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当归拈痛散 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羌活15克 防风9克 升麻3克 葛根6克 白术3克 苍术9克 当归身9克 人参6克 甘草15克 苦参6克 炒黄芩3克 酒知母9 克 酒茵陈15克 猪苓9克 泽泻9克 加减;1.若脚膝肿甚者,加防已、木瓜以祛湿消肿; 2.身痛甚者,加姜黄、海桐皮、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热通络止痛; 3.关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 4.关节肿胀者,加生地、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热利湿消肿; 5.局部灼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生石膏以清热解毒。 主治;湿热霍乱,吐泻转筋,口渴烦燥,苔黄而干,脉濡数。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卷下) [异名] 拈痛汤(《兰室秘藏》卷中)、当归止痛汤(《仁术便览》卷1)、当归拈痛散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4)。 [组成] 羌活半两(15g) 防风三钱(9g) 升麻一钱(3g) 葛根二钱(6g) 白术一钱(3g) 苍术三钱(9g) 当归身三钱(9g) 人参二钱(6g) 甘草五钱 (15g) 苦参酒浸二钱(6g) 黄芩一钱(3g)炒 知母三钱(9g)酒洗 茵陈五钱 (15g)酒炒 猪苓三钱(9g) 泽泻三钱(9g) [用法]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 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 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或风湿化热所致之证。风与湿热相 搏,流走经络关节,气血不能流通,故遍身肢节烦痛,痛处有灼热感;湿为阴邪,其性 重浊而粘滞,易阻滞气机,湿热流注肩背肌腠经络,则肩背沉重;湿热下注,阻遏络 脉,故脚气肿痛;湿热毒邪深入血分,血行迟滞,瘀血阻滞,热壅肉腐,瘀热生毒,稽 留经脉,聚于脚膝,故脚膝生疮;湿热内蕴,可见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征象。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之证。治宜利湿清热,疏风散邪。方中 羌活辛温而气雄,发表力强,以散外受之风邪,尚有胜湿、通利关节而止痛之功,尤其 以上部肩背肢节疼痛者佳。《汤液本草》卷3曰:“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 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茵陈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 二药相合,疏风清热利湿,可收湿热去、经络疏、痹痛除之功,共为本方君药。猪苓、 泽泻淡渗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热,下焦湿热尤为适宜。黄芩、苦参二药既可清热邪,又 可燥湿邪,苦参还可清下焦湿热,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防风、升麻、葛根三 药解表疏风,配合羌活则疏风解表之力更强。以上诸药合用,外可散风邪,内可除湿 热,共为臣药。脾主运化,湿邪内阻则脾之运化无力,湿邪更加滞而不行,聚而不散。 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标本兼顾,健脾则脾之运化有力,湿邪不再内停,燥湿则可去已 停之水湿。外受风邪,内蕴湿热,邪气壅阻,内外合邪每致气血耗损,加之方中辛香走 窜药、苦燥药、渗利药等皆易耗伤人之气血,为了使邪去而正不伤,故又以人参、当归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且当归质润,又可制诸药之燥。此外当归还有活血止痛之功,寓 “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妇人良方大全》卷3)之意,知母苦寒而不燥,与上药 相协,清热养阴之力益著,以上共为佐药。甘草为佐使药,既可调和诸药,又可加强人 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功。共奏利湿清热,疏风散邪之功。 本方为汤剂,止痛效果较好,可以拈除疼痛,故名拈痛汤。