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品心理学:辛普森悖论

 思明居士 2023-04-13 发布于河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曾提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意思是人们缺少解决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这一点显然是正确的。人的认知与客观真实世界始终存在着差距,如果我们问美国人,被枪杀的人数多还是饮弹自杀的人数多,大多数人都会说他杀的人数更多,但实际上用枪自杀的人几乎是被枪杀的人数的两倍。我们总是不愿承认自身的脆弱,有时还过于自信。人其实是脆弱的,需要更高级的产品来辅助他们更好地生存。有一部分人总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过人类,再后来认为人会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因为人的认知和客观世界总是不那么契合。

文章图片1

1986年英国曾经做过一项民意调查,问题是“自己的国家拥有核武器是否会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其中40%的人对此是肯定态度,50%的人则对此持否定态度(剩下10%的人没有明确意见)。然而,当“安全”改为“更加安全”时,答案的百分比倒转了过来,50%的人认为拥有核武器能让他们感觉到更加安全,36%的人认为拥有核武器让他们感到更加不安全。有时候,即使只改变一两个词语,不管是问题本身变化还是答案发生变化,都会对人们回答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章图片2

上述的这两个例子都与我们自身内心的某种期望值相关,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某种期望值太高了”。就像我们总是期望偏方、神医之类的江湖骗术可以治好自己亲人的绝症一样,有时哪怕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假设有了点效果,哪怕是出于一点点的心理安慰,我们也觉得有用,虽然这听起来有些荒谬。而衡量我们期望值可以用幸存者偏差计算公式来表达:

F(X)=(1/1+X)×100%

其中F(X)为正常事件的概率,(X)是与某个事件相关的有效数据。很多时候,X的数据是9,而到了我们这里被偷换成了0,10%的概率就会被吹嘘成了100%。当然有的时候(X)的数据是99,而被我们换成了0,1%的概率也会被吹嘘为100%,那些沉没的有效数据被我们的个人偏好忽略掉了。这就是幸存者偏差的人,总是关注自己看到的事物特征,而不会思考看不到的事物特征。例如有个网络流传的幽默段子,某电视台记者春运期间登上高铁车厢采访乘客,询问他们是否都买到票了,结果发现,所有人都买到票了。因为采访地点在高铁上,没买到票怎么可能坐在高铁上呢!采访的目的就是想看到所有人都能买到票了。

文章图片3

幸存者偏差之所以出现的另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多数人习惯于关注“现有的,眼前的事更值得相信,即眼见为实”,然后就忽略了隐藏的细节。因为大脑习惯于“简单逻辑”,我们的大脑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一般都遵循着“简单”“省力”的方式来运作,而简单逻辑就是面对某件事情时,不假思索第一出现的思维方式。例如“每年被飞机零件掉下来砸死的人数和每年被鲨鱼咬死的人数哪个多?”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被鲨鱼咬死的人更多,然而被飞机零件砸死的人是被鲨鱼咬死人数的30倍。因为这样的例子更加容易被人给想象出来。

我们大多人做判断的时候总是喜欢盯着“小概率”,觉得那个幸运的人一定是自己。但概率论思维告诉我们,一个事情的发生概率是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会慢慢地回归到“平均状态”,即“均值回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