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格律诗吟诵研究<P>

 love趣味对联 2023-04-13 发布于广东

——以“华调”为例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王传闻 2019-08-30 09:23

作者  王传闻四川省吟诵学会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特聘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州吟诵”代表性传承人

唐诗是国诗歌历史的高峰,格律诗是唐诗发展到高峰的里程碑,格律诗的吟诵是唐诗吟诵的重中之重。此文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百余首格律诗概括分为8类,以华钟彦先生(19061988)的格律诗吟诵调(以下简称“华调”)的8个基本调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8类格律诗及文献资料,从语言学、文学、音韵学、音乐学等角度展开论述,以此来探讨李白格律诗吟诵的一些特点、审美价值及传承意义。

一、李白的格律诗

(一)数量和历史评价

通过检索《李白全集编年签注》(安旗先生主编)一书,我们发现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格律诗所占比重较小,只有百余首。《瓯北诗话》的作者赵翼曾言:“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馀首,七律只十首而已。

究其缘由,有两点:

1.盛唐时代的开放和兼容并包的历史精神风貌,成就了唐诗体裁的多元性、丰富性。2.李白作为盛唐的最伟大诗人,他遗世独立、豪放洒脱、情怀浪漫、狂傲自负,其天才性格不可能囿于格律的束缚。所以李白的格律诗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逊色于对他的一位崇拜者——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

纵览历代诗评家对李白的格律诗态度,不难看出毁多誉少。

毁者如黄生在《唐诗摘抄》中指出:太白五律多率易,结语尤甚。”庞垲更是在《诗义固说》中毫不留情的说:“太白五言,纯学《选》体,觉词多意少,读之易厌。”冒春荣在《葚原诗说》中评价:“律诗以对仗工稳为正格。……有全首俱对者,老杜多此体有全首俱不对者,太白多此体,皆属变格,或间出而用之。”潘德舆在《养一斋李杜诗话》中言道:“太白不长于律。

 赞誉者有之,然,不多。正如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说:“盛唐律句之妙者,李翰林气象雄逸。”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赞美:“太白五律之妙,总是一气不断,自然入化,所以为难能。

笔者认为,总体来讲:李白的格律诗内容主要为友人唱和酬赠,登临游览,山水寄情,离人思乡,其用笔立意多为兴趣天成。加之其本人风格飘逸洒脱、意气洋溢、器量宏大、宏伟壮丽、卓异非凡,自然取法高古、挥洒自如、无雕镂之迹、但见神理英气而已。体现在格律形式上,则自然不够工整严格,表现为:平仄不符、失去粘对、某些字词明显未加锤炼检示,超出声律格调的规范,使人感觉松散。但这并不影响李白诗仙的地位!这些恰恰正好反应出李白崇尚自然、旷达清新、不拘形式、不受束缚、不削苦索的诗歌主张。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格律诗对于李白而言,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他其实也有格律严谨的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骈体赋。

(二)声韵特点

李白的格律诗中拗句多、对仗松散,尤其是七律七绝大多失粘。唐代格律诗押韵一般符合《切韵》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通韵“出韵”为大忌李白也概莫能外。

但是李白的格律诗中也存在一些特殊例子:

1.佳麻合韵

在《切韵》系韵书里佳韵属蟹摄在上平声;麻韵属假摄在下平声它们是既不同摄又不相邻的两个韵部。唐律诗规定:麻韵独用。李白近体诗却佳麻通押。《改九》一诗中押“华霞崖家”字韵,《早望》一诗中押“霞崖沙车”字韵。其中的“崖”字韵在《广韵》只有佳韵五佳切支韵鱼羁切无麻韵音。