正如《增补内经拾遗方 沦》卷4所说:“当归和气血药也,气血各有攸归,则经络流通而痛止,如手拈去也,故云然。” 、 本方配伍特点是表里同治,邪正兼顾。外可散风邪,内可降湿热。散风清热利湿, 以去其邪;益气健脾养血,以扶其正。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初起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时以肢 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脚膝肿甚者,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身痛甚者,加姜黄、海桐 皮以活血通络止痛;关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关节肿胀者,加生 地、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热利湿消肿;局部灼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生石膏以清热解毒。 3.现代临床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下肢皮肤病、脚气、疥癣 内攻等属风湿而兼有湿热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使用注意] 风寒湿痹证,忌用本方。 [源流发展] 张元素为金代名医,为教其门人,乃著《医学启源》一书,书中列举 两首方剂,示人以比证立方之道,其一便是当归拈痛汤,以之治疗“湿热为病,肢节烦 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张元素之高足李呆秉承 师教,将此方收入《医学发明》卷8中。除升麻、苍术、黄芩、白术四药之剂量微有差 别外(升麻改1钱为2钱,苍术改3钱为2钱,黄芩改l钱为5钱,白术改1钱为1.5 钱),其余如方名、组成、各药剂量、主治、用法、用量等完全相同。但《兰室秘藏》 卷中收载此方时改名为“拈痛汤”,其内容完全同《医学发明》。后世医家均对本方甚为 推崇,并在组成、剂量、主治等方面有所变化。《景岳全书》卷57所载同名方在组成药 物剂量上除较《兰室秘藏》卷中稍有改动飞防风、归身、知母、猪苓、泽泻皆减半,白 术改一钱为一钱半)外,余皆完全相同。《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27将《兰室秘 藏》卷中之各药用量缩小到十分之一,即将钱改为分,并加茯苓三分以健脾渗湿,主治 同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70将本方加黄柏以清热除湿,治腿游风之两腿内 外忽生赤肿,形如堆云,掀热疼痛。另外,《医略六书》卷24之当归拈痛汤,较本方少 升麻、葛根、人参、甘草、苦参、知母、茵陈,多黄柏酒炒一钱半,治湿热脚气,表邪 不解,脉浮数者。如此大刀阔斧的砍杀而功用、主治皆未发生大的变化,可见该书作者 对原方研究之深,体会之切,已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丹台玉案》卷2将本方去苦参、 黄芩、猪苓、泽泻四味清热利湿药,加黄芪、黄柏、玄参、茯苓四味益气健脾,清热祛 湿药,并制为散剂,名当归拈痛散,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流注足胫,痛 不可忍,口干壮热,两足湿毒疮痛痒而兼脾虚不运者。《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4将 本方加健脾渗湿之茯苓,制为散剂,名当归拈痛散,治两足或左或右,忽肿而痛者,乃 湿热也,恐成脚气(《仁术便览》卷1将本方加茯苓,名当归止痛汤)。《医宗金鉴。杂病 心法要诀》卷39,将本方疏风药去掉,加健脾祛湿药防己、茯苓,亦名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脚气而形气虚者。在主治方面,历代医家根据原方有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之功用 及湿热相搏,外受风邪之方证机制,大大发展了其适应范围。如《玉机微义》卷15用 本方治风湿热毒浸淫,疮疡下注,湿毒脚气生疮赤肿,里外臁疮,脓水不绝,、或痒或 痛,脉沉紧实数动滑者;《医方考》卷5用本方治脚气疼肿,湿热发黄;《外科正宗》卷3 用本方治湿热下注,腿脚生疮,赤肿作痛,或腰脚酸痛,或四肢遍身重痛,或下部顽麻 作痒,或成血风;《医宗金鉴吵L科心法要诀》卷70用本方治腿游风,症见两腿里外忽生 赤肿,形如堆云,掀热疼痛。以上无论内科病还是外科病,尽管症状千变万化,但万变 不离其宗,即它们的病因病机是一致的,这就是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一方治多病的真谛所在。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出处 众多医家皆以为本方是东垣方。