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历史的起源与目标(4-3)

 书虫小记 2023-04-13 发布于北京

那么现代科学精神是如何产生的?

要解释这个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可以得到很多答案——比如罗马教会统管下欧洲在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遍布分散独立的小邦,自由迁徙和流亡的便利性,宗教改革后民族国家观念的崛起,冒险和贪欲启动的地理大发现由此带来的技术需求,印刷术出现促进知识流动,崛起的国家对科学实验的支持,以及由此形成的竞赛等等。

雅思贝尔斯还强调了基督教本身的作用——经院哲学的思辨属性,使得逻辑思维始终在欧洲人的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传教士们事实上起到了普及知识的作用;宗教改革带来的自然神学等基督教分支,使得研究自然变成了对上帝尊崇的一种方式

雅思贝尔斯指出,认识现代科学的局限性比了解它的优势更为重要

他指出,现代科学对于认识世界有两个观点——其一是世界各个部分都是可以被认识的,其二是世界作为整体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一个观点是正确的,分门别类的科学正在确证着这一点。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则不是科学能认识到的——这超越了科学边界

这既是雅思贝尔斯本人的观点,也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没有人可以从经验和感觉的角度感知到整个世界,感知到世界整体

我们所有的感觉,乃至所有的科学,都只是感知和认识到世界的一个具体部分。我们能够操作和开发的,也只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方面。作为整体的世界,却是一个超出了科学逻辑范畴的东西

正是因为对此认识不到位,人类认为科学可以认知到整个世界,由此导致了一种理性的狂妄,或者是科学的迷信——认为我们可以制造和组织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工世界,我们通过计划、组织和技术手段,来实现我们心中的美好世界——从历史上各时期的乌托邦实践,一直到纳粹德国的实践,都是企图以人工和技术创造新世界例子。

结果就是灾难,包括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灾难、战争灾难,这都是对现代科学的错误认知导致的后果。——一句话,我们把现代科学用到了超出其能力范畴的地方

于是技术把人类格式化了,反而限制了人的想象力与自由度,每个人都成了精确的零部件。

技术成了新的“暴君”,一切都交给技术解决,用技术替代伦理,用技术替代人性。科学精神最宝贵的质疑与反思,在技术面前突然间不起作用了

雅思贝尔斯接着分析了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一种能力,基于人的知性,在机制中思考,转变为各种数量关系。技术达成目的的方法是制造和利用,而不是创造和培育。技术本身没有目的,改造和支配资源,只有赋予了人的目的性,才有意义

当代世界的特征。

雅思贝尔斯把“群众”作为当代世界的第一个特征——群众成为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不过,他区分了人民(people/volk)和群众(mass)的概念。

人民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比如说民族。人民有丰富的内涵和品质,最重要的,人民中的个体具有个人特点

群众则是不可再分的。从mass上就可以看出来,是团块,就是一堆人,而非一个有机体。既可以指一群人,也可以指在尖锐矛盾情形下,一群人受到暗示做出的意见或行为,还可以指大量或平均水平的人显现出的劣性。

群众缺乏特性,是同质的,也是空洞的,是煽动和暗示的对象,没有责任感,只是随风倒而已。当人失去真正的世界,失去他的根源和基础,变得可以随意支配和替换的时候,群众就产生了。

雅思贝尔斯认为,由于技术带来的后果,今天这种情形在加剧:1、人们都变得视野狭隘,动辄分派系划界限;2、短视、缺少记忆地生活,今天的主张,到明天就抛到一旁;3、强制进行不知意义和目的的劳动,也不问其他——干就是了;4、大量的打发时间的消费行为和产品(比如现在的刷那啥);5、撒谎、背叛和揭发成为主流,这使得人们都变得玩世不恭——自己都无法尊重自己

这个特征下的群众,可以随意利用和驱使,可以随意打上标签。(提示:雅思贝尔斯说的是腐朽没落的西方社会,不要乱联想,敝号概不负责

当代世界的第二个特征是传统价值的消解。

最大的价值消解,就是宗教逐渐褪色,失去了对现代人的影响力。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进步,反而造成了空洞,代之而起的,是对意识形态的崇拜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功用与宗教类似,只不过意识形态常常是理性主义,或者直接说,是理性至上、狂妄的理性主义的产物

它常常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绝对化和封闭化,拒绝反思和批评,把认识真理的方法教条化和庸俗化。

典型的手法或者特征就是:

首先是简化。简化的特征就是口号化、宣称获得了解释一切的普遍理论。

其次是否定和归咎。说直白点,就是推锅,把现在遇到的困难都堆在一个空洞的、幽灵般的概念头上,这个概念常常是诸如资本、敌对国家等等。之所以说是概念,是因为这都是经过精心操作包装后的东西。

传统价值消解是怎样产生的?

