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晋、武生瑞 | 位于乌兰察布地段长城脚下的两个古老集镇

 新用户06868399 2023-04-13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151 期

文|曹晋 武生瑞  编辑|王成海

内蒙古高原上的长城脚下有两个名扬塞外的古老集镇,即属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张皋镇和丰镇市的隆盛庄镇。这两个古镇的建治时间皆在明末清初,发展于康乾盛世的清朝中期。最初皆归丰镇厅所辖,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丰镇厅的东境一部置兴和厅,厅治设于二道河,隶山西省归绥道。民国元年(1912),改厅为县,丰镇县与兴和县皆隶属绥远省管辖。

解放前,塞外荒漠,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群众生活艰难。道路皆为土质,村与村之间,只有人畜行走的便道,视人行与车走的多少而形成的道路称“大道”与“小路”。比较而言,小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人行车走皆感费劲吃力。而大道,走得车多,碾压踩踏,有时还稍加修理,较为平整,走起来感到省劲舒坦。

在明长城脚下,或者说兴(和)丰(镇)大道上的张皋与隆盛庄,是明长城边上的两颗灿烂明珠,熠熠生辉,人口颇多,市场繁华,吸引着周边民众的眼球。|

张皋镇

张皋镇的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221566年间就有了人烟。这里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纯属草原地带。到清朝放垦时,关里一些贫困人口出口外谋生,垦荒耕种或从事各种手工艺生意,人口增加,村落增多,官方便设厅建府,加强管理。于是,张皋儿与隆盛庄便成了丰镇厅(县)的辖地。而张皋儿到195016月才由丰镇县所辖的第六区(张皋儿)划归兴和县管辖。

张皋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末居民已达300余户,1200多人。清朝中叶得到较大发展。最初,它只不过是古驿道上的一个车马大店。乾隆初年放垦时,晋北、冀北的一些贫困农民因当地人多地少,生计困难而出关谋生,便在此立足开荒耕种,乾隆四十年(1775),古镇设立巡检所,置巡检司1员,管理镇务。巡检所归山西省归绥道丰镇厅管辖,据说,先后有35任巡检在此任职。现查到的资料历任巡检有:

姓名     任职时间

孙兰言   乾隆二十年(1755年)

刘应显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胡兆宁   嘉庆元年(1796年)

魏廷勋   嘉庆九年(1804年)

严荣     嘉庆十六年(1811年)

詹麒     嘉庆十九年(1814年)

白忠赞   道光三年(1823年)

施继祖   道光八年(1828年)

据光绪九年(1883)统计垦荒详表所列:到乾隆四年(1739)为太仆寺牧马场地,东起兴和,西至现丰镇市巨宝庄,垦荒18779·32顷,当时的张皋镇已较繁华。镇中街道纡迴,市廛湫隘。镇内商号有20余家,主要经营粮粟、烟茶、油酒、花布等业务,街基地价每亩达20元上下。俗话说“地多利于农,人多利于商”,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关里的一些商人也闻讯而至,商业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山西帮”与“北京帮”。这些人来此开设了较大的商号和钱庄。明清古代这里是通往四面八方的交通要道,是内陆通往边疆的交通枢纽。那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牛车、马车,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老官路。

 旅蒙商车队 图片由高永厚提供


“老倌”
即旅蒙商行顾用之牛板车运输商品的赶车人,一人可赶十几辆车,后车的牛缰绳拴在前车尾上,前车一走,后边的车随之而行。张皋是京城通往漠北大库伦、丰宁、归化的大道。当时,内陆人使用的是长轴车,道路宽,而蒙古地区是短轴车,车路不合辙,所以南来北往的车辆到了张皋,必须更换车轴,否则,路与车不合套,无法前行。当市场繁华,设立街道时,在北街窑头店附近挖出一块刻有“张皋”二字的石碑,根据民间传说,大家分析认为,古时这里是个驿站,名叫“张皋”的河北人在此开了个车马大店,来来往往的车马行人都来此打尖住宿,加上店老板服务热情,经营有方,几乎是天天满店。人们对张皋这个人有崇拜之心,觉得应当把他“服务热情,经营有方”的精神沿袭下来,于是便定村名为“张皋”。另有一种说法,“张皋”这一地名,经考证是蒙古语,因该地多生长草本植物“苍耳”,蒙古名叫“江高”,而得名,后转音为“张皋”。