如明。徐用诚《玉机微义》卷 15、清.汪昂《医方集解。利湿之剂》、清。吴仪洛《成方切用》卷7下、谢观《中国医学 大辞典》等皆执此见。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亦言本方出自《兰室 秘藏》。中医研究所、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 则言本方出自《医学发明》。实则东垣之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一书中已有本方的记 载,而《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中的当归拈痛汤均引自《医学启源》,故组成、用法、 主治皆同,只是方中升麻、白术、苍术、黄芩四药之量稍有出入。因此,我们认为本方 应出自《医学启源》卷下,为张元素所拟。 2。关于本方所治之“脚气” “脚气”又名“脚湿气”,生于足趾,由湿热下注或接 触湿毒邪气而发。初病足趾间有小水疮,痒甚,经擦破后则流水,局部可有脱屑或结 痂。因反复发作趾间湿烂,故又称''Tk渍疮”。脚湿气常有继发性感染,重症渗出液显 著增多,并有特殊臭味,局部皮肤易擦烂露出红色糜烂面,局部渐肿,甚至连及足面, 名为“臭田螺”。也有叫“香港脚”的。另有一种脚湿气,趾间干燥,局部皮肤粗糙脱 屑,气候寒冷时,容易出现皲裂。 [方论选录] 1.张元素:“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利关节而胜湿;防风甘辛, 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 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 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 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 母、茵陈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 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 得以宣通矣。”(《医学启源》卷下) 2。吴昆:“脚气疼肿,湿热发黄者,此方主之。脚气内壅,故令疼肿;湿热不得泄 越,故令发黄。是方也,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皆辛散之剂也,可以泄越壅 塞之脚气;苦参、黄芩、茵陈、知母,皆苦寒之品也,可以解除内壅之湿热;乃泽泻、 猪苓、白术,淡渗物耳,能导利下焦之湿;当归、人参、甘草者,所以养血于败坏之 余,益气于泄越之后也。”(《医方考》卷5) 3.汪昂:“当归拈痛汤,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偏身疼痛,或脚气 肿痛,脚膝生疮,脓水不绝,及湿热发黄,脉沉实紧数动滑者。……此足太阳、阳明之 药也。原文曰羌活透关节,防风散风湿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发之,白术甘 温和乎,苍术辛温雄壮,健脾燥湿为臣。湿热和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 陈苦寒以泄之,酒炒以为因用。血壅不流则为痛,当归辛温以散之,人参、甘草甘温补 养正气,使苦寒不伤脾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泽泻甘淡咸平,导其留饮 为佐,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得宣通也。”(《医方集解.利湿之剂》) [评议] 张氏对本方之论述比较详尽、透彻,充分体现了其辨证立方之道,对后学 大有启迪。吴氏之论不出张氏之右,但较为简要,使人一目了然,其言本方治脚气疼 肿,湿热发黄,又是本方主治上的发展。汪氏集前人之大成,大大扩大了本方的适应范 围,对本方之药物配伍意义的分析比较详尽,多为后人所采纳。 [验案举例] 1.脚气 《名医类案》卷6:东垣治一朝贵,年近四十,身体充肥,脚气始发,头 面浑身支节微肿,皆赤色,足胫赤肿,痛不可忍,手近皮肤其痛转甚,起而复卧,卧而 复起,日夕苦楚。春间,李为治之,其人以北土高寒,故多饮酒。积久伤脾,不能运 化,饮食下流之所致。投以当归拈痛汤一两二钱,其痛减半。再服,肿悉除,只有右手 指末微赤肿。以三棱针刺指爪甲端多出黑血,赤肿全去。数日后,因饮食湿面,肢体觉 痛。再以枳实五分,大黄酒煨三钱,当归身一钱,羌活钱半,名曰枳实大黄汤。只作一 服,水二盏,煎一盏,温服,空心食前。利下两行,痛止。夫脚气,水湿之为也。面滋 其湿,血壅而不行,故肢节烦痛。《经》云风能胜湿,羌活辛温,透关节去湿,故以为 主;血留而不行则痛,当归之辛温,散壅止痛,枳实之苦寒,治痞消食,故以为臣;大 黄苦寒,以导面之湿热,并治诸老血留结,取其峻快,故以为使也。 