雅思贝尔斯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他梳理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大革命,以及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唯心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运动,这些运动一直持续影响到19世纪下半叶的日本和20世纪初的中国,从西向东开始了一场长达200年的系统性反思

这种反思也就是消解的开始,针对的对象,正是四个文明体自轴心时代开启的宗教-伦理价值体系。也就是说,对于传统价值的消解,从两百年前持续至今,尚未完结。

雅思贝尔斯引用了一段1918年荷兰汉学家高延的著作《道同主义》,来说明这种消解是全人类意义上的——道同的体系是中国精神文化所能达到的顶峰,健全的科学是唯一能削弱这个系统,并使其衰亡的力量

如果中国发展了现代科学,那么中国的整体精神生活无疑会发生一场彻底的变革,它或者使中国完全陷入脱节,或者使中国经历一场重生。——这是高延在1918年说的话,从后来的五四运赛先生、新文化运动、军阀乱政、抗日救亡、新生活运动、解放战争、除四旧运动、Wenge,都可以看到高延所说的事情在得到印证——中国在不断地破除既往,寻求新的替代。

第三部分 未来会是怎样

雅思贝尔斯梳理了18世纪以来各主要杰出人士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预测,很有意思,但受制于随笔形式,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19世纪上半叶托克维尔做的分析和预判。想想今天。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尼采的预测——羊群会突然发现,没有牧羊人!只有一群羊!每个人的追求都一样,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如果谁觉得自己不一样,那就只好去精神病院了。

雅思贝尔斯结合自己的生存境遇,认为,资源、种族、疾病、自然灾害,都不是什么根本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仍然在人性二字上。

他毕生都对纳粹的集中营心有余悸——他看到的在集中营里协助开展屠杀工作的人,都是在那个体制里的积极分子、爱国人士,其中不少人道德高尚、为人忠诚慷慨,他们只是一丝不苟地遵照上级命令以及岗位职责要求,把人们送进库房,然后按下按钮

把他们每个人分开来看,都没有问题。

问题出在那个没有发问、质疑和反思的体制上。这个问题,比之核武器、核战争更为可怕。这一点,雅思贝尔斯认为,当代世界还没有显示能摆脱出去的征兆。

总结上述观点,雅思贝尔斯提炼出了未来人类社会的三个趋势性需求:

一是群众强烈要求秩序,社会主义体现了这种公正性;二是地球空间上的世界秩序构建;三是重新确立人类生存意义的信仰。

由于这三个趋势都涉及到了一个重要概念——自由,雅思贝尔斯就先论述什么是自由。

从哲学上看,首先自由是克服外部事物对我的强制性,同时克服自身的专断。自身的专断指的是只有我的意见和观点的自由,即单一的意见。所以,自由首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之间能够深度交流,有意识地为公共状况自由奋斗

其次,自由涉及一切事物的权利,而且常常通过两极性对立的方式展示出来。所谓两极性,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也就是普遍存在的矛盾。

永远不能消灭矛盾,只要放弃矛盾,就会丧失自由。所以,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永远保持开放,把矛盾对立视为常态,在对立的张力中,保留一切可能性——形势永远都是在变化的,说不准今天被踏进地狱的东西,明天就成为万人追捧之物。

留有余地和保持中庸之道,这是正途,也是基督教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中最为宝贵的结论和资源

再次,自由不是个人的,个人的自由来源于其他所有人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自由之路,与真理之路一样,永远都在路上。从主观上看,个人的自由还只有在超越自我的境况下才被人体会到。自由本身也是一个运动过程。

重点谈了下政治自由。政治自由首先表现为消极的一面,人民可以有不接受某种管理方式的自由。其次从积极的一面而言,那就是通过法治来实现和保证政治自由——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规则来进行交往和治理。

重要的观点是,政治自由的保障在于,统治的理性要懂得克制与界限,更要受到监督和压力;反过来,人民也要懂得克制——政治自由的起点,仍然在于普通人之间对异见的尊重和包容

回到三大趋势来看。

首先谈社会主义。雅思贝尔斯所指的社会主义,是人类自进入技术时代之后,普遍产生的对分配的公正性的诉求,实现这种诉求的方式有多种,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是其中一种方式。

马克思实现社会公正的主要方法,是计划经济。不同于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雅思贝尔斯是典型的德国理性主义思路,遇事永远是从矛盾对立点出发。(提示:以下是对人类普遍性诉求,没有针对性

雅思贝尔斯认为,一项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经济计划,要能正确地实施,并实现社会公正目标,既不现实,也不理性。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有计划,就必须要执行,而要执行一个从上到下制定的计划,就必须集中权力。而且这项权力必须极大,大到可以代替所有人的选择,从需要什么颜色的纽扣,到想从事什么职业。

第二,要执行计划,就必须有一套效率高的官僚体制来贯彻计划,以官僚体制取代自由市场。官僚体制的特点就是层级性和权力的不对等性,不同层级的官僚对应了不同的权力,也拥有不同的待遇,这其实加速了不公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