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湿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369蓝田书院 2023-04-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伤湿,又名湿阻、冒湿。是以头身困重、酸楚、纳呆、脘痞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

《病论·秋伤于湿大法》:“冒湿之病,得之于早晨雾露,云瘴山岚,或天阴淫雨,晴后湿蒸。”

本病初起在肌表,若表证不去,湿邪可从热化而为湿热入里之证。

本病治疗,常以祛湿解表、清化湿浊、健脾渗湿为基本。

 

图片

目录

一、诸湿

二、伤湿初起

三、小儿伤湿

四、风湿在表

五、湿气在内

六、脾胃受湿

七、伤湿其他症状

  

图片

 

一、诸湿

1.加味二陈汤

来源:《仁术便览》卷一。

主治:诸湿。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酒芩,羌活,苍术。

用法:用水二钟,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加减:

湿在上部,加苍术;

在下,加升麻;

内湿,加猪苓、泽泻;

中焦湿与痛热,加黄连,有实者亦用之;

肥白人因湿沉困倦怠是气虚,加苍术、白术;

黑瘦人沉困倦怠是湿热,加黄芩、白术、芍药。

 

图片

 

2.加味胃苓半夏汤

来源:《医便》卷二。

主治:诸湿。

组成:陈皮八分,白术,半夏,茯苓各一钱,酒芩,羌活各八分,苍术一钱,甘草四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加减:

湿在上,倍苍术;

湿在下,加升麻八分;

内湿,加猪苓、泽泻各一钱,桂少许;

中焦湿与痛,有实热者,加黄连、木通各一钱;

肥白人因湿沉困怠惰,是气虚,加人参、黄耆各一钱,倍白术;

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加黄芩、酒炒白芍药各一钱。

 

图片

 

3.除湿汤

来源:《是斋百一选方》卷三。

主治:

1.《是斋百一选方》:一切中湿,自汗,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阳虚自汗,呼吸少气,风湿,风温,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腠理开疏,气道壅塞,虚汗,盗汗,目黄身肿,小便不利,胸膈溢满,腰疼体痛,呕吐涎沫。

2.《证治准绳·类方》:寒湿所伤,身体重著,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中湿,伤湿,疟。

组成:白术,白茯苓,苍术(米泔浸),藿香叶(去土),甘草,橘红,厚朴,半夏各一两,附子六钱(炮),生姜二两。

用法:厚朴、半夏、生姜一处捣作饼子,焙干,同众药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大盏,加生姜十片,煎至一盏,不拘时候。

 

图片

 

4.渗湿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别名:七味渗湿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主治:因坐卧湿处,或因雨露所袭,或因汗出衣衾冷湿,久久得之,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涩或利,大便溏泄;或腰下重疼,两脚疼痛,腰膝或肿或不肿,小便利,反不渴者。

组成:苍术,白术,甘草(炙)各一两,茯苓(去皮),干姜(爁)各二两,橘红,丁香各一分。

《丹台玉案》无干姜,有姜黄。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图片

5.渗湿汤

来源:《济生方》卷三。

别名:胜湿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三)。

主治:坐卧湿地,或为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重疼,发热恶寒,或多汗恶风,或腿膝浮肿,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组成:白术二两,人参半两,干姜(炮),白芍药,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桂枝(不见火),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图片

6.加味柴胡汤

来源:《医学传灯》卷上。

主治:伤于湿,湿热上壅,阳气不能下通于阴,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

组成:柴胡,黄芩,甘草,花粉,白芍,麦冬,山栀,大黄。

图片

7.加味神术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一。

主治:伤湿,四肢倦怠,食少胸痞。

组成:白术一钱,茅术一钱,当归一钱五分,茯苓二钱,苡仁四钱,厚朴一钱,砂仁一钱,半夏曲三钱(炒),佩兰叶一钱,川牛膝一钱五分,荷叶一角,生姜二片。

图片

8.五苓散加附子苍术木瓜汤

来源:《保命歌括》卷四。

主治:寒湿,小便自利,大便泄泻,身重自汗。

组成:五苓散,附子,苍术,木瓜。

图片

9.术附汤

来源:《普济方》卷一一八引《指南方》。

主治:寒湿之证。

组成:白术四两,芍药一两,附子一两半(炮,去皮脐),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一盏,去滓温服。

 

图片

 

