个小霸主,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郑国,就是借他人的力量壮大自己的声势。后来,卫国在不断遭受打击和侵蚀后,逐渐认识到依附强国,可以在乱世中自保,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早在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卫国就因为抱大腿而享受过好处。战国时期,赵国先强大,卫国就跟着赵国混;后来吴起变法魏国又开始强大了,卫国就跟着魏国混;等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又开始强大起来了,于是卫国又开始跟着秦国混,就这样卫国无奈而又平静地生存着。卫国对外不张扬,不扩张,不称霸,对外示弱,以至于卫国足够弱小,也足够安分,这才避开了秦朝“枪打出头鸟”的锋芒,卫国可谓在春秋战国不义之战中捡了个大漏。

(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另外,卫国和鲁国都相对灭亡较晚,卫国存在了832年,于前209年灭国,而鲁国存在了829年,于前256年灭国。这也与他们与周朝一脉相承,是礼仪之邦,文化之乡,有着完整的姬性血统有关。

结语:

卫国,一个曾经辉煌而又悲惨的国家,它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而又充满悲剧的史诗。卫国的兴衰,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贤明的诸侯国,逐渐衰落为一个无能的小国,最后被强大的秦国所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卫国内忧外患的历史不仅反映了周朝的衰落和中原地区的动荡,同时还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就必须要有德才兼备而强有力的领导人。

(部分观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所有,致谢!侵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点赞,转发,评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