《名医类案》卷6:罗治中书粘合公,年四旬。体干魁梧,春间从征至扬州,偶脚 气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近,足胫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骑马,控两蹬而以竹 器盛之,困急。东垣曰:《内经》有云,饮发于中,跗肿于上。又云,诸痛为实,血实 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出高--)2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 紫黑,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一两半服之,夜得睡,再服而愈。 2.脚痛 《名医类案》卷6:予友人佘近峰,贾秣陵,年五十余。患脚痛,卧不能 起,年余。胫与腿肉俱消,邑医徐古塘昔患痹疾,治愈,求其成方,初用当归拈痛汤二 服效,次用十全大补汤加栀子、防己、牛膝、萆藓,朝用六味地黄丸加虎胫骨、牛膝、 川萆薢、鹿角胶,服三年,矍铄如初。徐书云,久久服之,自获大益,幸勿责效于旦夕。信然。 . 《续名医类案》卷4:张路玉治沈汝楫子,夏月两膝胫至脚痛极僵挺,不能屈者十 余日,或用敷治之法不效。其脉软大而数。令拭去敷药,与当归拈痛汤二剂,汗出而愈。 按语:本方主治之脚气乃由湿热下注或接触湿毒邪气而发。案1前者多饮酒,积久 伤脾,不能运化,湿浊内停,聚而化热,湿热下注所致。故与当归拈痛汤一服而其痛减 半,再服而肿悉除。由于病初愈之时尚有湿热残留,故饮食湿面,面滋其湿而疾复作, 与枳实大黄汤祛风胜湿,活血止痛而愈。后者从患者“体干魁梧,春间从征至扬州,偶 脚气复作”,知此疾为接触湿毒邪气而发。因体实邪盛,故先用三棱针刺其肿上以决之, 继服当归拈痛汤而愈。案2为脚痛,亦脚气之类,前例乃平素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又 感风湿热邪所致,故用当归拈痛汤泻其湿邪以治标,次用十全大补汤补气血益肝肾以治 本,勿为“脚气无补法”所拘。后例病发于夏月,夏暑之季湿气较甚,湿热交蒸,留注 膝胫脚足,故两膝胫至脚痛极僵挺,不能屈伸,用当归拈痛汤祛其湿热而病愈。 3。遍身痛 《名医类案》卷7:江应宿治休宁程群膏长子,十八岁,遍身疼痛,脚 膝肿大,体热面赤。此风湿相搏也,与当归拈痛汤二三服,热退而愈。 《续名医类案》卷13:龚子才治张太仆每天阴即遍身痛如锥刺,已经数年,左脉微 数,右脉洪数。乃血虚有湿热也,以当归拈痛汤加生地、白芍、黄柏,去人参。数剂而愈。 按语:前例之遍身疼痛,脚膝肿大,体热面赤,为风湿相搏所致,故与当归拈痛汤 祛风除湿而愈。后例之遍身痛乃血虚有湿热所致,故用当归拈痛汤以利湿清热,祛风止 痛,又加人参、生地、白芍等补气血,扶正气,使数年之疾得以数剂而愈。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痹证 李氏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50例。病程:2—10年,平均5。4年, 主症:关节疼痛,痛不可近,甚至不能活动;关节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颜面潮 红,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洪数或濡数;抗链“。”高于500U。药用:茵陈 30g,白术、茯苓、猪苓各15g,泽泻10g,羌活、防己、当归各15g,升麻、黄芩各 10g,苦参、知母各15g,葛根20g,苍术15g,甘草10g。日1剂,2次服,结果:痊愈 27例,临床症状消失,抗“。”化验正常,追访未复发;基本痊愈13例,临床症状基 本消失,抗“。”化验接近正常;好转7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抗“。”化验亦趋下 降;无效3例,临床症状及抗“0”化验均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94%L1j。郁氏等用 本方加减治疗急性风湿热2例,收到满意疗效。一例服药20余剂,肿痛均消,行走自 如。血沉18mm/h(原为54mm/h)。观察1周病愈出院,多次随访,健康如常。一例服 药14剂,关节肿痛皆消,行走自如,心尖区杂音消失。血沉16mm/h(原第1小时 67mm,第--11,时115mm),抗“O”300U(原为800U)。观察1周,痊愈出院。经随 访2年未复发cx。徐氏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24例,结果:治愈(关节红肿热 痛及全身症状消失,血沉正常,行走活动自如)u例,占45.8%;显效(关节红肿灼 热消失,关节微痛,血沉正常)6例,占25%;有效(关节肿痛灼热及全身症状有不同 程度改善,血沉有不同程度下降)5例,占20.8%;无效2例,占8.4%。