二、伤湿初起

1.引水散

来源:《石室秘录》卷三。

主治:伤湿初起之时,恶湿身重,足肿,小便短赤。

组成:白术三钱,泽泻三钱,猪苓三钱,肉桂五分,茯苓五钱,车前子一钱,半夏一钱。

用法:水煎服。

 

图片

 

三、小儿伤湿

1.除湿汤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

功用:《冯氏锦囊秘录》:助脾祛湿。

主治:小儿寒湿所伤,手足软弱,不能抬举疼痛,吐泻。

组成:人参,白术,苍术,茯苓,半夏,厚朴(姜炒),陈皮,藿香,大腹皮(洗),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上锉。水煎服,不拘时候。

 

图片

 

四、风湿在表

1.羌活胜湿汤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别名:

通气防风汤(《医学发明》卷五)、

通气防风散(《普济方》卷九十七)、

胜湿汤(《医级》卷七)。

主治:

1.《内外伤辨惑论》:手太阳气郁而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顾者;足太阳经不通行,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

2.《医方考》:外伤于湿,一身尽痛者。

3.《医宗必读》:邪在少阳、厥阴,卧而多惊。

4.《金匮翼》:风湿在表,脉浮身重,不能转侧,自汗或额上多汗。

组成: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

用法:上锉,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食前去滓大温服。

加减: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详见《羌活胜湿汤》专篇。

 

图片

 

2.麻黄加术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麻黄白术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麻黄白术散(《袖珍方》卷一)。

功用:发汗。

主治:

1.《金匮要略》:湿家身烦疼。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寒湿相并,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缓细。

3.《张氏医通》:湿家身体烦疼,日晡潮热。

4.《古方新用》:寒湿性荨麻疹,风疹块为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大小不一,发的快,消的也快,并伴有痒感,遇寒即发,上背冷,欲盖被烤火者。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用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论:

1.《金匮方论衍义》:此为寒湿之邪。盖邪者,湿与寒合,故令人身疼。

大法:表寒成热,则可发汗;

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

今是证虽不云发热,而烦已生,烦由热也,所以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湿亦非暴汗可散。

故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微汗耳。

然湿邪在表者,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发热之变。

所以戒人慎之。

2.《张氏医通》: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以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

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3.《古今名医方论》:程扶生曰:此汤为湿家表散法也。

身疼为湿,身烦为热,加白术于麻黄汤中,一以助其祛湿,一以恐其过散,此治湿之正法也。

发散方中加白术,又为洁古、海藏开鬼门法。

4.《成方便读》:方中用麻黄汤祛风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黄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

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黄以发表;

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

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5.《古方新用》:方中以麻黄开汗孔以发汗,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

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不去,故加白术健脾生液以助除湿气,在发汗中又有缓汗之法。

6.《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湿家身烦疼,外感寒湿也。

其内有湿,不必论其何因,惟以先治其表之寒湿为急也。

仲景所以云可用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也。

麻黄散太阳表湿,杏仁降泄逆气,甘、术燥补中土,更以取微汗,为治表之金针,此固以之治表邪也。

而内因之湿为寒为热,俱兼理而无妨碍矣。

故治湿病之里,以利小水为第一义,而治湿之表,以取微汗为第一义也。

7.《金匮方歌括》:身烦痛者,寒湿之邪著于肤表也。

肤表实故无汗,无汗则邪无从出矣。

方用麻黄汤发肤表之汗,以散表寒。

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反不去,加白术补土生液而除湿气,此发汗中寓缓汗之法也。

又白术补脾驱湿之功甚大,且能助脾之转输而利水。

8.《金匮要略方义》:此方即麻黄汤加白术而成。

麻黄汤乃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之主方,今又加白术四两以除湿,故适用于风寒湿邪痹阻肌腠、筋骨之证,喻嘉言谓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致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行表里之湿。

二者配合,相得益彰,既能发汗祛湿,又不致过汗。

正符合仲景所说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的治疗原则。

综观此方,发汗祛风胜湿之功较著,宜于痹证初起,表证较重而无汗者。

 

图片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薏苡麻黄汤(《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古今录验》、

杏仁薏苡汤(《伤寒总病论》卷三)、

薏苡仁汤(《全生指迷方》卷二)、

麻黄杏仁薏苡仁汤(《普济方》卷一一八)、

麻黄杏仁甘草薏苡汤(《保命歌括》)、

麻杏薏苡甘草汤(《证治宝鉴》卷十二)、

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医钞类编》卷三)、

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释义》)。

功用:《方剂学》:发汗解表,祛风利湿。

主治:

1.《金匮要略》: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2.《古方新用》:风湿性荨麻疹,症见日晡所加剧者。

组成: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宜忌:《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古今录验》: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验案:风湿性感冒。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3:14):李某,男,36岁,工人,1975年因汗出风吹,以致汗郁皮下成湿,湿郁化热,今发热已十余日不解,每日下午热势增重,全身痛重。伴有咽痛而红肿,咳嗽痰白而粘稠,无汗,自用辛凉解表药,更增恶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略浮,遂议为风湿性感冒病,因风湿郁闭,湿阻气机,气机不畅而出现各症,劝其试服麻杏薏甘汤。

麻黄、杏仁各10克,薏苡仁30克,甘草7克,更加秦艽10克,草豆蔻7克,仅服一剂,果然热退身安,咽已不痛,咳嗽亦舒,劝其更服二剂,以巩固疗效。

 

图片

4.升湿汤

来源:《脉症正宗》卷一。

主治:外湿。

组成:羌活八分,独活一钱,防风八分,荆芥八分,苍术一钱,木瓜一钱,防己八分,猪苓八分。

 

图片

 

5.一枝春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经验良方》。

主治:伤湿一身尽痛。

组成:桂枝,薄荷,白芷,威灵仙各四钱。

用法:水一钟,酒一钟,煎八分,温服。

方论:桂枝温能解表,故曰一枝春。

 

图片

6.麻黄复煎散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别名:麻黄复煎汤(《证治准绳·伤寒》卷二)。

功用:发汗升阳。

主治:风湿相博,下焦伏火而不得伸,阴室中汗出,懒语,四肢困倦无力,走注疼痛,躁热,身尽痛。

组成:白术,人参,生地黄,柴胡,防风各五分,羌活,黄柏各一钱,麻黄(去节,微捣,不令作末,水五大盏煎令沸,去沫,煎至二盏,入下项药再煎),黄耆各二钱,甘草三钱,杏仁三个(去皮)。

用法:上锉,都作一服。入麻黄汤煎至一盏,临卧服之。勿令食饱,取渐次有汗则效。

 

图片

 

7.红豆散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湿气在头,头重如山。

组成:麻黄根(炒)五钱,苦丁香五分,羌活(炒),连翘(炒)各三分,红豆十个。

用法:上为细末。搐鼻。

 

图片

 

五、湿气在内

1.藿香正气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温中化浊。

主治:湿滞挟秽。

组成:杜藿梗三钱,薄川朴一钱半,新会皮二钱,白芷二钱,嫩苏梗一钱半,姜半夏三钱,浙苓皮四钱,春砂仁八分(分冲)。

方论:秀按:吾绍地居卑湿,时值夏秋,湿证居十之七八,地多秽浊,人多恣食生冷油腻,故上吸秽气,中停食滞者甚多。

方以藿、朴、二陈温中为君;

臣以白芷、砂仁芳香辟秽;

佐以苏梗、苓皮辛淡化湿。

合而为温化芳淡,湿滞挟秽之良方。

惟温热暑燥,不挟寒湿者,不可妄用。

 

图片

 

2.加减正气散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

组成:藿香梗三钱,厚朴二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五分,草果一钱,楂肉(炒)五钱,神曲二钱。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图片

 

3.苏橘大丸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五。

别名:苏橘丸(《普济方》卷二十三)。

主治:夏月多食生冷,湿气在内。

组成:紫苏叶,陈皮(去瓤),干生姜,人参(去芦)各一两半,白茯苓(去皮),缩砂仁各一两,甘草半两(炒)。(一方有白豆仁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早晨温汤嚼下。

 

图片

 

六、脾胃受湿

1.平胃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别名:

天下受拜平胃散(《岭南卫生方》卷中)、

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

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卷十九)。

功用:

1.《简要济众方》:调气进食。

2.《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不正之气。

3.《岭南卫生方》:温养脾元,平和胃气,辟岚瘴冷湿。

4.《丹台玉案》:和胃健脾,祛湿消食。

5.《医方论》:化痞,消胀,和中。

主治:

1.《简要济众方》:胃气不和。

2.《太平惠民和济局方》: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重,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

3.《仁斋直指方论》:伤湿泄泻。

组成:苍术四两(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厚朴三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二两(洗令净,焙干),甘草一两(炙黄)。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宜忌:《医方考》: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图片