2.梗摄四韵合流

《切韵》音系梗摄有庚、耕、清、青四韵。唐律诗规定庚、耕、清之韵可同用青韵则需独用青韵不与其他三韵相通。而李白格律诗中梗摄四韵通押。

3.“萧肴”“桓山”混韵通押

《永王》之九押“蛟辽”字韵,其中“蛟”为肴字韵、“辽”为萧韵字;《小桃》押“间冠”字韵,其中“间”为山韵字、“冠”为桓韵字。

4、借韵相押

互借的韵部是东钟、支微、青清、元桓

李白格律诗基本遵循《切韵》的繁密韵系,但李白所持方音的韵部《切韵》的分部有显著的简化。《切韵》一系的韵书专为创作诗文的目的来使用逐渐消失了审辨音韵的宗旨所以原同用的韵和不同用的窄韵也为了诗文上的押韵而并合起来了。

(三)8种格律诗

按照华钟彦先生对格律诗的分类方法,李白的格律诗分为8大类:1.五言平起绝句;2.五言平起律诗;3.五言仄起绝句;4.五言仄起律诗;5.七言平起绝句;6.七言平起律诗;7.七言仄起律诗;8.七言仄起律诗。文按各类标准各找出一首作为诗例,并在节奏点出以“/”标出,以便作吟诵探讨。

1.五言平起绝句诗例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五言平起律诗诗例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3.五言仄起绝句诗例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五言仄起律诗诗例

《塞下曲》

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5.七言平起绝句诗例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七言平起律诗诗例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瑤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島屿微。

借问候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按:此诗严谨合律,无可挑剔,吴昌祺说太白七言诗此首为佳(《删订唐诗解》),当然是从格律角度而言。

7.七言仄起绝句诗例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七言仄起律诗诗例

《题东溪公幽居》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

室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精盐。

李白的格律诗,前七类都符合格律,只有最后一类七言仄起律诗《题东溪公幽居》较为不规范。李白的七言律诗只有10余首流传,仄起的更是凤毛麟角。此诗与李白的另一首著名绝句《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似,第一句就出律,只能十分牵强的归为仄起“杜陵贤人清且廉”与“故人西辞黄鹤楼”是“中仄平平中仄平”的句式,都在句中第二个字应该为“仄”声字的地方变成了“平”声字;第二句“东溪卜筑岁将淹”和第三句“室近青山同谢朓”失粘第四句“门垂碧柳似陶潜”和第五句“好鸟迎春歌后院”失粘;第六句与第七句失粘。

二、吟诵和华氏格律诗吟诵调

(一)吟诵的源流和文献考察

吟诵是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有旋律的读书,是有节奏的读书,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诵读古典诗文的一种方法。吟诵是中国传统音乐在读书上的表现形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献典籍中出现过讽、读、唸、赋、诵、吟、哦、咏、歌、唱、讴、叹等概念均有表达吟诵的含义。

《说文》云:讽,诵也。”“诵,讽也。”“读,诵书也。

《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髙能赋,可以为大夫。”不歌而诵,即诵读。

《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孔氏传: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

孔颖达疏:诗言人之志意,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乐声依此长歌为节,律吕和此长歌为声。

苏轼《书传》云:者,乐声也;永者,人也。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说文》:吟,呻也。

《广雅·释诂》:“叹、呻,吟也。”即拖长声音叫喊

《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郑注:“呻,吟也。

《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

《楚辞·渔父》:“行吟泽畔”。

张衡《归田赋》: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说文》新附:哦,吟也。

 “吟诵”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学记》郑氏注:“今之,自不晓经之意义,但吟其所视简之文,多其难问也。”《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云:“春秋寒燠之中,宜歌舞;冬夏寒暑之,可以吟而已。”其次在《晋书·儒林传》出现:“苖少家书执鉏耒,夜”《隋书·薛道衡传》也有记载:“道衡每有所作,南人不吟焉。”李白的诗中也出现过“吟诵”一词,《游泰山六首》:“三千日,裂素写道;吟有所得,众卫我形。”由此管窥,吟诵作为一个概念,在文献典籍和文人传统中历史悠久。

吟诵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主要是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之学,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自1905年之后懂得吟诵的人越来越少,直至20世纪后期,吟诵之学才逐渐进入学人的文化视野,成为一门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吟诵的基本遵循