总有效率 91.6%。药用:当归12g,羌活12g,防风10g,猪苓15g,泽泻20g,黄芩12g,葛根 15g,苍白术各10g,苦参20g,知母12g,防己12g,蚕砂15g。热盛去防风、白术,加 石膏、生地、银花藤、桂枝;湿盛加萆藓、苡仁、五加皮;四肢痛加威灵仙、桑枝;下 肢痛加牛膝、黄柏、黄芩;皮肤红斑结节加丹皮、赤芍;发热加柴胡;肿痛Et久加蜈 蚣、地龙;身体浮肿加麻黄、石膏l“。柴氏用本方加减治疗肩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 节炎;刘氏、包氏用本方加减治疗风湿热痹;尹氏用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陈氏用本方治疗风湿寒痛18)等均取得一定的疗效。 2.白塞氏综合征 孙氏等用本方治疗白塞氏综合征24例,其中湿热型14例,瘀 血型6例,寒湿型4例。外配熏洗药物。结果:瘀血型与湿热型效果较好,痊愈15例, 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0%;寒湿型效较差,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50%[9J。 3.血尿 用当归拈痛汤治疗血尿53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所有患者均 经西医检查确诊,全部病例均以血尿为主,镜下血尿为红细胞>5个以上/HP。药用: 羌活、茵陈、黄芩、炙甘草、防风、猪苓、泽泻、知母、当归、升麻、葛根、苦参、蒲 公英、苍术、白术。水煎服,日1剂,2次服。1—2周为1疗程。结果:显效(镜下红 细胞完全消失,或不超过5个以上/HP)30例,有效(肉眼血尿变为镜下血尿,镜下 血尿仅为治疗前1/2)19例,无效(治疗后红细胞变化不明显或加重)4例。总有效率93%(10~。 4。深静脉血栓形成 用当归拈痛汤辨证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对同期治疗36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药用当归20g,川羌15g,防风 15g,升麻10g,猪苓20g,泽泻15g,茵陈20g,黄芩15g,葛根10g,苍术20g,白术 15g,苦参20g,白参15g,知母15g,甘草10g,日1剂,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对 照组用注射用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以上两组均3周为1疗程。结果:痊愈(治疗后症 状完全消失,追查3个月以上未见复发),治疗组15例,对照组6例;显效(局部症状 基本消失),治疗组6例,对照组1例;好转(症状好转1/2以上),治疗组3例,对照 组2例;无效(症状未见改善,或有加重),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总有效率:治 疗组92。3%,对照组90%luj。 5.痛风 夏氏等用本方加虎杖、油松节、宣木瓜、忍冬藤,治疗痛风患者40例。 所有病人血尿酸均大于76mg%,伴痛风结石6例,患肢关节有痛风骨病变17例。结 果:痊愈7例,有效29例,无效4例。有效率达90%。疗程最短20天,最长98天, 多数在33~40天。血尿酸恢复正常33例,其中最快2周,多数在3个月以上”2j。王 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湿热下注之痛风有效L1”。 6.其他 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l”,”j、急 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结肠炎l”、盆腔炎u4l、创伤久溃不愈¨'2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二、妇科 阴痒 凌氏用本方加减治疗阴痒520例,其中湿热下注型147人,占28.4%;肝 胆湿热型255人,占49%;血虚湿热型80人,占15.3%;阴虚湿热型38人,占 7.3%。药用:原方加黄柏、穿心莲、水芹菜、仙人掌,随证加减。外用苦参二黄汤 (苦参、大黄、白芷、青蒿、艾叶、黄连、桉树叶)熏洗。结果:痊愈480例(外阴瘙 痒消失,阴道分泌物减少,白带检查正常,未发现滴虫、霉菌,1年后随访未复发), 占92.3%;显效38例(外阴瘙痒消失或减轻,白带仍多,但检查无异常发现),占 7.3%;无效2例<查白带滴虫、霉茵++),占0.4%。总有效率99.6%L1“。 三、皮肤病 1.神经性皮炎 杨氏用当归拈痛汤治疗神经性皮炎30例,病程最长21年,最短8 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湖南医学院确诊,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者。