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温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369蓝田书院 2023-04-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风温,是指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为其特征,

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侯,

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

图片

《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但其所指系热病误汗后的坏证。

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风温的病因是“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即发风温”,

其症状为“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默默但欲眠”,

其治法则为“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

清代叶天士则明确指出:“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

图片

本病多发于春秋两季,其发于冬季者又称为“冬温”。

本病成因可有内外两方面。

外因感受春季或冬季风热病邪,

内因其人素禀不足,或起居不慎,腠理失密,从而导致风热病邪从肺卫侵袭人体而发病。

图片

本病治疗,初起邪在肺卫,宜辛凉宣解以驱邪外出,但忌辛温发汗;

邪传气分,则宜辛寒清气或苦寒攻下;

若内陷心包则宜清心开窍;

至本病后期,邪热已退而肺胃津伤未复者,则宜甘寒清养肺胃之阴。

本病只要治疗及时、正确,大多经过顺利,预后良好。

若有误治、失治,邪热内陷,发生逆传心包,则病情严重,需及时抢救。

 

图片

目录

一、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

二、风温初起

三、风温轻者

四、产后风温

五、风温疫疬

六、风温咳嗽

七、风温身重汗出

八、风温身灼热

九、风温渴甚

十、风温其他症状

 

图片

一、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

1.银翘散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别名:

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

银翘解毒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银翘解毒片(《中国药典》)、

银翘解毒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功用:

1.《温病条辨》:辛凉平剂。

2.《方剂学》:辛凉透表,清热解表。

主治:

1.《温病条辨》: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2.《福建中医药》(1964,5:16):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头炎等属外感温邪,有肺卫症者。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用法:上为散。

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

病不解者,作再服。

加减: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

渴甚者,加花粉;

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

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

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

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详见《银翘散》专篇。

 

图片

 

2.竹叶酒

来源:《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功用:清心畅意。

主治:诸风热病。

组成:淡竹叶。

用法:煎汁,如常酿酒饮。

 

图片

 

二、风温初起

1.葱豉桔梗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二。

功用:辛凉发汗。

主治:风温、风热初起。

组成:鲜葱白三枚至五枚,苦桔梗一钱至一钱半,焦山栀二钱至三钱,淡豆豉三钱至五钱,苏薄荷一钱至一钱半,青连翘一钱半至二钱,生甘草六分至八分,鲜淡竹叶三十片。

加减:

咽阻喉痛,加紫金锭二粒(磨冲)、大青叶三钱;

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壳二钱,白蔻末八分(冲);

发疹,加蝉衣十二只,皂角刺五分,大力子三钱;

咳甚痰多,加苦杏仁三钱,广橘红一钱半;

鼻衄,加生侧柏叶四钱、鲜茅根五十支(去衣);

热盛化火,加条芩二钱,绿豆二两煎药;

火旺就燥,加生石膏八钱,知母四钱。

方论:《肘后备急方》葱豉汤,本为发汗之通剂,配合刘河间桔梗汤,君以荷、翘、桔、竹之辛凉,佐以栀、草之苦甘,合成轻扬清散之良方。

 

图片

 

三、风温轻者

1.风热凉散方

来源:《不谢方》。

主治:风温之轻者。

组成:防风,荆芥,苏薄荷,霜桑叶,淡竹叶,连翘,生山栀,广橘红,枳壳,桔梗,炙草,莲须,葱白头。

加减:凡羌、独、柴、前、芎、芷、升、葛、随证可加。

宜忌:独不得用桂枝。

 

图片

 

2.菖蒲郁金汤

来源:《温病全书》。

功用:清营透热。

主治:伏邪风温,辛凉发汗后,表邪虽解,暂时热退身凉,而胸腹之热不除,继则灼热自汗,烦躁不寐,神识时昏时清,夜多谵语,脉数舌绛,四肢厥而脉陷,症情较轻者。

组成:石菖蒲三钱,炒栀子三钱,鲜竹叶三钱,牡丹皮三钱,郁金二钱,连翘二钱,灯心二钱,木通一钱半,淡竹沥(冲)五钱,紫金片(冲)五分。

用法:水煎服。

 

图片

 

四、产后风温

1.加味葱豉汤

来源:《顾氏医径》卷四。

主治:产后风温。新产风邪犯肺,鼻塞声重,气逆,咳痰。

组成:淡豆豉,葱白,荆芥,薄荷,牛蒡子,象贝母,橘红,连翘。

 

图片

 

