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世名画◆长卷 ▏《潇湘卧游图卷》南宋 圆明园被劫掠国宝

 wsyqn 2023-04-14 发布于江苏

姿

一个字

用心静静地去体会

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细节

体会毛笔滑过宣纸的神妙之处

体会中国文化的精神

姿

手机要卧倒

好吧,开始静静地像“云谷禅师”一样躺在床榻之上,

欣赏潇湘的云梦之境

吧!

作品总结

《潇湘卧游图卷》可视作技法和意境的双重巅峰,全卷以淡墨为主调,运用淡墨皴染一气呵成,不施勾勒,不露笔痕,成功地表现出大气微妙的明暗。画中描绘出广阔的潇湘山水,以细腻的笔致画出渔舟与村落,并以充满逸气的笔致描绘树木。

整幅长卷大片的留白,朦胧的山水,山色空蒙,水到天际,大气磅礴,让观者一时笔法墨意尽忘,完全沉浸在画家营造出来的那片广阔的境界之中,恍惚有神游天外的感觉。足见作者高超的笔墨技巧,精熟地“应物象形”功力,将画作直推“气韵生动”的神品境界。

名词解释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 ,出自南齐谢赫的绘画理论经典名著《六法论》,"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

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我认为形式是一个绘画的技术基础,首先能做到“应物象形”,方可追求得到“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中万物的神态,要能够达到活生而灵动的程度。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