药用苍术10g,羌活 10g,苦参15g,防风10g,黄芩10g,知母10g,甘草6g,升麻6g,葛根12g,白术 10g,猪苓10g,茵陈10g,泽泻10g,当归10g,党参10g,水煎服,日1剂,15天为1 疗程。血热重者去党参、白术,加丹皮、紫草、生地;燥胜者去羌活、防风、党参,加 首乌、枣仁。结果:随访1年,痊愈(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22例,占73.3%; 有效(全身症状减轻,皮肤损害范围缩小)7例,占23.3%;无效(服药工疗程,症状 无减轻)1例,占0。3%L17J。 2。脓疱疮 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脓疱疮86例。药用:当归、羌活、防风、白 术、苍术、知母、升麻、党参各3—5g,苦参、黄芩、猪苓、泽泻各5—10g,葛根、茵 陈各10—15g,甘草2—3g。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第3次将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皮疹初期去白术、党参,加土茯苓、紫花地丁、野菊花、银花各lOg;化脓期加白芷、 桔梗、皂刺3--5g;结痂期加地肤子、蝉蜕各3—5g。结果:86例全部治愈。全身症状 消失,皮疹初期服药后水疱消退,不发展成脓疮;或脓疱已成,破溃后结痂,不再发生 新的脓疱,脓痂经1周左右脱落为治愈1183。曾氏等亦以本方加减治疗脓疱疮有效L1”。 3.皮疹 龚氏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疹47例,病程最长3年,最短5天;发于 头面15例,全身7例,手背10例,下肢12例,阴囊3例;风热型24例,湿热型lO 例,血热型8例,血虚风燥型5例。药用:风热型:当归、防风各lOg,茵陈蒿12g, 升麻6g,苦参12g,黄芩lOg,葛根15g,知母lOg,泽泻12g,生石膏30g,生地15g, 丹皮lOg,甘草3g。湿热型:当归、羌活、防风各lOg,升麻6g,葛根15g,苦参12g, 苍术log,泽泻、猪苓各12g,白术lOg,茵陈蒿12g,薏苡15g,厚朴lOg,赤小豆 15g,甘草6g。血热型:当归、羌活、防风、苦参各log,葛根15g,黄芩、苍术、泽 泻各lOg,升麻6g,紫草、槐花、地骨皮各lOg,甘草6g。血虚风燥型:当归、防风、 白术、苦参各lOg,泽泻12g,猪苓lOg,党参12g,首乌、丹参、元参各15g,乌梢蛇 lOg,甘草6g。结果:痊愈(皮损完全消退,仅留暂时色素沉着,自觉症状?肖失,追访 未复发)38例,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无新的皮疹出现,自觉症状基本消失)5例, 有效(皮损部分消失或减轻,时有瘙痒)2例,无效(皮损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 95.7%。服药最少5例,最多32剂(20j。杨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湿热型荨麻疹和药疹15 例,热重加金银花、蒲公英;湿重加薏苡仁、车前子、竹叶;有积滞加大黄。结果:痊 愈u例,好转3例,无效1例L2”。胡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湿疹样皮炎、瘙痒症41例, 风重痒剧者加蜈蚣、乌梢蛇;湿重加革藓、白鲜皮;热重去苍术、羌活,加蒲公英、银 花藤;胃肠湿热加黄连、鱼腥草;气血两虚加黄芪、党参、首乌、丹参;皮损严重者, 将药渣煎水洗患处。结果:治愈13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23。李 氏用本方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也有效[23j。兰氏亦用本方治疗荨麻疹取效[24J。 4。臁疮 李氏等用本方加减治疗臁疮工8例,若病变部位在太阳经,加羌活、防 风;阳明经加升麻、白芷、葛根;少阳经加柴胡;厥阴经加吴茱萸、川芎、青皮;太阴 经加苍术、白芍;少阴经用独活、细辛。局部常规换药,适当加压包扎。结果:痊愈 10例,好转5例,无效3例(25j。王氏用加减当归拈痛汤,辨证施治治疗臁疮13例。药 用:当归20g,茵陈、葛根各30g,黄柏、苦参、连翘、猪苓各12g,炒苍术、防风、 羌活、知母各lOg,木瓜25g,升麻3g。水煎。分2—3次温服,日1剂。若气虚加黄芪 15g,党参12g;肾亏加熟地、山萸肉各12g;筋骨萎软加怀牛膝12g,虎胫骨lOg。结 果:其中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15剂皆痊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药23剂,6例 痊愈,1例好转(26l。曾氏、王氏也曾用本方治疗臁疮的验案报道(27,14j。 5.