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首位华人诺奖得主到中国高等科学引路人:李政道低调传奇的一生

 铁血老枪 2023-04-14 发布于上海

1957年,诞生半个世纪之久的诺贝尔奖终于迎来了首位华人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由于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问鼎这个世界科学最高荣誉。当时,李政道年仅31岁,是诺奖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得主。

这位对物理学充满热爱的科学泰斗,将自己的一生都投身于科学研究,以及中国高等科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之中。在功成名就后,李政道积极奔走于大洋彼岸与祖国大陆之间,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推动祖国物理学研究。

性格低调却无法掩盖他耀眼的荣光,大师李政道,有着怎样传奇的科学人生呢?

文章图片1

李政道

求学:漫漫长路,从不止步

童年是人生的父亲,环境是人生的母亲。一个人年幼时所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这句话在李政道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政道所拿到的人生剧本,并不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陈词滥调,相反,他有着一个令人羡慕的身世背景。1926年,李政道出生在上海一个中产家庭,祖上三代都是颇有名气的知识分子,属于典型的书香门第。

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义是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的前身——博习书院的创始人之一,伯祖父长期担任东吴大学教务长,而祖父李仲覃是苏州圣约翰堂的第一位华人牧师。受到先辈的影响,李政道父亲李骏康也十分酷爱读书,毕业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后便到上海经商,从事化肥贸易生意,成为当地的富豪。

后来,李骏康和出生于天主教名门世家的女知识分子张明璋结婚,生下了五儿一女,排行老三的便是李政道。出生富贵家庭的李政道,却没有成为一个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而是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立志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文章图片2

年轻时的李政道

李骏康夫妇平时工作再忙,也会陪伴孩子们读书,定时检查他们的功课,亲自教育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关于普世、金钱等方面的价值观。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为每个孩子聘请了专门的家庭教师,给他们提供国学、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启蒙教育。

长大后,李政道曾进入东吴大学附中读书,但是,由于全面抗战爆发,李政道的学业被迫中断。一心求学的李政道,并没有就此放弃学业。他决心要考入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浙江大学,于是,追随着当时为了避战乱而西迁的浙大,一路向西迁徙。1943年,17岁的李政道考入浙大,进入浙大在贵州贵阳临时开设的学校上课。

也就是在那里,李政道对物理学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并开启了自己漫长的求知之旅。

在浙大,他遇到了自己物理学的启蒙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束星北。在课堂内外,束星北老师对物理学知识的精彩阐释,为李政道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文章图片3

李政道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注册卡

不久之后,受到战乱影响,浙大没有办法在贵阳继续办学,李政道被迫逃往云南,以自荐的方式进入西南联大。在那里,李政道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常常和老师们探讨物理学前沿难题。他在物理学的天赋和对科学的热情,受到了西南联大的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物理系主任吴大猷等物理学大师的赏识。

吴大猷对李政道不吝溢美之词,认为他“思维敏捷的程度大大异乎常人”,遂推荐他到世界名校芝加哥大学深造。为了自己的物理学梦想,李政道也不惜远渡重洋,孜孜不倦地追求,终成一代物理学大师。

一路走来,他所付出的努力,真的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

文章图片4

李政道(右)、杨振宁、吴大猷(中)

科研:涉猎广泛,斩获诺奖

1946年前往美国之前,李政道不过是一个大二学生,一个连初中文凭都没有的少年。因此,一开始他只能以试读生的身份在芝加哥大学求学。那一年,李政道20岁,正是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纪,他凭借出色的物理学天赋和废寝忘食的求学精神,很快征服了芝大的众师生。

在芝大,李政道师从“原子能之父”、诺奖得主费米教授,在他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期间,李政道敢于推陈出新,进军理论物理学前沿,他的博士论文更是因为“有特殊见解和成就”,获得芝加哥大学校长奖。

文章图片5

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

博士毕业后,李政道曾在芝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物理学研究。1956年,年仅30岁的李政道成为哥大教授,也是哥大200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此后,李政道在理论物理学研究上一路“开挂”,屡获突破性研究成果。并且,他涉猎甚广,研究领域设计基本粒子、量子论场、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等,特别是在高等物理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9年,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由于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又一起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然而,这对“最佳拍档”最后却因为“署名”问题分道扬镳,没有再合作,令人十分惋惜。

文章图片6

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奖

除了斩获诺奖之外,李政道还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理论,创建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同时,他在中微子映射矩阵、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暗物质的本质等领域,都有很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正如前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所评价的那样:“一般一生在学术上能在一二个领域做出有分量的工作就很了不起。很少有理论物理学家的研究领域有像政道先生那样几乎涉及全部理论物理领域……不同时期理论物理最前沿的领域,都能看到他的重要影响和很多能够写入教科书的工作。”

李政道的研究生涯,以勤勉自律著称,他对科学研究倾尽心力,年近90岁的时候,还在发表论文。正是因为这种对科学纯粹的爱,才让他追求一生,也不愿止步。

不过,值得让他倾注一生的,不仅有科学,还有他时刻牵挂的祖国。

文章图片7

李政道和周光召(左)

报国:牵线搭桥,培育英才

即使远在大洋彼岸,隔着千山万水,李政道也在时刻关注和助力祖国科学的发展,并竭尽所能,去培养物理学人才。

早在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破冰之后,李政道就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当周总理提出,“希望他能帮助解决中国人才断层的问题”时,一句话便让他开始了后半生的奔走——不仅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更是凡事亲力亲为,搭建了人才培养的平台

1974年,李政道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时,提出了要选拔有特长的青少年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训练的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重视,并催生了“少年班”。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开设少年班,至今已经培养了数百名各领域的精英。

为了激励和培养中国的物理学人才,李政道力排众议,搭建了大学生出国深造的平台,成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CUSPEA)项目,选拔优秀的学生到美国学习。同时,李政道以他和已故夫人秦惠䇹的名义,成立了“秦惠䇹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专门资助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

文章图片8

李政道和CUSPEA项目

迄今为止,李政道的这两个计划已经培养了数千名优秀的青年学者,他每年要为此耗费大量精力,然而,他却无怨无悔。在他心目中,“以此来回报给我创造成长和发展机会的祖国母亲和老师是完全应该的”。

除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李政道还亲自指导中国高等科学的研究,在他的主导下,成立了一批顶尖的研究机构和科研基础设施。正是在李政道的建议下,中国建成了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立了面向尖端科学领域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并亲自出任机构主任。

2016年,参照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丹麦玻尔研究院等世界顶尖研究所而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揭牌成立,李政道出任名誉所长。此时的他,已经到了鲐背之年,却依然关心和支持祖国科学的发展。

竭尽所能,助力祖国科学发展,李政道的拳拳赤子心,着实令人敬佩。

文章图片9

李政道在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

追求: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如果要问,李政道一生挚爱是什么,有三样一定少不了:夫人秦惠䇹、物理学和祖国。

只要是心之所向,他便义无反顾,无问西东。如今,李政道已经超过96岁高龄,依然热爱生活,行走在物理学研究的道路上。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李政道借用杜甫的诗,表达他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态度。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享受自己探索过程中的乐趣,然后,再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致敬李老,国士无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