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隐水迢,树影婆娑,曾经富甲一方的古徽州地区,奇迹般的保存着规模完整、几近完好的明清时期民居、牌坊、祠堂、府第及书院等古建筑。走进古徽州,一座村落就是一卷历史,几乎家家门前都有水,绕村的清流如岁月般缱绻流连,与村落如影相随。 古徽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从隋开皇九年置歙州,再到北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的行政版图延续了近千年。近百年来,徽州一直在经历着蜕变的阵痛,有婺源的分离,有绩溪的改隶,古徽州被掐头去尾,如今已被分属在两省三市,不复历史上一府六县的稳固格局。当然为了发展旅游带动经济,“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仙山因位于古徽州地区,徽州于是改名为黄山市。古徽州历史悠久,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该怎样记录徽州?作为寻访笔记,我只能分片来写。 上图:蜀源牌坊群(国八) 寻访如今的安徽省黄山市,除了黄山的大美风光,如果按照寻访路线连线方便的区域寻访,可分为两大片,一大片是从黄山市区出发的西北方向,这一区域有岩寺镇、西溪南古村落、潜口镇、呈坎等极具文化底蕴的史迹古村镇值得探访。另一大片就是东北方向以棠樾、唐模、稠墅、蜀源等为目标的区域,这一篇我写后者。这一区域的古迹类型不仅有古村落,还有牌坊、园林、祠堂、古桥、驿道等类型丰富的遗存,把古徽州人按照朱子家礼模式建立起一套宗法自治体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走进皖南古徽州,最让人感到突兀和震撼的景致,应是蓝天下寂寞矗立的古牌坊。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古牌坊,是宋明理学的化石,是用来旌表功德、昭示荣耀的标志性建筑,回望历史,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古徽州,他们的思想左右了徽州人的生活秩序,所以在村落营建中强烈的体现了宗法秩序与伦理纲常。 有些牌坊设在村口,也有些牌坊设在村中,似是一道虚设的门,这些牌坊的设立与他们诞生的意义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建于陵墓、坛庙、寺观等大型建筑组群入口前的牌坊,形制级别较高,是建筑组群的前奏,由于它的存在,限定并收束了空间,赋予了空间某种意义;而建在山林中的寺观,常在山道上设牌坊,既是寺观的前奏,又是山路进程的导向标志;还有极度体现理学宗法伦理思想的牌坊,除本身具有的空间功能外,还含有旌表功名忠贞的纪念意义。 以上图:蜀源牌坊群(国八) 蜀源古村落始建于南宋年间,村中现存诸如“思恕堂”之类明建清修的老房子,矗立在村口的“贞寿”、“节孝”和“赞宪”三座古牌坊,是古村悠久历史和人才辈出的见证。建造时间最久远的是最小的一座“赞宪坊”,此牌坊建于明嘉靖年间,村人鲍镇出任广西按察使时,当地有谋反叛乱的人士,皇上命令一位臣士前往讨伐,正当要实施全部镇压计划时,鲍镇认为招抚政策更适宜平息事件,于是朝廷只镇压了少数头领,将所有胁从者全部释放,叛乱平息后,朝廷特立“赞宪坊”以旌表鲍镇的智慧与才能。 上二图:蜀源赞宪坊 稠墅古村落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歙县,但其地理位置离蜀源村很近,寻访起来跟蜀源村一起更为方便。稠墅村由四座连成串的牌坊组成牌坊群,四座牌坊均为旌表坊,建造时间最早的是建于明代天启年间,为表彰汪姓父子而建的“父子大夫坊”。四座牌坊在村口驿道上依次排开,是无形的门,也是荣耀的象征,旌表那些为本村争光的乡人,古时是宣扬封建宗法礼制思想的建筑符号,具有象征意义。 以上图:稠墅牌坊群(国八) 徽州人讲究风水,会在诸如山脉转折处与流水环绕处等修建“水口”,目的是为村子汇聚财气。徽州古村多祠堂多,却也有园林承载着先民在聚落选址、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杰出智慧,唐模古村落村口的檀干园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杰出代表,不仅生动诠释了徽州对孝文化的重视,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文化传承的多方面体现。 上图:唐模古村落忠烈庙(国八) 相传“唐模”村始建于唐,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遗存,因汪氏始祖为表达感念先主隆恩,故仿盛唐遗风,营建标准而模范的村庄,取村名为“唐模”。唐模村水口的园林檀干园建于村东,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句而得名,是主人许以诚为圆老母亲游西湖的心愿,故在自家门口斥巨资,模仿杭州西湖的构造而建,所以檀干园也被后人称为“孝子湖”。 上四:唐模檀干园(国八) 园内中心的“小瀛洲”又称为镜亭,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造,上嵌朱熹、苏轼、赵孟頫、文征明、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等18位历代名家书法的碑刻,此园蕴含的文化信息浓厚,似乎可以窥见当年徽商经济的繁荣和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 上图:唐模檀干园镜亭 唐模村完整的保留着檀干园、孝子湖、石牌坊、古驿道、高阳桥、古祠堂、古树林这些属于徽州古建筑的顶级元素。“同胞翰林坊”矗立在村口,旌表着村人许承宣、许承家兄弟皆中进士,均属翰林,该牌坊雕刻精美,百年来激励着唐模后人要好好读书的祖先家训。由西面出村,一条三千余块“茶源石”铺筑的青石板路古驿道,寄托着唐模村学子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踏步其上,似乎也能感受到古徽州学子对知识的渴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上二图:唐模“同胞翰林坊”与古驿道 上图:唐模村古银杏 上图:唐模古村落祠堂 一条檀干溪贯穿着整个唐模村,潺潺的溪水从村口流经每家每户,高阳桥就在檀干溪上,溪流两岸数十株巨大的樟树浓荫蔽日,终年常绿。高阳桥是古徽州不多见的、保留完整的双孔廊桥,因唐模许氏出自高阳郡(今河南许昌),故名“高阳桥”以示不能忘本。旧时桥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如今村民在桥内歇息议事。行走在如此美景的田园牧歌中,触摸它的细节,聆听它美妙的旋律,唐模很小众,却处处掩映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皖南古村落的极致景色。 上三图:唐模高阳桥 有七重古老的门,棠樾牌坊群作为徽州牌坊的代表,知名度很高,其中三座建于明代,四座建于清代,是鲍氏家族表彰功德人物,彰显“忠孝礼义”伦理道德的产物。牌坊所在的棠樾村还有几座民居祠堂遗存,棠樾的“棠”指的是棠梨树,“樾”指的是两树交荫之处,两字的用意是为了象征枝繁叶茂家族兴。整个古村落连同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古桥等,完美反映了棠樾先人在选址与建造中所遵循的因地制宜、和谐共生的原则。 上三图:棠樾石牌坊群(国四) 以上图:棠樾古民居(国七) 上图:鲍氏始祖墓园 地理环境有着群山环抱之隔的古徽州,古时交通极为不便,却在历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瞠目赞叹的辉煌,让后世追寻史迹的我们饱荫福祉,也为中华历史图库中增加了厚重的瑰丽景象。
访古利器,斯飞坐标 助你驰骋在中华大地遍访顶级史迹 微信小程序,点进去5058处国保直接导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