其他 肖氏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皮肤结节性红斑2例,一例服药25剂,一例 35剂,皆获痊愈(28j。还有用本方治疗双下肢紫癜、扁平疣等(29,303。 [附方] 宣痹汤(《温病条辨》卷1) 防己五钱(15g) 杏仁五钱(15g) 滑石五 钱(15g) 连翘三钱(9g) 山栀三钱(9g) 薏苡仁五钱(15g) 半夏三钱(9g) 晚蚕砂三钱(9g) 赤小豆皮三钱(9g)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冷水浸取皮用。水八 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者加片子姜黄二钱(6g),海桐皮三钱(9g)。功用:清 热祛湿,通络止痛。主治:湿热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舌色灰滞等。 《温病条辨》有两首宣痹汤,一首见于卷1上焦篇,由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五分组成,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一首 见于卷2中焦篇,即本方。本方虽载于《温病条辨》,实则来源于《临证指南医案》,只 是叶氏未出方名。《临证指南医案》卷5:“徐,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 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形,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 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防己、杏 仁、滑石、醋炒半夏、连翘、山栀、苡仁、野赤豆皮”。二方中只一味药之差,主治亦 相同。方中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君药;滑石、薏苡仁甘寒淡渗,助君药清热利 湿之功,杏仁宣肺利气,使气化湿亦化,共为臣药;蚕砂、半夏、赤小豆皮除湿化浊; 连翘、栀子清泄郁热,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之功。痛甚加片 子姜黄、海桐皮以宣络而止痛。本方为苦辛通法,可使湿祛热清,经络宣通,则痹痛自 愈,故名“宣痹汤”。当归拈痛汤与宣痹汤均为治疗湿热痹证之常用方。前者利湿清热 之中兼能疏风,故主治湿热痹见有风湿表证者;后者利湿与清热并重,故主治湿热痹而不兼风邪者。 附方;蚕矢汤 晚蚕砂9克生苡仁12克 大豆黄卷12克 陈木瓜9克姜川连6克 醋炒半夏3克 酒黄芩3克 通草3克 焦栀子6克 陈吴茱萸2克 附方;宣痹汤 组成;防已15克 杏仁15克 滑石15克 连翘9克 山栀子9克 薏苡仁15克 半夏9克 晚蚕砂9克 赤小豆9克 1.痛甚者,加姜黄6克、海桐皮9克。 主治:湿热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舌色灰滞 等。 《温病条辨》有两首宣痹汤,一首见于卷1上焦篇,由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五分组成,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一首 见于卷2中焦篇,即本方。本方虽载于《温病条辨》,实则来源于《临证指南医案》,只 是叶氏未出方名。《临证指南医案》卷5:“徐,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 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形,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 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防己、杏 仁、滑石、醋炒半夏、连翘、山栀、苡仁、野赤豆皮”。二方中只一味药之差,主治亦 相同。方中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君药;滑石、薏苡仁甘寒淡渗,助君药清热利 湿之功,杏仁宣肺利气,使气化湿亦化,共为臣药;蚕砂、半夏、赤小豆皮除湿化浊; 连翘、栀子清泄郁热,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之功。痛甚加片 子姜黄、海桐皮以宣络而止痛。本方为苦辛通法,可使湿祛热清,经络宣通,则痹痛自 愈,故名“宣痹汤”。当归拈痛汤与宣痹汤均为治疗湿热痹证之常用方。前者利湿清热 之中兼能疏风,故主治湿热痹见有风湿表证者;后者利湿与清热并重,故主治湿热痹而不兼风邪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