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服不中:小小登封竟有七大世界级品牌(之七)

 伟天英 2023-04-13 发布于河北

●王剑松

文章图片1

按语:社会很奇妙,不说不知道。在当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洪流中,纵然有人仍在崇洋媚外,本末倒置,是非颠倒。一个有着华夏五千年文明,顶天立地的中华人,却像烂泥巴扶不上墙,地黄瓜扶不上树一样,在学习和效仿西方仅有不足400年的文化,并企图与他们接轨。致使我们有些人变成了利欲熏心,不懂规矩,野蛮无礼的“人渣”。不能不说,这是当代中国人的悲哀。诚然,西方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借鉴,文化方面就绝不可“照搬”了。

文章图片2

比如有着亿万年历史的嵩山文化,在如今世人眼中,似乎名不见经传,但在嵩山主峰下的登封,就有着七大世界级品牌,并分别在中国和世界发展史以及中华崛起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却不被崇拜西方文化的当下人认知,甚至頻临失传。殊不知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十次的改朝换代,都以占领中原,才能获得天下,才能取得正统的霸主地位。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多次被其他民族侵占,但最终都被中原文化所同化。这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不服都不中。今日推出《佛教中国化:完成在嵩山,传遍全世界 》。并深度挖掘佛教中国化在嵩山完成的文化内涵,以飨读者。同时敬请专家和读者朋友关注评论,多提宝贵意见。

品牌七、佛教中国化:完成在嵩山,传遍全世界

文章图片3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了佛教。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佛教中国化。十世纪末期伊斯兰教入住古印度,佛教在印度逐渐减弱,直至十一世纪末绝迹。早在中国的隋唐时期,佛教的中心已转移到了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并在此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完成了佛教中国化,之后又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现如今,佛教与基督教、期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苦、集、灭、道;缘起——一切事物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常——因缘变异;无我——生命在轮回中没有不变的我;三谛圆融——空、假、中相互圆融;一念三千——心足具一念,百界加十如是,是为一千,配以三世用,即三千性相;以及禅宗的顿悟(明心见性),华严宗的十玄、六相和台宗的三观等。有关教义解读,不属本文范畴,不再一一赘述。

文章图片4

佛教中国化的传承与发展: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在都城洛阳派遣蔡愔、秦景和王遵等18人出使西天竺国求法取经。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秦等人偕西天竺国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以白马负经回到洛阳。汉明帝把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作为客人,暂时安置在朝廷接待外宾的鸿胪寺内(后改为白马寺)。由于鸿胪寺不够安静,为了选择更加适宜的地方,当年,汉明帝特令,在与天地相通的嵩山,建造大法王和慈云精舍,让迦摄摩腾、竺法兰两位西天竺国高僧在十分幽静的精舍译经传法。

两位高僧先后译出《十地断结经》、《佛本性经》、《佛本行经》。这些经典对后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奠基作用。同时,汉明帝刘庄又特许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侯刘峻出家为僧。嵩山大法王和慈云精舍的创建是中国作寺之始,阳城侯刘峻出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家的僧人,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

文章图片5

在东汉以前的中国大地上,传播的一直是以道学和儒学为主的多种学说和思想,没有“教”和“出家”的概念,并利用道德感化,伦理教化的方式宣传天人合一的道学和儒学思想,教育天下百姓多行善,莫作恶,实现天下和合,老百姓安居乐业。佛教传入中原后,由于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首先是剃去头发这一项,在当时中国人心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事,因为中国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是说,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在当时人们讲究留长头发,头发越长就代表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更强烈,与亲戚、朋友、社会等的关系也就越浓厚,如果修短,则代表与人世间的缘分缩短,或者说是尘世间的缘分已尽。

文章图片6

那么,佛教传入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后,要想成为一名佛教的忠实信徒,首先要依照古印度习俗剃去毛发(头发,也叫剃度),表明尘缘已尽;二是出家为僧,一心向善,普度众生;三是改姓,随释迦牟尼姓,起初出家的僧侣依其皈依师父姓,晋道安法师主张以释为姓,后人尊崇并成为定式;四是受戒,佛教徒出家,成为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以后还须受具足戒,在受此戒时有在头顶上烧香疤的习惯,后废除。在家信徒要求受持皈依戒,进而可以修行菩萨戒。

佛教传入嵩洛,按照原始佛教内容,完善出一整套的清规戒律,加之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崇理性,注重因果的动员和宣传。使整个嵩洛大地吹进一股清新的风。原来信奉道和儒学的中原人感到异常震惊,大家开始认为佛教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理念态度正,决心大,信心足,是真心向善,人心开始浮动,纷纷要求加入佛教队伍。