对于十九世纪末期,也就是1893年张皋的情况,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的旅行考察日记中写道:张皋是个小市镇,位于回子河畔,不过300户人家,由一位巡检治理。被派来担任巡检这种职务的都是帽顶上缀着白珠子或铜珠子的小官;但张皋对边区来说却有着突出的意义,因为它是边区粮食贸易的中心。这带地区的居民全是农民,他们售出的粮食都集中到张皋,然后再运往宣化府、大同府、张家口。张家口的商人经常到张皋来收购谷物,而付款时,为了避免风险,通常都是用汇兑的办法。因此在张皋竟有三四家与上述三个城市有往来的银号。此外,还有一些当铺,它们都是专为穷人开设的,但它们生财有道,竟比银号赚得钱要多得多。乘车往归化城和山西去的旅客须在张皋换大车的车轴,不知何故,车辙要比往东去的路上宽。这样,从东边来的大车就得把轮距窄的车轴换成宽的;反之,从西边来的大车则要把宽的车轴换成窄的。从张皋到归化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通往蒙古,到察哈尔正黄旗游牧区的察罕鄂博(“鄂博”是蒙语,意为“山”或“山头”,做路标或界标的石堆被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的石堆也称“鄂博”),另一条路在南边,沿途是汉人居住区,经过隆盛庄和丰镇。

旅蒙商的驼队(资料图片)


兴和县
张皋镇是个文化古镇。清时已人口聚集,商号遍街的小集镇。清嘉庆五年(1800)张皋兴建关帝庙,也叫“老爷庙”。每年的端午节期间,都要举办庙会,已形成习俗。届时,京津、晋冀及绥远各地商贩云集,唱大戏、踩高跷、扭秧歌、耍猴子、抬阁、脑阁乃至传统二人台节目应有尽有,商业摊贩更是百货俱全,琳琅满目。每次庙会7天左右。据此,199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社会与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古镇成为人们旅游文化的新亮点。此外,张皋以农业为基础,畜牧业为主导,农牧结合形成了现代农业独具特色的地方色彩,为开发现代农业点和新型农业观光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已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旅游开发项目使张皋古镇成为展现古镇文化底蕴的媒介,不仅形成冀晋蒙地区旅游文化的品牌和古镇建设的亮点,对张皋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将会进一步提高张皋的文化形象和品位。

隆盛庄镇

隆盛庄是集宁与丰镇之间的一个古老集镇,坐落在黄旗海南岸,曾经是庙子沟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生活过的地区。明末清初,纯属草原地带;是明长城三道边上的重要关口——威宁口;清康熙年间,察哈尔部众奉清廷之令从辽宁义州迁到宣大边外,此后,这里就成了察哈尔右翼正黄旗与正红旗的牧地,亦为太仆寺右翼牧场。当初,隆盛庄南邻内陆,北依草原,是晋蒙与冀蒙两大商道的交汇之地。

隆成庄孕育了远古文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就有山西人来此耕种屯粮,清乾隆十二年(1747),被招垦种的农民来此定居,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已有大量移民在此垦荒耕种,成为设庄建置之始。

隆盛庄镇古建筑之一(资料图片)

到了清嘉庆年间(1796--1820),各地工商农户聚集于此,各谋生计,形成了集镇规模,当时人们寓意兴隆昌盛,便取“隆盛庄”为名。

为了加强对集镇的管理,官府在此设置了巡检所,置巡检一员。其所历部分巡检为:

姓名     任职时间

李震     乾隆三十年(1765年)

朱煌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胡坊时   嘉庆八年(1803年)

李予思   嘉庆十五年(1810)

周玿琪   嘉庆十八年(1813年)

方应垣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孟腾蛟   道光六年(1826年)

贾汝甫   道光十二年(1832年)

隆盛庄西南距丰镇40公里,北距集宁50公里,东距官村(现察右前旗)20公里,是丰镇市第二人口大镇。镇中心有呼(和浩特)大(同)公路通过,也是兴(和)丰(镇)大路必经之地。现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人口4万多,面积约415平方公里。明朝以前,隆盛庄一带是人烟稀少的荒漠原野。为了防御北部边疆,修筑了一些烽火台。

隆盛庄峰火台

隆盛庄长城   明洪武十九年修筑。隆盛庄长城所在的这道长城墙体,东起河北省,经兴和县至丰镇市境浑源窑乡朱宏山,西至丰镇市境九龙湾乡西边墙村入凉城县,再经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达黄河与明长城相接。