 

2.对金饮子

来源:《玉机微义》卷十二。

主治:脾胃受湿,腹胀,米谷不化,饮食不进,身体沉重,肢节酸疼,皮肤微肿。

组成:平胃散一两,桑白皮(炒)一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加生姜,水煎服。

 

图片

 

3.羌活胜湿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二。

主治:脾胃受湿,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项强似折,顶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组成: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各五分,蔓荆子二分,川芎二分,甘草五分,白术一钱,防己一钱,黄耆一钱。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水煎服。

加减:如经中有湿热而见身重,腰沉沉然,加黄柏一钱,大附子五分,苍术二钱。

 

图片

 

4.赤苍饮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七。

别名:赤苍散(《中国医学大辞典》)。

主治:脾胃因虚受湿,面貌浮黄或遍身作肿,饮食减少,气不升降,小便赤色,肚膨胀,咳嗽有痰及肿。

组成:赤茯苓(去皮),苍术(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宿,滤干,锉片,炒微黄)各一两半,枳壳(制)一两,藿香(和根),半夏(汤煮透,锉,焙干),净香附,紫苏叶(和梗),厚朴(去粗皮,姜汁炙香熟),陈皮(去白)各七钱半,甘草(炙)一两二钱。

用法: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二片,煎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图片

 

5.调中清热化湿膏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用:调中清热化湿。

主治:湿滞脾胃兼有里热之证。

组成:云茯苓六钱(研),广皮三钱,焦茅术三钱,藿梗三钱,紫厚朴二钱(炙),腹皮三钱,酒连炭二钱(研),条芩三钱(酒炒),白蔻仁三钱(研),香附四钱(炙),生杭芍12克,泽泻12克。

用法:共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浓汁,少兑炼蜜为膏。每服一匙,白开水冲服。

图片

 

6.圣散子

来源:《普济方》卷二○九。

功用:固养脾胃,温中止腹痛。

主治:男妇脾胃受湿,中脘停寒,吃物频伤,心胸满闷,胁肋膨胀,肠鸣虚痞,小腹坚痛,脐下强急;

或大便不调,水谷迟化,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或五色,或便如鱼脑,或如豆汁,或有鲜血,或如烂肉,日夜无度,久不愈,嗜卧怠情,虚瘦,肢体沉重,寒热时作。

组成:御米壳五两(捣碎,醋炙黄色),甘草(炙黄),赤石脂,乌鱼骨(去皮),肉豆蔻(面包煨去面),拣丁香,诃子皮,干姜(炮)各二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先用水一盏,入乳香少许,煎七分,调药末二钱,食前和滓热服。

 

图片

7.调中益气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

主治:中虚湿伏,抑遏清阳,恶寒终日不罢,脉缓弱者。

组成:人参一钱半,黄炙(蜜炙)三钱,白术(炒)一钱半,苍术(炒)一钱,当归二钱,白芷一钱,升麻五分,柴胡五分,陈皮一钱半,甘草五分。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劳伤中气,湿遏清阳,营气不能分布,故恶寒终日不罢。

人参、黄耆扶元,补中气;

苍术、白术燥湿健脾阳;

甘草缓中和胃;

当归养血益营;

升麻、柴胡升九天之阳;

陈皮、白芷调中气以疏湿郁。

脾气壮脾强,则清气上升,而营运有权,湿邪自化,恶寒无不自止。

此调中升阳之剂,为湿伏阳陷恶寒之专方。

 

图片


8.调理益气汤

来源:《古方汇精》卷一。

主治:湿热所伤,体重烦闷,口失滋味,或痰嗽稠粘,寒热不调,体倦少食,脾虚泄泻;兼治虚人疟痢。

组成:黄耆(蜜水炙),党参各一钱五分(焙),炒苍术一钱,橘红五分,木香(煨),柴胡,升麻各四分,白蔻肉,炙甘草各三分。

用法:引加姜皮一分,小红枣三个,空心服。

 

图片

9.调脾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三。

主治:湿伤,面黄倦甚,足痠口苦,脉散而大者。

组成:白术,陈皮,苍术,木通各一钱,黄芩,砂仁,人参,川芎各一钱二分,黄柏,甘草各八分。

用法:水煎,食前服。

 

图片

 

10.除湿汤

来源:《普济方》卷一一八。

主治:

1.《普济方》: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涩闭。 

2.《增补内经拾遗》:大病后,及疟痢疮疥后,脾土虚弱,一身之间,惟面与双足浮肿,早起则面甚,晚来则足甚。

3.《张氏医通》:湿热痞满不食。

4.《医略六书》:脾虚停湿,腰脚肿重,泄泻溺涩,脉缓者。

5.《金匮翼》:坐卧卑湿,或冒雨露,或著湿衣而伤湿,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腰脚痹冷。

6.《中国医学大辞典》:伤食兼湿。

组成:平胃散加半夏曲(炒),藿香,白茯苓,白术各等分。(一方去白术,用赤茯苓)。

用法:用水二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医略六书》:湿滞伤脾不能健运,而湿流关节,气闭不行,故腰脚肿重,泄泻溺涩焉,苍术燥湿强脾,厚朴散滞消肿,陈皮理气和中,藿香温中快胃,白术燥脾湿以健中,半夏理脾湿以醒胃,茯苓渗脾湿,甘草缓中州,生姜以温散寒湿也,使湿散脾强,则肿退泻除,而小便亦利矣。此除湿健中之剂,为湿滞伤脾肿泻之专方。

 

图片

 

11.导滞通经汤

来源:《外科发挥》卷三。

主治:脾经湿热,壅過不通,面目手足作痛。

组成:五苓散去猪苓、官桂,加木香、陈皮。

用法:每服三钱,滚汤调下。

 

图片

 

12.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足太阴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謇语重。

组成:生于白术三钱,猪苓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赤苓块五钱,木瓜一钱,厚朴一钱,草果八分,半夏三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加减:阳素虚者,加附子二钱。

方论:湿以下行为顺,故以四苓散驱湿下行;

加木瓜以平木,治其所不胜也;

厚朴以温中行滞;

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芳香而达窍,补火以生土,驱浊以生清也。

 

图片

 

13.安肾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

本方改为丸剂,名“安肾丸”(原书同卷)。

主治: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

组成:鹿茸三钱,葫芦巴三钱,补骨脂三钱,韭子一钱,大茴香二钱,附子二钱,茅术二钱,茯苓三钱,菟丝子三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久病恶汤者,可用二十分作丸。

加减:大便溏者,加赤石脂。

方论:凡肾阳惫者,必补督脉,故以鹿茸为君,附子、韭子等补肾中真阳;

但以苓术二味,渗湿而补脾阳,釜底增薪法也。

其曰安肾者,肾以阳为体,体立而用安矣。

 

图片

  

14.苍术膏

来源:《活人心统》。

主治:脾经湿气,少食,湿肿,四肢无力,伤食,酒色过度,劳逸有伤,骨热。

组成:鲜白苍术二十斤(浸,去粗皮,洗净,晒干,锉碎,用米浸一宿,洗净)。

用法:用溪水一担,大锅入药,以慢火煎半干,去滓,再入石楠叶三片,用靴刷刷出红衣,用楮实子一斤,川当归半斤,甘草四两,切,研,同煎黄色,用麻布滤去滓,再煎如稀粥,方入好白蜜三斤,同煎成膏。

每服三五钱,用好酒空心、食远调下。

不饮酒,用米汤;

有肿气,用白汤;

呕吐,用姜汤。

 

图片

 

15.平胃散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八。

主治:湿盛体重,或泻,多寐。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防风。

 

图片

 

16.胜湿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七。

主治:

1.《杂病源流犀烛》:湿邪。胃家湿滞多唾。

2.《类证治裁》:湿邪搏阳,汗出头额。

组成:苍术,厚朴,半夏各钱半,藿香,陈皮各七分半,甘草五分,生姜七片,大枣二枚。

 

图片

17.防风葛根石膏汤

来源:《伤寒大白》卷二。

主治:阳明风湿身重。

组成:防风,干葛,知母,石膏,甘草。

 

图片

七、伤湿其他症状

1.湿郁汤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主治:因雨露所袭,或岚气所侵,或坐卧湿地,或汗出衣衫,皆为湿郁,其状身重而痛,倦怠嗜卧,遇阴寒则发,脉沉而细缓者。

组成:苍术三钱,白术,香附,橘红,厚朴(姜汁炒),半夏(制),白茯苓,抚芎,羌活,独活各一钱,甘草五分。

用法:上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图片

2.茯苓橘皮杏仁汤

来源:《医学摘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