五、风温疫疬

1.双解散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二。

主治:四时伤寒,疫疬,风温,湿温,不问阴阳二证,表里未辨,发热恶集,头疼项强,腰背拘急,肢节疼重,呕吐喘嗽,鼻寒声重,目睛眩疼,烦躁引饮,往来寒热,已经汗下,病势愈甚,用药错误,坏证恶候及不服水土,山岚瘴疟,妇人血虚发热。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升麻各一两,干葛,白芍药,甘草各一两半,陈皮(不去白)二两,香附子(炒去毛)三两,紫苏叶二两半。

用法: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二个,煎七分,通口服。如要出汗,加葱白三寸,淡豉十四粒,连投二三服,略以被覆汗出,不拘时候。

加减:春、夏,加藁本、白芷各一两。

方论:此方乃四君子汤、升麻汤、香苏散合而为一。

四君子汤主气;

升麻汤解肌发散,退热解表;

香苏散助二药之表里。

此药性稍凉,有热者宜服之。

居南方瘴地或冬多愆阳,当并服取效。

若体性有寒及坏证已虚者,恐亦难用。

大抵有虚寒人,只服人参,多亦能助寒;

有实热人,只服白术,多亦能增热。

此药内有干葛、升麻、香附子之类,性寒为多,自当审之。

 

图片

 

2.百解散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五。

主治:风温疫气,头昏壮热,肢节烦疼。

组成:前胡,柴胡,人参,白术,茯苓,羌活,桔梗,川芎各一两,甘草,陈皮各二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图片

 

3.万参散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五。

主治:风温,时疫,疮疹。

组成:萎蕤,干葛,人参,甘草,芎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图片

 

4.荆芥散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主治:时气风温,寒热瘴疟,往来潮热。

组成:陈皮(去白),麻黄(去节),香附子,甘草各一两,荆芥穗,厚朴各二两,草果仁三个,白芷,桂心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水煎服。

图片

 

5.苍朴二陈汤

来源:《医林绳墨大全》卷一。

主治:风温、湿温、温疟、温疫,俱是有汗之症,欲解表,不宜大汗者。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甘草,白茯,姜三片。

用法:水煎服。

 

图片

 

六、风温咳嗽

1.桑菊饮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别名:桑菊散(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重庆方)。

功用:《方剂学》: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组成: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

用法:上用水二杯,煮取一杯。一日二服。

加减: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

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

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

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详见《桑菊饮》专篇。

 

图片

 

2.加减银翘散

来源:《镐京直指医方》。

功用:畅肺,导痰,透发。

主治:冬温、春温、风温、麻瘄,初时恶寒发热,咳嗽胁痛。

组成:连翘三钱,粘子三钱,蝉蜕一钱五分,荆芥二钱,防风一钱五分,前胡一钱五分,薄荷一钱五分,象贝二钱,桔梗一钱,广郁金二钱。

加减:麻瘄,加葛根二钱,炒菔子三钱(杵包)。

 

图片

 

3.金沸草散

来源:《治疫全书》卷四。

主治:风温,咳嗽多痰,上气喘促。

组成: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苓,甘草,杏霜。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图片

 

4.加减葳蕤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滋阴发汗。

主治:阴虚之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喉痰结者。

组成:生葳薤二钱至三钱,生葱白二枚至三枚,桔梗一钱至一钱半,东白薇五分至一钱,淡豆豉三钱至四钱,苏薄荷一钱至一钱半,炙草五分,红枣两枚。

方论:何秀山按:

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

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

佐以白薇苦咸降泄;

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

为阴虚之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图片

 

七、风温身重汗出

1.防己汤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四。

主治:风温,身重汗出。

组成:黄耆,白术,防己,防风,甘草,大青。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图片

 

2.防己汤

来源:《医学纲目》卷三十三。

主治:风温,脉浮,身重,汗出。

组成:防己四钱,甘草,黄耆各一两,生姜二两,白术三两,人参一两。

用法: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煮取一中盏,去滓,饮讫,仍坐被中,汗出如虫行,或被卧取汗出。

 

图片

 

八、风温身灼热

1.桂枝合白虎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三。

主治:风温,壮热多汗,身重睡鼾。

组成:桂枝,芍药,石膏(煅),知母(生),甘草(生),粳米。

用法:引用生姜、大枣,水煎服。

 

图片

 

2.葛根葱白石膏汤

来源:《热病学》。

主治:风温热化,辄喉痛,喉间红肿,喉头见白腐,初起白点在两侧扁桃,继而延及悬壅垂,唇干舌绛,口燥而苦,面赤目赤,多汗骨楚,或壮热,或热有起伏。

组成:葛根一钱半,黄芩一钱,黄连三分,石膏三钱,炙草六分,葱白二个。

 

图片

 

3.防风葛根汤

来源:《不居集》下集卷二。

主治:太阳兼阳明风热上壅。

组成:防风,葛根,白芷,花粉,薄荷,贝母,玉竹,知母,甘草,石膏。

 

