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水墨人物画,深邃传神厚重古拙,未来潜力无穷

 新用户83664318 2023-04-13 发布于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力推传统

“问道——杨华山书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无从谈起创新,也不可能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这样的共识之下,2017年4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推出“问道--杨华山书画作品展” ,展览截止到4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杨华山近几年创作的五十几幅艺术精品在中国美术馆与广大观众亲密接触。

杨华山先生的画作以写意人物、工笔人物及花卉为主,兼善油画人物、静物等。其写意画画风雄厚,笔墨泼辣而浑朴,工笔人物既具有唐韵古典之造型,又有西画色彩之丰富。从艺术来源上来说,他充分吸收了传统壁画创作手法之精华,以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自出面目,那种糅合了书法笔法的艺术形象予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1984年至1985年,利用暑假时间,我到山西永乐宫、秸益庙、青龙寺临摹壁画;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做壁画临摹汇报展。李可染、吴作人、刘开渠、潘絜兹、黄均等前辈参观了展览。画展后我有幸逐一拜访了诸位先生。我将《度吕图》赠送刘开渠先生时,刘老和夫人拿出了齐白石、傅抱石等十位老先生合作的册页给我看,并讲述他们当年在重庆创作时的情景,还逐页为我讲解了诸先生的人品和绘画风格,并亲笔题赠“立足传统坚持创新”“杨华山书画集”"峰高无坦途"等书法,对年轻的我是莫大鼓舞。李可染先生当时在病中,依然热情地接待了我,给了讲了临摹传统的重要性和齐白石关于临习传统的观点:不要把传统看成凝固的、死的、永世不变的模仿对象,因为模仿在艺术中是没有价值的。也谈到了临摹、写生、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题赠“杨华山书画集”等书法。在徐悲鸿纪念馆,得廖静文先生引荐,与吴作人、冯法祀等先生见面,亲聆他们谈论传统壁画人物用线以及颜色和西画的色彩关系等高论,受益匪浅。我向黄均先生赠送仕女、太乙神像时,先生为我讲述了他对元代壁画的理解,他对于传统的虔诚态度至今令我无法忘怀。更让我感动的是,先生还拿出他自己临摹的线描旧稿,为我示范中国画的十八描回赠,还题写了“涉猎中外,吞吐古今,内得心源,妙笔出新”十六字勉励我。白雪石先生也曾经为我示范壁画山石树木用笔和人物的关系。山高水长,这些画坛耆宿给予我的,是我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此后,我的艺术取向又发生了一次转变:我重新走回临摹的老路,当年临摹永乐宫壁画时的状态似乎重现了,却又那么不同:提起笔来,年轻时的亦步亦趋、战战兢兢,经历了西画训练、传统洗礼之后,饱含着中年变法后的那种相对自信,我真实地感受到笔尖的那种情绪:饱满而不膨胀,谦逊而不自卑。也许,艺术生涯必须经历否定之否定,才会体验到某种成熟味道。

一、传统依然是国画创作的根本,临摹依然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一点,美术界说得很多,做得却远远不够。画中国画,想撇开古人玩自己的?绝对没戏;想撇开书法,画中国画?可以说基本不可能。在这个强调发展的时代,我们往往重视创新,讲求个性化表现,殊不知艺术发展并不符合进化论之标准,并不能说今天的艺术就一定比昨日的伟大。对待古人、古代名迹,我们还是要怀有一种谦卑态度。

二、诗书画印是一种整体的“大艺术观”。诗书画印一体化形成于元代,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这其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强调整体。诗书画印每部分既是自足的、自成艺术形式,同时又与其他部分发生联系。“诗”既是绘画内容的文字说明,同时又表达出一种诗画交融的审美意味。

三、“金石入画”是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趋势。自元代开始,书法性元素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代黄宾虹的画有着不可言状的气息,他的山水画都是用书法的笔法写出来的。历史上有见识的画家历来提倡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书论上对笔法的要求和画论上是一致的。

四、耐得住寂寞才有艺术和艺术家。在今天这个躁动的时代,许多原本很有才华的画家跟风赶时髦,却不知道这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绘画乃寂寞之道”。我从艺四十余载,深刻领会到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艺术。艺术,就是我们以生命的磨练作为前提,点点滴滴从笔画里体会、提炼的过程。这里,没有捷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