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子超长待机26年,一直瘫痪在床,听说父皇驾崩,当即站起来登基

 历来现实 2023-04-13 发布于北京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在这人生中的最后关头,他却依然忧心忡忡。

这一年的李适已经53岁,放在唐朝,这个年龄已经算得上是相当高龄了。原本李适的身体状况还算凑合,可偏偏在公元804年的时候,他的太子李诵忽然染上中风一病不起,不但瘫痪在床,甚至已经到了无法言语的地步,生命垂危。

唐德宗一生共留下四个皇子,其中长子李诵尤为出色,根据史书记载:李诵“仁而善断”,性格仁厚,但又擅长决断,再加上嫡长子的身份,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皇帝继承人,正因如此,他也一直以来被唐德宗当做接班人来养育。

偏偏在德宗晚年的时候,这个最为优秀的儿子染上疾病,这让唐德宗十分伤心,甚至到了忧患成疾的地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唐德宗仍然在挂念自己的孩子,他不但多次命人探访,还遍访名医为李诵诊治,只不过医生来了一批又一批,但李诵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皇帝和皇太子同时病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往小了说,这会在权力交接时产生动荡,往大了说则会危及国本。

此时,大唐江山飘摇,谁也不知道这会为将来埋下什么样的祸端,德宗悲伤叹息之际,做出了一个风险极高的决定:那就是不改立太子。

此时,他唯独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李诵能够康复,顺利从自己的手中接过大唐的江山。

然而,现实还是令他失望了,李诵不但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新春朝会之际未能出席,甚至在唐德宗弥留之际,父子二人也没能见上一面。

最终,抱着对国家和儿子的忧患,唐德宗含恨而终。

然而,令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唐德宗逝世的第三天,原本卧床不起的李诵却奇迹般的站了起来,并且以极其饱满的精神,完成了新皇登基仪式,就此,成为了唐朝第11位皇帝,史称唐顺宗。

李诵的这一举动可谓是令人大跌眼镜,这也让不少人好奇,这位新皇究竟是真病还是假病?

在其背后,又有着哪些故事?

二十六年超长待机的太子生涯

唐顺宗李诵出生于公元761年,此时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就连他的爷爷唐代宗也尚未继位,这时的李诵不过是一个身处乱世中的皇室宗亲,因此关于他早年的个人史料几乎为零。

直到公元779年,他的父亲唐德宗继位,李诵本人被封为皇太子,这时的他才第一次出现于史料之上。

虽然坐上了皇太子,但这时的唐朝并不安宁,安史之乱虽然在名义上已经平定,可各地藩镇割据的情况并未改变,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内部斗争激烈,身为皇太子的李诵从小就活在尔虞我诈中。

唐朝中期,宦官开始参与朝政,身为皇子的李诵不单单要提防朝堂之上,还要提防后宫之中,这也养成了他谨慎的性格。

李诵天资聪慧,对于学术十分热衷,文化水平应该算得上是唐朝皇帝中最高的一批,他尤其擅长隶书,在当时可谓一绝,每次唐德宗赏诗或写信时,总是会把他叫到身边,让他亲笔来写。

然而,尽管如此才华横溢,但是李诵性格中内敛的一面,使得他从来不会在政治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李诵是唐朝皇帝中储君时间最长的一位,足足长达二十六年,在这么多年的待机时间里,他有无数机会能够参与到朝政之中,但是,李诵居然从未就一件朝政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哪怕是连简单的建议和评论都未曾有过。

李诵同时也绝非胆小怕事之人,唐德宗时期曾经试图用武力手段进行削藩,结果却激起了持续五年的奉天之难,最为危急的时候,四镇节度使称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称帝,就连位于长安几百公里以外的泾原也发生了兵变,眼看着就要重演安史之乱的剧本。

但在这一过程中,李诵本人始终临危不乱,史书记载:他“执剑殿后”,唐廷逃亡奉天之时,他亲自登上城墙,身先禁旅,鼓舞士气,力抗数倍于己的叛军,最终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李诵不是什么军事家,更谈不上说是名将,但就凭他的这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在历代君王之中都是鲜少能够看见的,甚至可以说,尚未登基的他凭着一己之力挽救了大唐几乎断绝的国运。

父子关系的裂痕

有才有德,性格内敛,或许在旁人看来,李诵的位置应该是十分稳定的。

但现实往往出人意料,哪怕李诵如此谨小慎微,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公元787年,唐廷爆发了“郜国大长公主淫乱罪”事件,将李诵卷入深渊。

郜国公主是肃宗的女儿,从辈分上来讲,她算得上是李诵的奶奶辈的人了,之所以和李诵扯上关系,在于郜国公主的一个女儿成为了李诵的太子妃。

这一下可把郜国公主神气坏了,李诵是皇太子,那么自己未来地位等同于太后,因此,郜国公主在之后的日子里,经常擅闯皇宫。并且与彭州司马李万、太子詹事李昇、蜀州别驾萧鼎等人私通滥交,性生活不检点。

这在当时原本并不算是什么大事,况且郜国公主也是当朝皇帝唐德宗的姑姑,哪怕是为了皇家颜面,也没人会去追究。但偏偏好赖不赖的郜国公主居然在皇宫里玩起了巫蛊之术,这就触犯了皇家大忌。古往今来,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甚至没有诅咒皇帝单单是在后宫出现,那都是掉头的重罪。

