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子木 文/图![]() 我们顺利到达了红海小镇阿卡巴(也有翻译亚喀巴),这个阿卡巴小镇毗邻红海,位于约旦的西南角,既是约旦著名的海滨度假城市,也是约旦位于红海北端的自由贸易港,虽然人口只有8万多,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阿卡巴的南端与沙特接壤,北端则隔红海相望于以色列的南端,而阿卡巴的西端则相望于埃及的东端。 在阿卡巴小镇入住的酒店没有死海的酒店大,但周围的环境却是同样的美。乳白色的小洋房外型简洁而雅气,四周环绕着绿色的热带植物,这色彩搭配得清爽而明快。晚上在阿卡巴小镇,不仅可以到海边观赏红海的夜景,也可以在街头逛一些阿拉伯人开的小店铺。我发现这些小店铺的店主都很风趣,无论是语言还是面部表情都展示出诙谐与幽默,如同阿拉伯故事中的传奇人物阿凡提。 在我小的时候,有本书叫《阿凡提的故事》,是当时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少儿读物,里面的主人公阿凡提是个大智若愚的阿拉伯智叟,很会用智谋算计地主老财。以前我一直觉得阿凡提这个人物构形比较夸张,可当我在阿卡巴小镇的小店铺里与那些店主打交道时,发现阿拉伯人似乎个个都像阿凡提:外表有种装傻式的天真可爱,内心其实特精明乃至相当狡黠。当然,阿拉伯人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特别热情,而且充满幽默感。 阿卡巴小镇的夜晚非常沉静,街上看不到人影。由于这一带房子的外型太相似,连颜色都一样,我晚上出去转了几圈之后居然就迷路了,差点找不到入住的酒店,幸亏一路上始终拿着手机随手拍照,最后靠着手机里的照片找到了回酒店的路。 次日我们直奔约旦著名的景点瓦地伦沙漠,这是约旦西南部的一处山谷,当地人称之为“月亮谷”。瓦地伦在阿拉伯语里意为“酒红色山谷”,因其红色沙地在日落时显示出如红酒般颜色而得名。我们去的这一天是阴天,看到的是没有阳光照射的瓦地伦沙漠,颜色已经很红了,真不知落日下的瓦地伦沙漠会红成什么程度。由于瓦地伦沙漠地处山谷,不但风比较大,而且还风雨交加,没想到在这干旱的沙漠之地居然还能飘着雨丝。 我看过不少沙漠,相比起来,瓦地伦沙漠肯定不是最漂亮的,但瓦地伦沙漠的颜色却是最独特的,而颜色的独特使瓦地伦沙漠看上去有一种独特的美。此外,瓦地伦沙漠是在山谷之中,这跟我以前看到的一抹平川的沙漠大不相同。最重要的是,山脚下岩石上的岩画使瓦地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从而使瓦地伦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同时也是一处人文景观。 我们游览完瓦地伦沙漠后的兴奋热度,被木娜的一句话就冷却了:现在不知道前往佩特拉古城的路是否通行,但知道佩特拉古城里已经被困住好几个团了,我们需要立刻做出决定,是继续前行还是退回去。 这次不像上次那样呈现出鲜明对立的两大阵营,因为游客阵营中的7个游客分化出三种意见,其一是同意导游阵营的意见——坚定地退回去,理由是既然别人已被困住,我们不必再自投罗网;其二是犹豫不定,患得患失,既不想失去佩特拉古城,又怕影响后面以色列的行程;其三是再往前走一段试试,理由是我们既然已经赌赢一次了,为何不再赌一次呢?持这第三种意见的仅我一人。 凯撒旅行社有明文规定,只要有一个游客不同意放弃行程中原定的景点,全团的人就都得跟着去。这个规定是凯撒的领队宣布的,他不说,我们还真是不知道。显然这是旅行社为避免游客投诉而专设的管理条款,因为行程中的既定景点是合同中写明要确保的旅游内容,一旦游客为此投诉,旅行社必输无疑。 木娜在介绍佩特拉的现状时提到,有一个来自广东的旅游团就因为一个游客坚决要去佩特拉古城,现在整团的人都被困在佩特拉,虽然他们连佩特拉古城的门票都买好了,但却不能进古城游览,因为佩特拉古城内也因大雪被封锁,导致这个团既不能进也不能出,全团的人被困在宾馆里。 木娜在向我们传递消息的时候显然是有导向性的,而前方情况不明,我们也只能依靠来自她的信息。随着不断传来佩特拉“灾区”的“灾情”,我们这7个游客中持第二种意见的人很快就转向了第一种意见。此时的情形很显然,我拥有了一票否决权。说实在的,我还是第一次拥有了一个人能决定大家意志的合法权力。 当时我的内心是相当的纠结,我是个有愿望就会努力去实现的人,但我又不忍心去勉强别人。