文章图片7

阳城(今河南登封)侯刘峻就是第一个跳出来,请求汉明帝刘庄批准出家作僧人的人。在汉明帝刘庄支持下,在刘峻的感召下,佛教开始在中原逐步兴起。当时出家修行的地方仿照古印度的说法,叫“精舍”。先后有法王精舍和慈云精舍、竹林精舍落成。3年后,因白马负经累死在接待摄摩腾、竺法兰的鸿胪寺(古代官署,接待外宾的机构),并葬在鸿胪寺旁。汉明帝下令,改鸿胪寺为白马寺,改出家修行的地方“精舍”为“寺”。由于鸿胪寺为正四品官署,“寺”者,享受正四品俸禄。因此,法王寺、慈云寺、竹林寺和白马寺均成为中国的有寺之始。

文章图片8

佛教在嵩洛虽有传播,但困难重重。首先是语言不同,梵文与汉文差别很大;其次是传统伦理观念不同,佛教僧伽家庭观念淡薄,而中国则重视家庭和孝道,以孝治天下;再就是志向不同,佛教承认生死轮回,关心彼岸世界,而中国民众则重视民族、国家以及现实生活和担当精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中国佛教高僧们仍在呕心沥血,认真研究如何让佛教融入汉文化,如何让中国老百姓接纳这个外来的佛教。然而,汉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崇信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的北天使道,佛教又遭灭法打击。

北魏兴安元年(452年),从魏文成帝拓跋濬开始,北魏诸帝大都结交佛教徒,大修功德,以求福寿,更重要的是借助佛教“巡民教化”“辅导民俗”,提高其政权的统治效能。嵩山和中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北魏政治势力逐渐向南推进,北魏迁都洛阳,佛教中心在嵩山应运而生。

文章图片9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魏都南迁,跋陀随北魏朝廷来到新都洛阳。魏孝文帝拓跋元宏一到洛阳,先为跋陀“复设精院,敕以居之”。但跋陀,“性喜幽栖,林谷是托。屡住嵩岳,高谢人世”。于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特在嵩岳少室山阴的丛林中,为跋陀建造新的精舍。寺以地名,称少林寺。并敕命跋陀为少林寺开山寺主。从而少林寺便“四海息心之俦,闻风响会者,众恒数百。”跋陀在中国的弟子众多,最著名是慧光和僧稠。慧光既是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又是四分律宗的开山祖师。

文章图片10

禅宗祖庭少林寺: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西天竺国佛教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南朝梁武帝萧衍,梁武帝派使臣把达摩诏至宫廷,接风洗尘,待以上宾。梁武帝问道:“我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达摩答:“并无功德。”帝问:“为啥无功德?’达摩答:“这些都是你应该做的区区小事,好像影子一样,不是真功德。”帝问:“什么才是真功德?”达摩答:“是求之不得的圣谛之理。”帝又问:“什么是圣谛之理?”达摩答:“明心见性,体自空寂,这才是真功德。”帝又问:“你是什么人?”达摩答:“不知道。”

文章图片11

原来,梁武帝信奉的是自东汉以来传承的小乘佛教,主张天下只有一尊佛,人人需要效仿,通过修行可以自我解脱。达摩传承是大乘佛教,主张天下人通过修行都可以成佛,佛教徒必须普度众生。两人谈不到一块。所以,梁武帝很不高兴,达摩也自知机缘不契,预感南京不是他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告辞梁武帝,渡江北上,来到嵩山少林寺落迹,在五乳峰上的山洞中面壁修炼。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嵩山少林寺成了他落迹的道场。古人有诗赞日:

路行跨水复逢羊,

独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

二株嫩桂久昌昌。

这首偈语暗含了对未来的预言,“跨水”暗指达摩渡海东行,“逢羊”暗指他将在广州登陆,“渡江”说的是去北方传法,“二株嫩桂”暗指少林寺。

文章图片12

达摩在五乳峰上的山洞中面壁修炼,号称“壁观婆罗门”,密以方便开发,传授出于《楞伽经》的大乘禅法,具体把修法参禅的途经分作“理入”和“行入”二种。理入是要求参禅者,必须对教义有真正的理解。行入则是要求参禅者在修炼中,完全要按照教义教规行事。进而又把“行入”再分作“报怨行(逢苦不忧)”“随缘行(遇乐不喜)”“无所求行(有求皆苦,无求皆乐)”和“称法而行”四种。这种参禅方法简便易行,很适合当时许多平民欲禅难参,要求革新的心理。为佛教禅法拓宽了新路,并且一直为禅门后世所奉。

文章图片13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菩提达摩在嵩山五乳峰山洞中,面壁修炼九年,功成正果,弟子满门,自己感到应该确定东土(中国)法嗣,回归西天(竺)的时候到了。于是召集弟子们,用当场提问、对答的方式,考核门生们参学程度,以便从中选定嫡传法嗣。

达摩说:“你们从我参学数年,都说说自己获得吧。”第一个答对的是道副,他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说:“你只是得到禅法的表皮。”接着是尼搃持发言,她说:“ 据我理解,就像庆喜见到如来的佛国,见了一次就见不到第二次。”达摩说:“你得到的是禅法的肌肉。”再有僧道育回答,他说“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识五阴并非真有。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法可以学得。”达摩说:“你得到的是禅法之骨。”最后是神光双手合十,一言不发。达摩满意的笑着说:“你所获得的是禅法的精髓。”