图片

 

4.知母石膏汤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五。

主治:风温,因发汗后,身热不恶寒,而反恶热,无下证者。

组成:知母一两,石膏一两半,葛根,萎蕤各三分,甘草,黄芩,升麻,人参,杏仁,羌活,防风各半两。

用法:上锉。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通口与之取汗。

 

图片

 

5.化疹汤

来源:《温热经解》。

主治:秋令风温,暑热内蕴,身热汗多,欲发红疹者。

组成:大青叶三钱,元参四钱,薄荷钱半,牛蒡子钱半,苇根三钱,细生地四钱,银花三钱,甘草八分,苦桔梗钱半,牡丹皮二钱,连翘二钱,竹叶钱半,荆芥穗八分。

 

图片

 

6.宣解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上。

主治:

感冒久在太阳,致热蓄膀胱,小便赤涩;

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泻;

兼治湿温初得,憎寒壮热,舌苔灰色滑腻者。

组成:滑石一两,甘草二钱,连翘三钱,蝉退三钱(去足土),生杭芍四钱。

加减:若滑泻者,甘草须加倍。

验案:风温。

一叟,年六十五,得风温证。

六七日间,周身悉肿,肾囊肿大似西瓜,屡次服药无效。

旬日之外,求为诊视。

脉洪滑微浮,心中热渴,小便涩热,痰涎上泛,微兼喘息,舌苔白厚。

投以此汤,加生石膏一两,周身微汗,小便通利,肿消其半,犹觉热渴。

遂将方中生石膏加倍,服后又得微汗,肿遂尽消,诸病皆愈。

 

图片

 

7.知母葛根汤

来源:《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主治:风温,身灼热。

组成:知母一钱半,干葛四钱,石膏三钱,甘草,木香,升麻,黄芩,南星,人参,防风,杏仁,川芎,羌活各一钱,葳蕤二钱半,麻黄二钱。

用法:每服七钱,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服。

 

图片

 

8.知母干葛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主治:风温身体灼热甚者。

组成:知母三钱,干葛八钱,石膏六钱,甘草(炙)二钱,黄芩二钱,木香二钱,升麻二钱,葳蕤五钱,天南星(生)二钱,人参二钱,防风二钱,麻黄(去节,汤泡,焙)四钱,杏仁(炒)二钱,川芎二钱,羌活二钱。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未知再服之。

 

图片

 

9.阴湿汤

来源:《普济方》卷八十八引《余居士选奇方》。

主治:一切中风自汗,浙淅恶风,翕翕发热,呼吸少气,风湿风温,表实里虚,或表虚里实,腠理开疏,气道壅塞,虚汗盗汗,目黄身肿,小便不利,胸膈痞满,腰疼体痛,呕吐涎沫。

组成:白术,白茯苓,苍术(米泔浸),藿香叶(去土),甘草(炙),橘红,厚朴(制),半夏各一两,附子六钱(炮),生姜二两。

用法:上以厚朴、半夏、生姜一处捣作饼子,焙干,同众药为粗末。

每服三钱,水二盏,加生姜十片,煎至一盏,不拘时候。

 

图片

 

10.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别名:柴苓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二)。

主治:

1.《太平圣惠方》:热病二日,头痛口苦,虽经发汗未解。

2.《医林绳墨大全》:风温温热,小便微热,腹满。

组成:柴胡一两(去苗),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黄芩一两,赤茯苓一两,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葱白五寸,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令自有汗即解。

 

图片

九、风温渴甚

1.栝楼根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主治:风温渴甚。

组成:栝楼根三分,石膏二两,人参半两,防风半两,甘草半两(炙),葛根一两半(生用,干者只三钱)。

方中葛根,《景岳全书》作“干姜”。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

 

图片

 

2.栝楼葛根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六。

主治:风温,无大热而渴。

组成:石膏,甘草,人参,栝楼根,葛根,防风。

方论:缘风温之热邪内蕴,故借白虎加人参汤裁去知母、粳米,加栝楼根以清热解渴,葛根以布胃行津,防风以开表散邪,人参、甘草佐石膏、栝楼以化热,性虽甘温,当无助长伏邪之虞。

 

图片

 

3.瓜蒌根汤

来源:《治疫全书》卷四。

主治:风温。喘渴多睡,痰气喘促等。

组成:瓜蒌根,葛根,石膏各二钱,人参,香附各一钱。

用法:水煎,温服。

 

图片

 

4.柴胡化滞汤

来源:《医学传灯》卷上。

主治:风温。喘渴多睡,四肢不收。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甘草,枳实,厚朴,山楂,杏仁,赤芍,陈皮。

加减:便闭,加大黄。

 

图片

 

5.花粉散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