部强盛民族的入侵,便在此修建长城与烽火台。这样一来,隆盛庄就成了明长城三道边上的重要关口----威宁口,这段长城是山西都使司派人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洪武十九年(1786)修建的,镇东0·5公里处有残高约10米、用黄土建筑的烽火台,分上下两层,里面相通,是当时士卒驻戌守边之地。为了解决戌边将士的给养供应,明廷决定往此移民屯田。于是,就出现了农业垦种、手工业生产、民间互市。

隆盛庄早先是边地大草原,后来成为察哈尔游牧区和太仆寺右翼牧场,亦是草地蒙古人到五台山的必经之地,每年都有成百上千朝仙进香的人从这里经过。隆盛庄便成为路人添置物品,落脚歇息、农畜产品交易的理想之地。后来逐渐成为民地与草地的结合带,农牧产品的集散中心,旅蒙商的重要站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里经历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慢慢地融合为蒙汉人民都能接受的察哈尔文化。

一提起隆盛庄,人们就会想到一年一度的六月二十四日庙会,这里也是乌兰察布市民间民俗活动的典型乡镇之一。传说,乾隆五十二年(1787),边外大荒,六月将尽,滴雨未落。人心恐惶,悲观失望,灾年将至,唉声叹气。于是,有人想起小黑龙战胜降灾于人间的白妖龙的故事。便把小黑龙诞生的六月二十四日,当作祭日,摆供烧香,进行祭奠。这年六月二十四日,祈雨达到了高潮。八大行客商,各界人士以及地方官吏都来参加祭祀活动。说来也巧,就在人们跪拜龙王,虔诚祈雨的当儿,乌云密布,黑云压顶,遮天蔽日,下了一场透雨,百姓无不叹服,认为这是龙王显灵,神灵保佑,降下的喜雨。于是,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神灵的保佑。六月二十四日的庙会也就延续下来,相沿成俗。解放后,破除迷信,改变叫法,演变为物资文化交流大会近年以来,发展文化旅游,才又恢复了六月二十四的传统庙会文化活动。

随着历史的延续,隆盛庄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得到发展,市场日逐繁荣。由于它历史比较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出现了一些以清真寺为代表的古建筑。据考证,隆盛庄清真寺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占地11000平方米,既有回族风格又有地方特色,布局合理,工艺精细,体现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原来南面的关帝庙,后来改为佛教寺院,是清朝中叶由商界和民众集资建成的。

对于十九世纪末期隆盛庄的状况,史籍亦有记载。俄国蒙古学专家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到漠南考察蒙古地区时,在从张家口到呼和浩特的路上,于189334日(星期四)的日记中写道:“隆盛庄是从张家口到归化城的这条大道上最大的居民区之一,位于南碧河(当地人称隆庄河或西湾河)的两侧,有许多互不相连的山丘,这使它具有一种独特的风光。这里的房屋大部分都有非常高大的院墙,好像是一座座仓库。镇子西端除集中了许多小店铺外,还有几家大烟馆和一个专为卖杂货的摊贩开辟的市场,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此地小商品贸易的发达。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隆盛庄一方面由于离察哈尔游牧区不远,另一方面又是从蒙古到五台山必经之处,每年都有成百上千朝仙进香的人从这条路上走,他们在路上不论短缺什么东西,都习惯于到隆盛庄来添置,正因如此,这里的小买卖才十分兴旺。但是隆盛庄的意义不限于此。察哈尔人和蒙古人常常把成群的牛马,特别是羊群,赶到这里来,卖给这里的牲口贩子,而这些牲口贩子则和内陆,尤其是北京做买卖。北京的肉商可以说是每星期都从这里赶出数千头羊,而且终年不断。我刚进村庄时使我感到惊奇的大院墙,就是这些牲口贩子的宅院。赶着小群牲畜来的蒙古人则只是用这些牲畜换一些粮食、茶叶和布匹之类的东西。

因此隆盛庄成了周围农民出售粮食的地方,而且它的整个商业也因此而甚为发达和多样化。当地的汉人把隆盛庄叫做'隆盛卓儿',而蒙古人则把它叫做“隆兴浩特”。

清末,丰镇厅为口外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之一,受武昌首义的影响,于1911年12月,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丰镇辛亥革命。此一革命行动对当地及周边地区影响极大,当地人称这一事件为小状元打丰镇
    