吟诵作为一种读书方法,首先是读书,中国古代文人皆从“小学”入手,即文字音韵训诂之朴学。吟诵基本遵循:字字着实,字音饱满;句读准确,平仄分明;声律清晰,声情并茂。

1. 字字着实,字音饱满

古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古代读书,皆以吟诵为主。上自《诗经》,下至俚曲,2000年来传承不衰。在传统音韵学中历来重视“五音四呼”与“四等”。五音即为喉舌齿牙唇的发声,中国的古代文人认为无论何字,皆由五音构成;字音出口之后,又受到口腔的开合影响有所变化,古人把口腔变化归结为4类,谓之四呼即“开齐合撮”;古人在吟诵时,欲读一字,必须检察该字的正确读音,吟诵者必按韵书发音,音分四等,各有开合,一二等字皆洪音,三四等字皆细音,正口三等念齐齿,合口三等念次合。

明朝释真空有一首《创安玉钥匙捷径门法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点明了四声在发音上的特点。“平声”之音,自缓自舒、自周自正、自和自静、必须直唱、连续而清、一气呵成。“上声”出字,须自低处。“去声”欲短,不欲其长;“入声”读法,最忌连腔,入声连腔则似平声。

比如吟诵一个“刘”字,它的字头为“离”,字腹为“侯”,字尾为“呜”,即以“离”为声,以“侯”为韵,以“呜”为收音。合三字而曼声长吟。古人沈词曾经总结咬字规律,可供参考:一东钟,舌居中。二江阳,口开张。三支思,露齿儿。四齐微,嘻嘴皮。五鱼模,撮口呼。六皆来,扯口开。七真文,鼻不吞。八寒山,喉没拦。九桓欢,口吐丸。十先天,在舌端。十一萧豪,音甚清高。十二歌戈,莫混角模。十三家麻,启口张牙。十四车遮,口略开些。十五庚青,鼻里出声。十六尤侯,音出在喉。十七侵寻,闭口真文。十八监咸,闭口寒山。十九廉纤,闭口先天。

笔者认为四声之中,吟诵时以上声为最高,平声中和,入声宜断,阴平则是先高而后低,阳平先低后高。

2.句读准确,平仄分明

在吟诵古文时,句读必须分明。吟诵者要准确把握文章结构、清楚文章起承转合、吟诵出作者在文章中赋予的气度、呈现出作者文章的本来气象。平仄主要是对诗歌而言,尤其是对格律诗,只有平仄分明,才可能正确吟诵出格律诗本自具有的形式美,才可能真正理解格律诗高低抗坠的音韵美!

3.声律清晰,声情并茂

古人云:三教所尚,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大概意思为:音声得情、自我代入、声通此情、情通古人。

一首诗、一篇文有它本身需要传递的内容和表达的情绪,悲欢怨慕、因时重轻、忠正奸邪,随声流露。越是使得吟诵者感同身受的诗文,自我教化功能越强,使吟诵者变化越快!

吟诵的人不能只学会简单的吟诵旋律和技巧,如果只按旋律规行距步,往往在黯然销魂的诗文中,现以喜色,浮浪而不自知,于恬然自得之曲中,忸怩作态显以忧容。此皆口中有斯文,而心中无斯文。吟诵者与诗文之情节两不相关,绝不可能心领神会,更谈不上教化之功。

今天吟诵诗文的人,必求真情,吟诵时以精神贯串其中,务求惟妙惟肖,在转腔换字之间,举目回头之际,教化之功凸显,则将死板的吟诵腔调变为熏陶人的正音雅乐,化吟诵者为文化人。

 

(三)华氏格律诗吟诵调

1.传承有序

现今全国各地区的吟诵流派中,华氏吟诵调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流派。华氏吟诵调为河南大学已故教授华钟彦先生传承的吟诵调。华钟彦先生名连圃,以字行,辽宁沈阳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天津女师、东北大学、河南大学任教。1982年上半年在西安唐诗讨论会上华先生首次倡导唐诗的写作并亲自吟诵几首唐诗,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1982年下半年,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华先生受命成立有史以来第一个吟诵研究机构——唐诗吟咏研究小组,并担任组长,由此开始吟诵的研究。