这一次,郜国公主的身份保不住她了,连带着,她的那些情夫都一同被捕等候处置。

由于郜国公主每次都是打着李诵的旗号擅闯皇宫的,因此到了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李诵也遭到了牵连,当时的唐德宗曾经把李诵叫到跟前一顿怒骂,甚至已经动了废太子改立舒王李谊的心思。

幸好此时的宰相李泌站出来力保,才算保住了李诵的地位,最终,这起事件以李诵和郜国公主的女儿离婚为结局,不了了之。

而郜国公主本人则被终身幽禁,其家人和情夫们,要么被杖杀,要么被发配边远。

下场最为凄惨的莫过于李诵的妻子,也就是郜国公主的女儿、皇太子妃萧氏,或许是出于唐德宗本人的泄愤,身为皇家血脉的萧氏居然惨遭处死,甚至比其母亲惩罚还要严厉。

这起事件对于李诵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原本的李诵只是不爱表达,此事过后,他甚至开始变得“不善说话”了。

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诵陪同唐德宗在鱼藻宫赴宴,席间宫女们张水为嬉,乘坐着五彩斑斓的彩船,引舟为歌,场面十分华美。

看到眼前的一幕,唐德宗异常开心,询问李诵作何感受,对于这个问题,李诵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好乐无荒”应对。

“好乐无荒”出自于诗经《蟋蟀》,原文是:“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翻译过来就是:行乐不可太过度,还有国事需要忧愁。不耽误国事的情况下进行娱乐,贤良的人们都会感到快乐。

这句话的意思有点抽象,它既可以理解为委婉的劝说唐德宗不要荒淫无度,也可以理解为唐德宗的行为属于劳逸结合,进可进退可退。

总的来说,这句话属于既煞风景,又让人挑不出错误的回答,这种冰冷的态度,才是李诵对于父亲的回复。

李诵的政治理想

唐德宗晚年的时候,唯一一次和太子李诵沟通国事,发生在贞元末年,唐德宗本身政治能力并不差,但是晚年时候因为猜忌心重,逐渐疏远大臣,甚至试图任用裴延龄、韦渠牟等奸臣为宰相。

这一次,一向沉默的李诵站了出来,他主动劝说父亲不要人任用裴、韦二人,李诵的话还是有分量的,经过几次劝说以后,唐德宗最终同意了他的观点,放弃任用。

这时的唐德宗已经快到了生命暮年,李诵作为太子,也开始更多的为日后继位做准备。

李诵当时也是有自己的政治班底的,那就是自己的书法老师王伾和围棋老师王叔文。

作为太子,名义上是不能参加政治的,二人虽然表面上是“艺术性”人才,但这只是一种身份上的掩饰,陪伴在李诵身边时,他们经常会在闲暇之际和李诵讲谈有关治国安邦的道理。

除此之外,当时的名士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均属于李诵班底成员,史称“二王刘柳”。

当时的朝廷已经黑暗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贪官污吏盘根错节,没有实权的李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次,几人在畅谈天下事时,李诵曾经激动地说道:“我真想把这些弊政告诉父皇,以此来还天下清白。”

听到李诵如此觉悟,刘禹锡等人均表示称赞,惟独王叔文表示了反对:“太子的职责是向皇上尽忠尽孝,而不是对其他的事品头论足。如果引起了皇帝的怀疑,殿下将如何为自己辩解呢?”

听到这番话,李诵才打消了进言的想法,继续恢复到了往日那个谨言慎行的状态。

李诵对于朝政是十分担忧的,但现实中,他非但不能表现出担忧,还要处处隐忍,最终因忧郁而生病,瘫痪在床。

关于李诵是真病假病,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有一部分观点认为,李诵是在麻痹朝堂中的黑暗势力,以此来积蓄力量,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李诵刚刚一上位,便立马开始了自己的新政改革。

贞元二十一年二十六日,李诵正式即位,刚刚一上台,他就提拔了"二王刘柳",针对以往弊症进行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压制宦官等,史称“永贞革新”。

这场改革在唐廷之中掀起的波浪是巨大的,遭受的反对也是空前的。

当时唐廷之内的宦官已经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在李诵继位的第二个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就以近乎逼宫的胁迫手段,将李诵的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并且更名为李纯。

到了当年七月,俱文珍等宦官居然以李诵的名义下诏,宣布整个国家不再听命于李诵,而是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硬生生的将父子二人摆在了对立面。

关于这场斗争的具体情景,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宦官集团的举动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当时宦官势力的庞大,另一方面,这场斗争也已经到了白热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无论宦官集团如何威逼,自己的儿子如何争权,李诵仍然维持自己安之若素的态度,默默无闻地继续推行改革,直到在这场斗争里迎来最终的失败。

当年八月,宦官群体拥立李纯即皇帝位,李诵退位,称太上皇,在经历了186天皇帝生涯后,李诵遗憾落幕。

李诵退位后,不到五个月就去世了,就此结束了自己短暂且凶险的政治生涯。

在中国历史上,李诵是一位十分具有特点的皇帝,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一个位置上,他都对外呈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而他又是一位极具勇气的皇帝,他敢于在数万叛军前登墙高呼,也敢于在宦官权倾朝野之际推行改革。

多年以后,韩愈曾经评价他:“居储位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哪怕李诵没有登上皇位,没有推行改革,他的存在,对于天下而言就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参考资料

1、《唐顺宗实录》卷一

2、《旧唐书·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3、《读通鉴论·卷十二·惠帝》

4、《新唐书·卷七·本纪第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