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

 赵数理 2023-04-13 发布于上海

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

[英]玛丽·亨克尔、布瑞达·里特  主编

谷贤林 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我的看书笔记:

【译者序言】

是什么导致了高等教育向市场靠近呢?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众化阶段的众多变化动摇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自治系统的传统理念,同时也如本书在结论中所说,迫使政府发展新的管理形式,对不同类型的学校相应地给予不同程度的自由与控制。

第二,国际竞争,尤其是科技竞争。

高等教育与高科技有着固有的联系,社会的科技化程度越高,作为新知识、新观念与新型专业人才之源泉的高等教育作用也就越大,这种情况下,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就是高水平教育与人才的竞争。希望大学是多产的、高效的。有着较高的社会可信度和教育质量的实用型机构。

第三,新公共管理的影响。

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包含三E,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效益。

以上因素导致高等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知识生产的变化。布鲁贝克的政治论和认识论,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式1”和“知识生产模式2”,前者强调可验证,后者中功用性是评判知识的标准。大学向生产模式2转化。

第二,管理的职业化。早期的魅力型与学院型的大学领导模式已被一种既注重科层管理技巧,又注重企业管理技巧的大学领导模式所取代。

第三,提供回应性的服务。强调顾客至上,以学生为顾客。

第四,强调个人和机构的绩效。更加关注产出和结果,而非投入和过程。

欧洲大学有学术权力的传统,我国的大学自诞生以来就是政府把控的,没有形成过重要的学术权力。所以政府、市场、学术权威的三角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

【第一章 导论】

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日益发展的过程。

大众化、多样化让不同类型的知识进入了高等教育,并重新确立了高深知识与其他类型知识的界限与特征。

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从独立,到交换,到依附关系。

知识越成为生产力,人们就越期望高等教育能证明其具有生产性,反过来这又增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面临过度工具化压力的担忧。

还有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即为了预测的工业需要而放弃了增进所有人的智力水平和机会均等的问题。

贯穿各章的主题是多样性的——大学机构的多样性、毕业生劳动市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多样性。

【第二章 高等教育多元化系统的管理】

大众化不仅是学生和老师数量的增长,不仅包括系统的扩张,更要考虑由此导致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组织的复杂性,以及学术的差异性。不仅有更多的毕业生要走进劳动力市场,也是更多样类型的毕业生,大学要“为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准备不同的职业技能”。

对处于重应用的社会大环境(协商、利益、回报)中的大学来说,重要的不在于研究是否能够积累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而在于对社会是否有用。这甚至使洪堡关于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即纯净研究和非纯净研究)或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法不再适用。

高等教育的分化、多样化、多样性和整合

高等教育的分化原因:一是知识扩张导致学科的专业化;二是高等教育要去适应它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将竞争作为调控工具更多地加强了高等教育机构间的等级层次,而非促进了全国高教系统的多样性。

威廉姆斯说,公共自主机制的转变对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它对高等教育资金来源转变的影响。

鲍曼说,现代的“认同”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特征并让它保持恒定;后现代的“认同问题”主要是如何避免僵化并提供多种选择。

【第三章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以法国和德国为例】

德国的教授都非常认同他们的学校,并且将大学看做他们愿为之献身的和神圣的机构,而法国的学者则少有这种情况。其次,德国的教育决策委员会远比法国同行受人尊重,他们能真正地制定决策去寻求变化,甚至否决行政部门的计划。

法国的学科逻辑,德国的组织(大学)逻辑

法国全局性的决策制定方式和德国“个案”决策制定方式

法国仍然是中央集权,但有了一些变化。变化并不代表政府减少了干预,而是以新的干预方式来替代传统的干预方式。

形式化不利于创新,因为它限制了某些可能的选择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与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

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是高等教育领域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关于高等教育与工作的知识,比我们口头上宣称的要有限得多。

比如关于毕业生就业和收入情况的调查很多,但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以及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课程最终用于工作的程度,我们的信息是匮乏的。所以,将毕业生收入高认为是所学课程的有效性指标是有问题的。

专家们有不同的出发点: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现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工作中知识使用的变化。

需要关注的方面:

一、凄凉的工作前景。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供给量已经超过了市场需要,但高教扩张并未停止。

三、劳动界的危机,旧工作在消失,新工作未能完全补充。

四、知识型社会或高度教育化的社会。向知识型社会前进并不一定意味着需要更多高水平的认知性教育,这种教育过去是由高等教育“提供”的。

五、快速的技术变革。

六、经济和社会的国际交互性增强。

七、新自由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统治。

人们议论最多的是毕业生应具备一般的能力、社交技巧和灵活性。

具体如下:

灵活性;

能够并愿意革新、具有创造性;

能够应付不确定性;

对终身学习感兴趣并为此作准备;

能与团队一起工作;

愿意承担责任;

能理解不同的文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做准备;

掌握多种涉及不同学科的一般性技能;

掌握构成各种专业技巧的基础知识,比如在新技术方面。

在大多数国家。只有从非常有名的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的学生,才能确定他们毕业证的良好声誉会确保他们有一份好的工作,而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与过去相比,必须更大程度地靠自己。

人们希望高等教育机构不要把自己看做“象牙塔”,而是把与工作世界的交流和合作看做是改善教育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的一种方法。

如果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就改善学习和职业工作间联系的问题给出一个清晰明确又一致的建议的话,这个建议就是致力于终身教育。有专家建议高等教育向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方向发展。

大学要在“象牙塔”和狭隘的工具主义之间寻找平衡。

【第五章 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

许多大学入学率的上升和快速增长,并不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增加的对毕业生的需要,更多地是由政府的市场经济理论驱动的,其本质原因就是由于普遍的“国际竞争”使各个国家需要更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小公司招聘可能是为了填充一个特别急缺的岗位,因为看重工作技能和经验;大公司可能为了长期需要而招聘毕业生,为将来寻找管理者,更强调个人技能和学术能力。

高等教育的扩张意味着所培养的毕业生和以前不同,比以前更加多样化,但不一定更差。

【第六章 过度教育问题】

过度教育是个不容易界定的概念,所有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潜在的偏见。

从经济的角度看,过度教育者的收入比从事毕业生水平工作者要低,但比未接受该阶段教育者要高。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过度教育会得到自动调节,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

一、教育也是一种消费品,有人继续上学是因为他们喜欢上学,而不考虑经济回报。

二、过度教育是一种循环现象,存在地区差异;

三、雇主通过高学历来筛选有能力者。

其实,如果跳出经济的视角,发现教育对个人来说产生了消费收益,对社会产生了外部收益:教育提高了当父母的能力,使你不太可能离婚或犯罪;教育同时提高了你的健康,这样考虑,对过度教育的担心就显得没有太必要了。

我觉得,教育领域应对过度教育的问题,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将大批大学转型为应用性大学,因为所谓的过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教育提供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的错位。 

后面的章节讨论了 大学的资金、评估和管理问题,最后一章做了小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