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我读出了课文中精彩的一笔‖四上《麻雀》课堂教学实录】

 宝妞 2023-04-14 发布于河南

时间:2020年9月16日 

地点:广东省深圳小学

执教:余映潮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开,笔也要准备好。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麻雀》这篇小小的美文。这是一节大容量阅读课,除了阅读《麻雀》,还要阅读有关的美文,这叫“精读品析,美文联读”。 

(屏幕显示)

大容量阅读课:精读品析,美文联读。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作家,饮誉世界文坛。 

师:“饮誉”,就是受到广泛称赞的意思。老师刚才听到你们第一次朗读的声音了! 《麻雀》是文学作品,散文。请在课本上批注“文学作品”四个字,文学作品有哪些呢?

散文、诗歌、小说、童话、寓言都是文学作品,(屏幕显示,学生批注) 

《麻雀》,文学作品,散文,动物故事。

师:《麻雀》写的是动物故事,大家来把课文读一遍。老师听听大家的朗读,注意读出讲故事的语气。(教师示范朗读开头)就像讲故事给别人听一样, 

(学生齐读课文)

师:全班同学一齐读,能读得这么好听,老师觉得你们很了不起,我听到了美好的故事情节,我仿佛看到了故事中的画面。谢谢同学们! 

下面,请同学们把有关字词好好地读一读、认一认。每位同学自由地读起来—— (屏幕显示,学生认读) 

林荫(yin)  白桦(hua)   摇撼(han)

嫩(nen)   黄绒(rong)   毛巢(chao) 里

挖挲(z hash a)     拯(zheng) 救

嘶哑(si yd)   搏(b6)斗   庞(pang) 大

愣(leng) 住 

“嫩黄”,读——

师:“嫩黄”的“嫩”(教师示范),这个鼻音要稍微注意一下,“嫩”(学生齐读) 

师:再来!快速地,一齐读,“林荫”“白桦”,读(学生再次齐读生词) 

师:下面,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读起来——

(屏显示,学生齐读)

挖挲:(手、头发、树枝等)张开;伸开。

拯救:救。
安然:平安,安全;平静,安定。
愣住:因为惊讶而暂时未能做出反应。

师:我们这节课的活动是什么呢?请大声朗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学习活动:一、朗读体味;二、品析精彩;三、美文联读。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三个活动。开始我们的第一个活动——朗读体味。

(屏幕显示)

一、朗读体味

一读,读出故事味道。

师:读出故事的味道,刚才大家已经做到了。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各自读故事。我读两段,你们听一听。(教师示范)大家看,故事的情境就被我们的朗读传达出来了。这次不要齐读,各自沉浸在故事里面,开始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我一边听你们的朗读,一边观察你们的表情。通过你们的表情,我感觉到你们沉浸在故事之中。

(屏幕显示)

二读,读好修饰语言。

这个“慢慢地”就是修饰的词,怎么读呢?

师:再读,读出修饰语言的味道。比如“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屏幕显示,教师范读)

悄悄地向前走

猛烈地摇撼着

呆呆地站在地上

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慢慢地走近小麻雀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绝望地尖叫着

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师:你们要把修饰词语的味道读出来,把课文中的情境描写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

师:这样一读,就把细节读好了。我们看,“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快速地读一读,一齐读—— (学生齐读) 

师:“慢慢地, 慢慢地向后退”, 不要读成“慢慢(man) 地”,

再读。

(学生纠正读音齐读)

师:很聪明!老师为什么要强调这样读书呢?因为只有这样读才有情味。好,接着读,把下面这一段话中修饰语的情味都表达出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挖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师:好、真好!继续练朗读,读清段内层次,(屏幕显示)

三读,读清段内层次。

师:这个段落有两个层次,朗读的时候,在层与层之间停顿一下.哪两个层次呢?首先是介绍环境,提示小麻雀,接着细致地写小麻雀,这样,朗读的层次就出来了,好吧,试一下,注意“小麻雀”后面要略略停一下——(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师:第二个层次很重要,因为对小麻雀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大家在“它”字的前面加一条小竖线。

(学生标注记号)

师:这就把一个段落的层次读清楚了。再读下一个段落。

(屏幕显示)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噢,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挖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师:概括地看一看,第一个层次在哪儿?

生1:第一个层次是猎狗看见小麻雀的表现,第二个层次是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的表现。

是猎狗,接着是老麻雀,这两个层次就很明晰了。一齐读…

师:很好!这个同学观察的技巧在哪里呢?抓关键词,我们看,先(学生齐读) 

师:又要加一条小竖线吧?(学生标注) 

是又好像很难把它们区别开来。再观察!抓关键词。

师:还有一个段落,需要我们再来观察。它的层次好像很明显,但(屏幕显示,学生思考)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 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生2:“在它看来”之前是一个层次,然后呢,“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后面又是一个层次,写它很害怕猎狗。 

师:你好像说了两个地方,我们只用说一个地方。

生2:是在“在它看来”之前。

师:为什么“在它看来”后面是第二个层次呢?要讲道理。谁来讲其中的道理呢? 