清王朝认为塞北人民愚蠢落后,难于教化,便选派强横的文官武吏到此任职。章同依仗其在京任邮传侍郎的长兄的关系任丰镇衙同知。上任后,不顾百姓死活,作威作福,压榨百姓。地方士绅温廷相不堪其残暴作为,告于当时管辖丰镇厅的太原府,山西巡府官官相,置之不理。于是,章同变本加厉,滥捉平民,施以酷刑。罚款赎罪苦役。官逼民反,有骨气的百姓被逼无奈,便成立“独立队敢于向统治阶级造反。张占魁,乳名小状元,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揭竿而起,成立了一支几百人的隆盛庄独立队深明大义,保护百姓,杀富济贫,有群众基础。引起以王虎臣为首的同盟会员的注意,二者结合,形成了革命的同盟军。后又结识了同盟会员弓富魁、区官李德懋等一批仁人志士,共同参加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斗争。

隆盛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期间,日伪驻军常常受到革命武装的袭击。为了维持其统治,强迫民众连明昼夜突击修建了作战工事。

日本侵略军在隆盛庄修筑的地堡(资料图片)

隆盛庄是丰镇市乃至乌兰察布市的古老集镇之一,隆盛庄民间文化积淀深厚,从清代延续至今的隆盛庄庙会,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届时,抬阁、脑阁、戏剧等活动全部出演,观众涌入街头,人山人海,争相观看。真乃“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各寻其趣,皆大欢喜”。此外,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的社火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放焰火、耍龙灯、踩高桥、跑车船,真是热闹非凡。2007年被自治区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2014年又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里经历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碰撞与融恰,逐渐形成了当今农牧皆宜的察哈尔文化。

近年来,当地党政领导积极规划,招商引资,修复古迹,创建旅游胜地,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隆盛庄多年来,陆续发现了不少碑石,已达40余通。有识之士将其编成《隆盛庄碑拓辑录》。现将该书的“序”录列下,供诸君欣赏。

镜石澄明乡梦遥

    ——《隆盛庄碑拓辑录》序

2019年阴历己亥,塞北古镇隆盛庄新发现石碑二十九通。碑文所铭年代,始于(清)乾隆,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迄至民国,纪年有序,排列完整。自此,隆盛庄新出碑碣之数,加之本庄南庙、清真寺现存石碑,凡四十余通,可谓民间碑林中洋洋大观。

这是一部青石丹书的传奇。

这是一次神欢人敬的披阅。

当这些伟岸的巨石再立于昔日的热土,当石面上斑剥的字迹发出神秘的光波,倏然,几百年的古镇历史,便从凝固的时空中幻变,漫无际涯的风云滾滚而至,异彩纷呈的人间物像交叠迸呈,直让今人目不暇给,陡生浩叹。

我们的耳边,传来了古镇繁华的交鸣:古道上牛铎驼铃,寺庙里晨钟暮鼓,戏楼内笙笛咿呀,酒帘下斗诗飞觥gong功音,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炉火叮咚,斫zhuo,桌音,用刀、斧砍削,斫木为舟木逢逢。春山鑿早音,挖槽、打孔,证据确凿石,荒垣伐榛zhen诊音,榛树,果实可食。庄北发轫yen认音,支住车轮不使其转动的木头,庄南起行。耆qi奇音,六十岁以上的人老缙jin晋音,赤色的帛绅,倡言和顺。店号商铺,会意真诚。更有信善男女,一呼百应,或捐财物,或捐田亩,或出人力,或献技能。山门前旗杆义竖,闺阁中青丝敬呈。

于是,庙宇崔巍,道路通达,沟渠疏洫xu绪音,田间的沟渠,水道,沟洫,边墙固牢,宗祠有嗣,义墳得继。万家灯火,乐业安居。商旅云集于古镇,金银回流于千城,货物山积,传车云驰,人文会萃,社火迢递,好一个天下辐辏的隆盛之区,好一幅人睦神佑的清明画图!