文章图片14

按照考核结果,理应确定神光为嫡传弟子,但达摩对神光曾读儒书,信仰黄老,是嵩山有名的儒生和术士,他持怀疑态度,迟迟不传法衣、法器。有弟子憋不住就问达摩。达摩答道:“要传衣钵,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暗想: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人如此,我又何人!于腊月初九夜间,天降大雪,夜半子时,神光侍立禅堂门外,积雪过膝,自断左臂,血染红雪。达摩知道他是要与左道断绝法缘。于是确定神光为东土(中国)法嗣,说:“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神光问:“我以何物印证师傅传我?”达摩说:“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作为法信。”并为神光改法名号慧可,命其到对面山上修炼养伤。慧可获得法旨,再次请求施教。达摩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传你,这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又说:“我看汉地,唯有此经,仁者皈依,自得度世。”达摩祖师传法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起程归西。在西归途中“端居而逝”。

文章图片15

中国二祖慧可,在嵩山少林寺传承大乘禅法,融入了丰富的道家和儒学思想,中国人传授佛教禅宗,更容易被中国大众接受。他单臂传法,不留文字,一心向善,功德无量,名声大振,四方信徒蜂拥而至,聆听慧可讲经,影响南北两朝。崇信佛教的梁武帝懊悔没有留住达摩,达摩圆寂后,他曾撰文立碑歌颂达摩大师。从而使外来的佛教真正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尤其禅宗对于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时期,嵩山地区就有着“三里一寺,五里一庵”之说。因此,嵩山被称为“大乘胜地”,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达摩被尊为“禅宗初祖”。现在嵩山五乳峰上的“面壁洞”,钵盂峰上的“炼魔台”,“卓锡泉”和少林寺常住院内的“立雪亭”,都是达摩和慧可传承大乘禅法的遗迹。后传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组慧能。

文章图片16

达摩至慧能其间250年,禅宗所弘扬之禅风独树一格。禅宗有非常著名的两个偈子。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中融入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儒家思想;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融入了“无名天地之始,无欲以观其妙”的道家思想。从中证明了佛教中国化与道和儒三教合一,相互交融,和谐并存发展的历程。自唐宋元明清至今,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作为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传播中心,历代僧众云集,高僧大德辈出。他们或住持寺院、苦心修道,或著文讲经、传教弘法,使中国化佛教绵延不断,声名大振。

文章图片17

贞观三年(629年),嵩山高僧唐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召见。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唐玄奘曾多次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提出回嵩山少林寺翻译经卷,但处于政治考量,均被拒绝。而唐太宗和唐高宗也多次要求唐玄奘还俗,封官加爵,也被唐玄奘拒绝。在多次上表被拒的情况下,唐玄奘于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朝野上下百万余人送葬。

文章图片18

中国佛教的派别及禅宗: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古印度成立了王朝,大量的佛教徒被杀害,佛教在印度已经绝迹。也就是说,相当于中国隋唐时期印度的佛教开始渐弱,到宋代就全部绝迹。而从隋唐至今,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一种宗教,佛教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尽管中国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的禁佛,但也没有阻挡中国佛教的发展势头,而且犹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追捧,并传遍了全世界各地。当前,世界各地广为传播的佛教是中国化佛教,并成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文章图片19

佛教传入中国后,许多佛经被反复翻译,在翻译和宣讲过程中,由于僧人们依据的经典不同,宗教理论体系各异,逐步形成了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和多个宗派。其中,藏传佛教是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国王松赞干布迎娶唐朝信佛的文成公主,公主携带佛像和佛经随嫁,把汉传佛教带进了西藏,并逐步发展为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的主体依旧是汉语系和藏语系佛教,但不能忽视的是,在云南西双版纳一带也存在着巴利语系佛教。在多个宗派中影响较大的有:禅宗(禅宗又细分为“一花开五叶”,分别是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其中,临济宗又衍生出黄龙派和杨歧派)、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两个小乘宗派:俱舍宗、成实宗。而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信徒最多、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佛教禅宗信徒达3亿多人。

文章图片20

关于禅宗的解读:——什么是中国禅宗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禅宗与中国道教思想一样,是医治人们心境和思想疾病的良药,人们通过参禅、修禅,可获得忘我的精神愉悦,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什么是禅宗精神?回答是超越精神。超越是禅宗思想的本质,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追求思想解放,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禅宗思想体系之中。

文章图片21

——如何评价禅宗?禅宗的修持方法、生活态度、终极关怀、超脱情怀,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精神生活是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在历史上,它对惨遭不幸的农民和失意士大夫、知识分子起到一定的思想洗礼和解放作用,吸引了大批农民聚集山林,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同时,也深受一些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欢迎和赞赏,从而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出现了某种价值取向失衡,“三观”不正,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倾向,我们若能重视吸取禅宗的超越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有助于端正人们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文章图片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