华氏吟诵调的传承十分清晰,现河南大学教师华锋先生传自其父华钟彦先生,华钟彦先生的吟诵传自高步瀛先生,高步瀛先生的吟诵传自吴汝夫子。吴汝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所以华氏吟诵调是传自桐城派的吟诵,可谓传承有序。即,吴汝纶——高步瀛——华钟彦——华锋。

华钟彦先生提出格律诗吟诵的基本原则为:“平长仄短”“二四分明”“声情并茂”。其首次将格律诗吟诵腔格化,这一研究成果至今已成为华氏吟诵格律诗的吟诵定则。

2.节奏分别

众所周知,格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平起或仄起看首句的第二个字。一般来说,首句第二个字是平声,就称之为平起绝句或律诗;首句第二个字是仄声,就称之为仄起绝句或律诗。华调在格律诗的吟诵上,但凡遇到平起绝句,不论是五言或七言,首句吟诵的节奏点一般都在第二个字上、次句的节奏点在第四个字上、第三句的节奏点还是在第四个字上、第四句的节奏点在第二个字上,简称二四四二。律诗重复一遍,就是二四四二二四四二。仄起绝句或者律诗,首句吟诵的节奏点一般都在第四个字上、次句的节奏点在第二个字上、第三句的节奏点依然在第二个字上、第四句的节奏点在第四个字上,简称四二二四。律诗重复一遍,就是四二二四四二二四。

当然,唐代的格律诗中有时也会遇到特殊的问题,以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为例:首句“黄师塔前江水东”,“师”字和“前”字都是平声字。如果按照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是平起,显然不行。“黄师塔”是专有名词,诗人不能为了押韵把专有名词改了,所以本诗只能按照仄起七绝处理。再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个字“人”是平声字,但是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仄起七绝,不仅是“故人”不能为其他词所取代,而且第二句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仄起七绝的句式。再看李白的《题东溪公幽居》,也是平仄失衡。但这些并不影响我们使用华调的仄起七律吟诵调来进行吟诵。

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平起还是仄起的时候,以看首句第二个字为主,有时要看第二句的情况,甚至要看认真研究整首诗歌的平仄。

3.旋律优美

按照华锋先生传授给笔者的华调吟诵,笔者结合文选出的李白8首格律诗的诗情诗意套调吟诵,并打谱分析。

1五言平起绝句诗例1 

1

2五言平起律诗诗例2

2

3五言仄起绝句诗例3

3

4五言仄起律诗诗例4

4

5七言平起绝句诗例5

5

6七言平起律诗诗例6

6

7七言仄起绝句诗例7

7

8七言仄起律诗诗例8

8

从以上8首格律诗的吟诵上观察,我们不难看出,华调的节奏体现在诗句每一句中的第二个字或第四个字的位置,其最大的特点在于 “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尤其是每一句二四位置的平仄音髙关系体现“平低仄髙”“平仄音高相当”的规律性现象。

诗句旋律髙低起伏与诗句字音平仄排列有较大的关系,但主要是根据诗句的情感而定,并表现为延展、上升、下降等,分别用以表达陈述平和、欣喜热烈、坚定浓厚、感伤深重、深沉失落、矛盾愤慨、忧郁烦恼等情感类型。

格律诗作为唐诗中最为谨严的诗体,其“句句相对,联联相粘”的基本结构不能破坏,这既是创作的形式也是吟诵的要求。关于韵字,在吟诵时一律长吟,格律诗的首句韵可押可不押,但通常押平声。律诗的吟诵可以以绝句的吟诵为基础,前两联仿照绝句的规则,后两联回环往复。

 

三、李白格律诗吟诵的当代价值

 