抚视石碑,成百上千的荣名湧现于面前。除序记撰者外, 多为乐善好施者人名暨铺号名的开列,间有地名标识。记州县,则有丰镇、归化、大同、忻州、崞县、浑源等数省地。记本土,则有隆盛庄、四美庄、栢宝庄、大庄科等各庄名。记阶层,则有官宦、仕绅、店主、工匠、僧人、闺阁等,人事各异。记店铺,则有文玩、药店、票号、当铺、窑口、旅馆、皮房、毡房、布店、银炉、铁炉、木店、醋铺等,名号俱全。记捐施,则有纹银、铜钱、银元、财物、地亩等杂色赀zi,瓷音,计算:所费不赀财。论出手,则有成百银两乃至铜钱分厘等悬殊度量。

每一个姓名,每一个店铺,每一桩善举,都生成一个基因,在隆盛庄的古老记忆中不可磨灭。此刻,我们细品这些鲜活的名单,悠然感到了丝丝的温馨和暖意,悟出了庄人的和洽,社区的安定,民生的富足,善业的风行,监理的严密,结算的细微,用事的诚实。由这,铸成了隆盛庄丰满的躯体和灵魂。

活生生,真切切,观隆盛庄盛世繁华,追思绵远。

沉甸甸,厚敦敦,听祖先碑诉说庄史,抚石兴叹。

由隆盛庄几百年多少代人传给后人的石上青史,最终,凝结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金光夺目、永不磨灭的大字。而隆盛庄几百年多代人的心心履践,不正是千古中华文明的精神指归?今天,这笔万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隆盛庄的后人必须承接,所有有志复兴的人都需承接!它是隆盛庄古镇洗心革面的自鉴镜像,它是天下隆庄人缅怀皈依的心灵乐土,更是古镇划过历史时空献给世人的珍奇矿藏。

文末,谨摘录隆盛庄碑文以结:"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好义为天下倡。世之衰也,上下所好者在乎车马衣食,色乐珠玉,互争靡丽,费千金不以概其心。一遇利民之政,逡群音)巡却顾,莫解悭迁音囊者皆是也"(《重修丰镇厅隆盛庄七号村路碑记》)。振聋发聩之言,诚足戒哉

丰川富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古镇似同胞姊妹比翼腾飞

张皋、隆盛庄两个古老集镇有许多共同之处:

1.它们同在长城北麓脚下,位于乌兰察布市南端;

2.产生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朝康乾盛世,极盛于清末民初;

3.皆为驿道站点,商业繁华,人口众多,官设巡检所管理集镇的治安;

4.蒙汉交往频繁,民族团结友爱,实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形成了如今的察哈尔文化;

5.古建颇多,造就了如今的旅游景点基础;

6.文教事业发达,优秀人才辈出,提升了地区品味;

7.新时期,两镇皆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报批了多项非遗项目。

两镇的不同之处是:

1.张皋现属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隆盛庄现属丰镇市(乌兰察布市代管);

2.两镇相距约30公里,隆盛庄的规模与发展略盛于张皋;

3.张皋是驿路上宽窄车轴的换理处;隆盛庄是草原牧民到五台山朝拜的必经之地,更加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团结。

4.隆盛庄曾发生过著名的“小壮元起义”。还发现了40余通碑石,向人们诉说着几百年来隆盛庄的发展轨迹与历史的沧桑变化。

张皋与隆盛庄两个古老集镇虽有不同之处,但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恰似同胞姊妹,携手并进,比翼腾飞。从两镇的发展状况给人们提供了下列几点启迪。

1.
最早的移民落脚点。

民间流传着“走西口”一词。既有“西口”,还应有“东
口”。为了战争的需要,明朝六代皇帝历时70余年,沿北疆修筑了东起辽东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17700余里的万里长城。出于人们生活与交往的需求,长城沿线设置了许多南北通道的“关口”,一般称长城南为“口里”,长城北为“口外”。不少人说,口里的河北民众从张家口、独石口出关叫“走东口”,从张家口以西的马市口、新平口、得胜堡、雁门关、杀虎口出关的叫“走西口”。其实不然,据我所知,从马市口、威宁口与雁门关出入,民间称“口里”与“口外”。笔者小时候居住之现察右后旗甲力汉营一带的小村,多为山西省阳高、天镇、忻州、崞县人,每年冬闲时,不少人都要回老家探亲。说是“回口里”或“回关南”,而老家的亲戚朋友来草地看望亲友,却叫“出口外。可见,晋北人到现乌兰察布市各旗县谋生的人,一般不叫“走西口”,更不叫“走东口”。但“走西口”二人台小戏因它贴近群众生活、反映了广大移民的心理,却在这些地方十分流行,乃至人人都能唱几句。


晋、冀人出口外,多数人是逐步向北迁移的。比如现察右后旗红格尔图村的王家,他们老家是山西省阳曲县。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阳曲大旱,生活无奈,其先祖兄弟携儿带女从口里迁到口外长城脚下的兴和喇嘛孔督村。过了几年,种种原因又迁至现察右后旗大六号,再往后迁到正黄旗十苏木的阿玛忽洞,最后才迁到红格尔图发展起来。还有五道湾的田家,也是先迁兴和,后来才又迁到察右后五道湾的。