最后我如实表态了:我的意见是继续向前再努力试一试,希望大家不要轻易放弃,但是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再继续往前走,我也不想勉强大家。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情绪低落地从瓦地伦沙漠原路返回红海小镇阿卡巴。这时早已过了饭点,我们被安排在一家挺像样的餐馆吃了一顿相当不错的午餐,主菜是烤鱼,但大家都沉默寡言。然后,一行人又士气极为消沉地返回死海,这一路上不但没歌声,连笑语都没有。不仅如此,途中发生了两个阵营箭拔弩张的纷争。 按照旅行社的要求,凡是行程中的景点没能到达的,都需要有一份符合一定格式要求的文字说明,并要求所有的游客都签字。这样一份签了字的说明书实质上是一份法律文件,是旅行社为防止游客投诉而设置的一道防线。 领队先是拿着一纸英文找我们签字,这已经是第三次签字了,前两次也是英文,虽然我们都不明白为何要用英文,但前两次谁都没提异议,在领队先将英文口译成中文宣读,我再看一眼英文核实一下之后大家就都签字了。这次我看英文原稿时看出了问题,因为文中居然有这么一句:“关于改变行程一事由我们游客负全责。”我很不满地责问领队,明明是天气因素以及你们旅行社方面的安排,怎么最后成了我们负全责?! 7个游客中有5个不懂英文,听到我的这个质疑,他们强烈要求领队用中文来写,否则拒绝签字。 领队写的中文第一稿,到我这儿还是没能通过,因为第一句写的居然是:“我们决定不去佩特拉古城。”我当时很生气地反问:我们这些游客远道而来却没来由地就决定不去佩特拉古城,那么我们是傻子还是神经有毛病?! 领队写的中文第二稿还是有问题,虽然是先提到了天气因素,但却说:“我们自行决定不去佩特拉古城。”其他几个游客都没注意“自行”二字有啥不妥,我提示他们,“自行决定”的意思是:旅行社安排我们去景点旅游,而我们却一意孤行地坚决不去。我跟文字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对文字的含义以及文字间的逻辑关联注定比一般人更敏感。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领队的工作一直都特别满意,我觉得这小伙子非常敬业,工作非常细心也非常尽责,这之前他的工作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总之,我对领队的评价原本是我们这7个游客中最高的。但在这场签字风波中,每次拒绝签字却偏偏都是由我挑的头,真不是我对他本人有什么意见,而是他写的说明太成问题了。其实只需实事求是地写明是由于天气因素,面对不可抗力我们不得不改变行程即可。原本一句大实话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不能如实写呢?问题恐怕是出在小伙子满脑子想的都是“责任”,怕自己担责任,总想强调由游客担全责。让我非常反感的是,事先,在我们游客做决定的整个过程中,旅行社一方始终在做目标明确的导向工作;而事后,在陈述此事的起因时却强调由我们游客负全责。 最后这份需要我们签字的说明,经历了从英文到中文数稿,终于在第四稿时被我们认可了。这时有游客开始追究旅行社的责任了,说既然这个季节有大雪封路为何还组团?木娜的解释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是非常意外的的突变气候,按照往年的天气,我们来的这个时间其实是旅游的最佳时间。无论怎么说,损失了两个重要景点,我们当时的心情之差可想而知。 当我们原路返回死海时,天已黑,在死海又住了一晚,居然这一整晚酒店的所有房间都没热水。阿拉伯人工作效率真低,说热水系统坏了需要修理,却一晚上都没修好,这座外观非常漂亮的大酒店却使我们当晚连个热水澡都没能洗成。 以前我遇到倒霉的事情除了懊恼就是沮丧,反正都是负面情绪。最近几年我改变心态,遇到倒霉的事情后我会努力地去考虑一个积极的问题:都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还会再打开另一扇门,我应该找一找那扇另外开的门在哪儿?
红海小镇入住酒店 红海小镇阿卡巴 手机偷照:小镇街头的阿拉伯帅小伙 瓦地伦沙漠中的贝都因人 瓦地伦沙漠风光 (注:此文图首发上官子木新浪博客2015-03-11 23:17:18) |
|
来自: 上官子木 > 《2015中东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