(一)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李白既是国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长河中一颗最为璀灿的明星。吟诵是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它与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门类同样,是我们历代祖先高度聪明才智的结晶。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人不仅以吟诵的方式欣赏、品味前人的诗词佳作,也用于进行创作和口头交流诗词作品。因而,吟诵对于唐诗的繁荣、发展及其传播、传承,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如今,我们提倡用华调吟诵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用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来诵读记忆、理解欣赏、感悟体会李白的格律诗作,则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回归的正当性,乃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之体现。通过这种读书方式,可以让后人知道,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这么一种奇异的文化、这么一种美好的艺术样式,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

 

(二)艺术价值

吟诵是国传统文人口头音乐创作能力和水平的高峰体现,它带着浓厚的儒雅风格和强烈的书卷气息,其创造者与表演者皆为饱学之士,在产生的同时就附丽于我国传统文化最高成就的唐诗。

唐诗吟诵,尤其是格律诗的吟诵,典型地体现出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依字行腔”的旋律生成方法以及运用“腔音”等的音乐形态特征。华调吟诵之于李白格律诗更可谓典型的“文人民歌”,可以说是儒家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育价值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 “诗教明志” “乐教发和” “寓乐于教”的道理,创造和吟诵的重要价值在于教学,吟诵作为一种读书方法,实际上就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教学方式,将文学、语言、音乐、美学融为一体,把读者和作者打成一片。把古诗文的教学溶于传统音乐之中,以音乐所产生的乐趣和美感来加强古诗文的教学。

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快乐教育”“美感教育”,李白格律诗的华调吟诵,正是通向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

 

(四)传播价值

日本人和朝鲜半岛迁徙到列岛的人们及其后裔至少从国南北朝时期开始,便系统研读中国典籍和历史。早在唐代,李白的诗歌就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往往以绵密的材料考证见长。迄今为止,日文翻译出版的李白诗歌有数百种版本,评介李白生平、诗作的专著不计其数,研究李白及其诗歌的论文也举不胜举。

与此同时,吟诵随着唐诗的传入并在日本盛至今日。日本不仅有汉诗创作传统,更有诗歌吟诵传统。日本江户时代大诗人菅茶山在《笔墨消遣》中写道:现今高野山学寮(空海创立的真言宗的学校)区分四声诵读,又其秘教中,也有人采用汉文训点读法,可见那里还保存着古代遗风。”1968年经文部科学大臣签字批准,成立了财团法人日本吟剑诗舞振兴会,当时的注册会员就达300万之众。除此之外,日本还有吟道学院、各地有吟道团体,从事于李白诗歌的研究和吟诵。

反观中国,现在有传承的吟诵者寥寥无几(2009光明日报刊登专题文章,论证当时全国有传承的吟诵者已不足8000人,且普遍年龄在80岁以上)。学界对于李白诗歌的吟诵更是起步阶段(盘石先生、秦德祥先生、华锋先生、魏嘉瓒先生、徐建顺先生对李白诗歌吟诵有过专门论述)。

吟诵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和文人传统,虽然几近失传、中断了100多年。但通过与国际友人的交流切磋、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一定会更加好的传承李白诗歌吟诵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光潜诗论[M],三联书店,北京1984.

[3]郑孟彤:对李白的五律应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J]阅读与写作,1995(4).

[4]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启功诗文声律论稿[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6]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7][明]杨慎升庵诗话笺证[M]王仲镛笺证,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笕文生、笕久美子唐宋诗文的艺术世界[C]卢盛江、刘春林 [编译]. 刘雨珍 [校正]. 北京:中华书局,2007.

[9]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11]王国巍敦煌及海外文献中的李白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

[12]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3]华钟彦关于近体诗的读法[J]唐代文学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14]华锋论古典诗词的吟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15]华锋传统吟诵与音乐的演唱[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6]秦德祥吟诵音调与平声调[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

[17]谢桃坊关于古典诗词的吟诵[J]文史杂志20005.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