张皋、隆盛庄始建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朝中期,可以说它们是乌兰察布市最早的移民落脚点。


清初,理藩院规定“口内居民不准出边到蒙古地方开垦地亩,违者照私开牧场例制罪”。朝廷虽有明文规定,但出于当时地少人多,无法生活,晋、冀地区的贫困农民还是违规出口外租地耕种谋生。而蒙旗一些王公贵族为了获得地租之利,也暗地允许移民到牧场垦荒耕种。到康熙年间,与准噶尔交战,后勤粮草亦需就地解决,清廷也就逐渐放松了限制口里农民出口外垦荒耕种的规定。雍正二年(
1724),清廷颁布了借地养民条例,口里饥民可以出口外开垦蒙地,但不准携带家眷,只能是春种秋归的雁行式谋生。久而久之,去而不归,才稳定地居住下来。20多年后,移来的汉农不断增加,需要设村建治,于是官府设立巡检所,指派巡检一员,负责集镇的管理。

2.
商业繁华,成为民地与草地物资的集散中心,也是旅蒙商家的聚集地点。由于两个集镇都位于晋冀蒙交汇之处,而且都是驿路的站点,往来客人较多,附近各地的商界人士和手工艺人蜂涌而至,逐渐形成了繁华的集镇,清末民初达到极致。尤其是旅蒙商的发展,促进了农牧产品的交换和生产生活用品的互市,沟通了蒙汉民众的交往,增进了民族团结,对地区市场的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因如此,隆盛庄有个商店还请西苏旗王爷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用汉文书写高挂于店门顶端。

图片由李立功提供

3.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先秦思想家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只有经济收入稳定了,日常生活之外有了一定的集蓄,才能考虑文教事业的兴办与发展。张皋、隆成庄这两个古老集镇建制早,经济发展快,由于商业的繁华,市场的繁荣,从宗教角度出发,商界投资,民众出力,先后建成了诸多庙宇祠堂与古代建筑,每年定期举办庙会等节庆娱乐活动,成为今天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在教育事业上,张皋、隆盛庄所在的兴和、丰镇一带早先就有了诸多私塾,清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办起了官学。清光绪二十九年到民国初期,许多学生到北京、太原等地求学乃至出国留学。出现了不少官员与名人。兴和厅出现的秀才有刘元亨、张文谱、张士彦、刘珠等7人。丰镇厅的名人就更多了。丰镇县公立第二高等小学设于隆盛庄南庙大院,经费由县里拨付。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设有6个班级,学生达到205名,全年办学经费2080元。民国二十年(1931)还设立了1班52人的女子初级小学,全年办学经费360元。

总之,长城脚下的张皋与隆盛庄两个古老集镇的人民群众在历史的长河中,沿袭了其先祖吃苦耐劳、勤俭致富、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势力斗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当今,两镇人民与全国各地一样,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
    

本文参考资料:

1.丰镇市政协文史委《隆盛庄镇》,发表于《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2.李新权《探访隆盛庄镇》,发表于《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3.(俄)阿·马·波兹涅耶夫著《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乔志成《隆盛庄六月二十四日庙会》,发表于《乌兰察布修志文荟》第二辑,1985年版;

5.丰镇市政府网《隆盛庄古镇》;

6.王青龙《辛亥革命时期的隆盛庄》,发表于乌兰察布网贴吧;

7.绥远通志馆编纂之《绥远通志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8.李荣耀《张皋镇》,发表于《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17辑;

9.常谦《张皋古镇》,发表于《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17辑;

10.石良先 苏和 武耀 张振林编撰《乌兰察布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11.松岱扎布《世纪风雨“苍耳”滩——张皋古镇》,发表于《察哈尔文化乌兰哈达论坛》201910月版;

12.《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十七期;

13.刘一奇 刘利清《察哈尔商路上的璀璨明珠——隆盛庄》,发表于2017年《察哈尔文化·乌兰察布论坛》:

14. 丰川富玺《隆盛庄碑拓辑录》序,选至王利庭微信。

作者简介:曹晋,男,汉族,1935年出生,察右后旗人,中专文化,中共党员,退休于察右后旗档案馆。晚年从事蒙古史研究。武生瑞,男,蒙古族,1946年出生,乌盟民中毕业,察右后旗人,一生在察右后旗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热爱蒙古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