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刊》诗选 ▏西 娃《那一不留神就消失的……》

 新用户89872265 2023-04-14 发布于江苏


那一不留神就消失的……
西 娃
 
你来过这里
纤毛样触碰我的心
当我摘菜的手回过神来
你已离我而去
 
房间似乎有微弱的尾声
“我从不属于你一人……”
 
滴水观音喝完明晃晃的阳光
又吸收完白炽灯留下的投影
家具门像一排排僵尸
瞪着毫无热气的眼睛
看我从一间屋子到另一间屋子
从一番记忆到另一番记忆
无魂影子更像一闪而过的“逝”
 
而我和屋子中的一切
用了一个黄昏又一个黄昏
半个夜晚加半个夜晚
供养了一个身子一晃
很快就隐去的你
 
——《诗刊》20228

Image


【诗歌点评】

刘  波

日常生活经验对于西娃来说是灵感和素材,也是力量和秩序,如何将经验转化成诗,似乎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而变成了一种灵魂出窍般的精神召唤。在《那一不留神就消失的……》一诗中,西娃和一个神秘的存在对话,它可以是光影,也可以是意念,还可以是幻想中的所有事物。这一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幽灵”成为了诗的主体,它以各种变形的方式完成了对体验式诗歌精神的重构,同时也让诗意越过了具体的词与物,从而达至了一种神秘的诗性再现。

当西娃将人称指向“你”时,她就已经引入了一个潜在的对话客体,它看似有形,实则是无形的力量。诗人之所以还原这样一个现实场景,在于她以诗的形式见证了转瞬即逝的变化,这可能是无法如实记录的,但在务虚的维度上,诗歌于既定的时空意识中定格为一种“遥远的回声”。滴水观音的驱光性被诗人描绘成了一道特殊的景观,既喝“明晃晃的阳光”,也吸收“白炽灯留下的投影”,拟人手法的运用是基于对现实的转换;而“家具门像一排排僵尸/瞪着毫无热气的眼睛”则成了诗人眼中异化的室内风景,被看变成了观看,视角发生了变化,诗人所强调的从身体到记忆的转换也由“无魂影子”这一中介通向了“逝”,这不是主动消解的物质,恰恰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因此,这首诗所呈现的神秘的感伤性与诗人遭遇的情绪之变就有了密切关联。诗人重新回到对屋子的凝视,时间的流逝造就了一个人的另一重身份,“身子一晃”就隐去的当下,一切又重归于无。诗人如同经历了一场灵魂之旅,影子般出现又消失的“你”,也许就是诗人幻化出来的另一个自己。这种隐秘的对话需要通过词的赋能来完成,而作为镜像,诗人仅仅从感官体验中就激活了想象,这正是她在对私密日常生活经验的“再造”中建构的一套诗学装置。

王年军

在当代的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中,口语诗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继承了胡适以来白话新诗的先锋性,另一方面始终在跟普通人的日常语言对话,在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话。在各方面的宏大叙事显露疲态的处境中,口语诗作为中间层面的写作,获得了自身的活力,西娃是其中一位出众的实践者之一。她曾经写过一些尖锐的作品,这些诗从日常生活的痛楚中提炼出诗意,触碰了来自传统的、乡村的、旧文化的事物和一个诗人的短兵相接。正是在这些外向的、小说式的触及中,西娃的诗成为当代生活的精确取样。

  《那一不留神就消失的……》把关注的重点移向了诗人自己的家人。但是诗人对亲密关系的书写,也并没有很快地掉落到一种岁月静好式的小资情调或关于情爱想象的文人趣味。诗人的语言巧妙地中和了源于出世和直觉的疼痛感与源于入世和感觉的适应性,她把自己的敏感运用到那富有触觉意味的词汇上,比如“你来过这里/纤毛样触碰我的心”,在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多的思想方面它也符合意象主义的原则。可以说这样的诗之所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闪光,是因为诗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纤毛一样的对待事物微妙浮动的感受力。在诗人精确的白描中,我们看到口语诗如何改良着我们的语言,针灸着我们的口语,刺痛着我们的口语,让它更灵活、更精简、更流畅。


诗作来源于 诗刊社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