生3:因为后面加了一个“可是”。

师:但是这个同学说的是“在它看来”呀!

生4:前面呢,说的是它准备战斗,后面呢,会把它显得更厉害。但是呢,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树上。 

师:谢谢你们!这是一个难题。老师告诉你们:前面是描写老麻雀,后面是作者的议论和抒情。“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 啊……”这是作者在说话。大家在“在它看来”的前面画竖线。 

(学生标注)

师:好吧,我们读起来,注意层次之间的停顿。

(学生朗读)

师:好!大家是不是觉得把段内的次该楚是一件有情啊?既朗读,又分析,谢谢同学们,大家很务力呀!下面,开始,我们的第二个活动——品析精彩。

(屏幕显示)

二、品析精彩

话题:我读出了课文中精彩的一笔。

师:怎样品析呢?我告诉你们——这篇文章有一个精彩的地方,精彩在于设置了故事的场景,这个场景就是林荫路上。为什么这个地方精彩呢?哦,因为有林萌路,所以有麻雀窝,小麻雀就有可能掉到地上来,如果没有林萨路,就没有麻雀的故事了。所以精彩在于有林荫路这个场景,(屏幕显示)

示例:精彩在于设置了故事的场景——林荫路上。

师:再看,精彩在于“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品析它了吧?一齐说——

生:没有风,小麻雀就不会被刮下来。(齐说)

师:啊,就是嘛!风的描写是很精彩的。现在拿起笔批注,你觉得哪一个地方很精彩,过一会儿告诉大家。

(学生各自默读、思考、批注)

师:我现在观察的是你们是否动笔。动笔就意味着你们在独立地学习。

生5:在第5自然段,“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这一句话把猎狗描写得非常可怕,这样才能在后面把老麻雀写得非常勇敢。

师:好!我给你补充两个字:对比。庞大的狗,渺小的麻雀,形成了对比。啊,好精彩呀!

生6:在第5自然段,写出了老麻雀无畏地保护小麻雀。

师:“挖掌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此处细节描写很精彩,表现老麻雀不顾一切来保护小麻雀。 

生7:在第5自然段,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小麻雀。这说明它对小麻雀的爱很伟大。 

师:“掩护”这个词用得好,挡住了。“拯救”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了老麻雀的心理活动。同学们品味精妙词语的能力很强啊! 

生8:第4自然段有一句“它挖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是说它虽然觉得没有什么希望,但它还是想着去保护小麻雀。 

师:是呀。“挖挲”一词特别有表达力量,浑身的羽毛都张开了,它一定感到极度的紧张。所以,这一笔很精彩。 

生9: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正是有这一句,才有小麻雀掉下来的情况。 

师:于是,就有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生10: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因为老麻雀爱小麻雀,所以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哪怕自己有危险,或者拯救根本就没有希望,它也奋不顾身地去保护小麻雀。 

师:嗯,这是作者在赞美老麻雀,这就叫从侧面、从作者的角度来表现老麻雀的勇敢。很感谢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大家都品析到了文章的精彩,老师小结一下,大家把笔准备好——精彩在于可怕的猎狗、可怜的小麻雀,可敬的老麻雀的形象都很鲜明。 

(屏幕显示,教师小结)

      精彩在于“对比”;庞大的猎狗,小小的麻雀:慢慢地走,飞快地落下;一下子愣住,挑挲与尖叫,慢慢地后退,准 

备着博斗,

师:除了体型的对比之外,还有速度的对比。猎狗是“慢慢地走近“慢慢地向后退”,老麻雀是“飞快地落下”。猎狗在勇敢的老麻雀面前是一下子愣住了,它被老麻雀吓住了。老麻雀呢?揩娑着羽毛,望地尖叫,是一种战斗的姿态。还有,猎狗慢慢地向后退。老麻准备着搏斗。所以,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此外,精彩在于描写的艺术。 

(屏幕显示,教师小结)

精彩在于“语言艺术”:瞬间的场景,鲜明的画面,生动的细节,精巧的动词,深情的议论。 

师:这个小小的故事,写的是精彩的瞬间。瞬间的场景,大概就是1分钟吧,但是,作者把它精美地描述出来了。所以是瞬间的场景,鲜明的画面,生动的细节,还有精巧的动词和作者深情的议论。好,大家一齐把这几个短语读一读—— (学生齐读屏幕上的文字) 

师:大家看,一篇小小的课文,可以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收获!其实,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结尾,这个结尾就是作者的点题——写老麻雀的爱。 一齐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原文结尾:

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种爱的冲动和力量。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师:哦,《麻雀》写的就是爱呀!请在课文大标题后面写上一个大大的“爱”字! 

