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像诗一样——《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王兆善 2023-04-13 发布于上海

作者:贺志伟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多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给看老了。”这是中国作协女作家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开篇的第一句话,该书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文章图片1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四代家族共计50多个人物不同时期的故事。他们把驯鹿视为神赐予的动物,为了追逐驯鹿的食物蘑菇、苔藓和石蕊而一次次的迁徙,他们住在用桦树皮做得希楞柱里,每个夜晚都被满天繁星相拥入眠;他们与自然、与野兽搏斗,但他们也亲吻大地,爱情忠贞,敬畏生命。当他们的孩子夭折的时候,会被装进一个白色的布袋子,扔到向阳的山坡上,那里将是一年当中最早开满野花的地方;而死去的成年人则全部风葬。他们会选择四棵挺直相对的大树,将木杆横在树枝上,做成一个四方的平面,然后将人的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地放在上面,再覆盖上树枝。他们信仰萨满,相信万物有灵,部落的萨满会为了爱一个人而守护一生;也会为了救别人的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孩子。他们原始又粗犷,质朴又纯真。

文章图片2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讲述了鄂温克族人百年来的清风流水、日升月落和他们难以逃脱的百年孤独。书中以乌力楞一个个生命的降生与陨落推动了故事的向前发展,也见证了历史潮流的大气磅礴。额尔古纳市蒙古语,意思是“奉献”。是的,这条母亲河只是默默地付出和给予,从不抱怨。合上这本书的那一瞬间,我不由得潸然泪下,那万千情愫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我也找不到任何文字描述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它绚丽奇幻,像史诗般宏大,也像神话般令人着迷;它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如同一幅幅唯美画卷,写尽人间铅华。

《额尔古纳河右岸》有着《百年孤独》中一样难以记忆的名字和家族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有“希楞柱”“靠老宝”“萨满”等等晦涩难懂的词组,但作家迟子建的笔一定是用来作画的,通过她饱含温度的文字,把极具时代镜头感、人生的纵深感的宏大场面都能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文章图片3

时长88分钟的同名电影虽然能够很快帮助观众理清人物关系,但这种体验远远没有迟子建笔下的文字平静而直接,像“秋天的时候,树叶被一场场染成了黄色和红色……”“草儿伸直了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类似原著中这样的写真描写估计再高明的导演也无计可施了吧。我一次次暂时性地合上书,关闭台灯为星河灿烂、“驯鹿呦呦自不惊,长林丰草一般”的唯美景色而夜不能寐。我哀叹生命的悲欢离合,人生百年为何要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和别离,为什么只能在民俗博物馆里看到萨满的神衣、神帽和神裙,这般淳朴而又古老的民族记忆只能成为作家笔下记录的过往……

文章图片4

这部小说共有“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四个章节,一行行文字犹如一位历尽千帆的老人,幽幽地告诉我,命运就像自然一样只能敬畏,无法掌控;平静地接受,就像有人接受了春夏的温热,就要接受秋冬的苦寒。人生或短暂或悠长或绚丽或平淡,我们只能接纳,含笑向前。

文章图片5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如此评价《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人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最后我也想说:感谢东方甄选直播间主播董宇辉老师推荐的这本好书。

作者简介

贺志伟,1968年生,中共党员,政工师,1990年参加工作,有作品发表在《当代矿工》《乡土文学》《绵山文艺》等报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