(学生批注)

师:下面,我们开始第三个活动一—美文联读,这也是一篇表达爱的文章。

(屏幕显示)

三、美文联读

任务:朗读屠格涅夫的《鸽子》(节选),感受文中又一种纯美的“爱”。 

师:请大家朗读屠格涅夫的《鸽子》节选,感受文中又一种纯美的“爱”。先默读1分钟,再朗读一(屏幕显示,学生默读) 

鸽子(节选)

(俄)屠格涅夫

      一大堆暗蓝色的乌云遮蔽了整整半个天空。

      突然,瞧,在它单调、沉闷的深蓝色的背景下,平稳而舒 徐地闪过一件东西,宛如一块白色的手帕或是一团白雪。那是一只白鸽从村子里飞出来。 

      它一直飞着,一直飞着——老是笔直地飞……随后飞到树林外去了。 

      过了半晌——四周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可是,猛然间,已经是两块手帕闪过,是两团白雪往回飞:这是两只白鸽 正在安稳地飞回家去。 

       最后,风雨大作,势不可当!

      倾盆暴雨落下垂直的水柱,噼噼啪啪(pa)地打着;闪电迸(beng) 发出绿色的火花…… 

      可是,在屋檐下,就在气窗边沿上,并排地栖(qi)着两只白鸽——一只是飞出去寻找伴侣的,而那另一只便是它带回来的,也许是它搭救回来的伴侣。

      两只鸽子都蓬着羽毛,每一只鸽子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同伴的翅膀就在自己的翅膀旁边…… 

      它们很安宁!我看着它们,心里也很安宁......

(教师朗读,学生倾听)

师:好,一齐读——(学生齐读) 

师:现在需要你们说一句赏析的话。

生11:第一句“乌云遮蔽了整整半个天空”为后面写暴雨做了铺垫。

师:好!这句话很简短,很有用,把背景写出来了,后面就有暴风雨和它照应了。 

生12:作者把鸽子比作手帕,比作雪,说明鸽子非常非常白,像雪一样洁白、美丽。 

师:比喻很优美!

生13:“风雨大作,势不可当!倾盆暴雨落下垂直的水柱,噼哈啪啪地打着;闪电进发出绿色的火花……”这句话写得很好,写出了暴雨 的猛烈、可怕。 

师:暴雨越是猛烈,越是可怕,越是衬托出鸽子把同伴救回来的美好! 

生14:第2自然段的“在它单调、沉闷的深蓝色的背景下,平稳而舒徐地闪过一件东西,宛如一块白色的手帕”,突出暗蓝色天空中的白雪。 

师:嗯!而且,“闪”字用得好!说明它飞得很快。

生15:第4自然段“猛然间,已经是两块手帕闪过”说明鸽子飞得很快。 

师:而且,让我们欣慰的是,它找到了它的同伴。另一只鸽子,被它搭救出来了。大家真了不起,立刻让大家说话,大家也能说得很好, 同学们,这篇小文章,告诉我们这个小道理,一齐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经过暴风雨洗礼的情谊,是一种爱的力量——让我们的心安宁。 

师:经过暴风雨洗礼的情谊,是一种爱的力量。它,让我们的心安宁。爱,让我们每个人的心安宁。我们今天的活动有;朗读体味,品析 精彩,美文联读。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教学赏析

    这是一节充满浓郁文学味道的阅读课。余老师开课即指出文章的文体——这是一篇散文。接着,余老师以“我读出了课文中精彩的一笔” 为话题,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的精彩之处。余老师在精妙的小结之中,点 出课文“对比”之妙,揭示课文语言之美。层次、描写、抒情、场景、 形象、对比、细节等文学知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了学生心田。 

      这是一节充分锻炼学生能力的阅读课。这节课上,我们看得见学生语文能力的拔节。在接触陌生文本《鸽子》短短几分钟之后,学生竟然 能即兴发言,说出文本的精彩之处。这都源于余老师对学生的细致引导和精准训练。除此之外,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也有看得见的提升。 

      这是一节具有真正示范意义的阅读课。课前,余老师对课文进行了精准解剖和精心取舍,对作者的大量文学作品进行了浏览和精选,《鸽子》与《麻雀》放在一起联读,真是珠联璧合。余老师借助原文,顺势而为,训练活动浑然天成。教学之中,余老师的示范、理答恰到好处。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教学艺术的范本。 

l赏析|广东省深圳小学陈德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