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英阶层“精神美国人”众多,如何处理?新中国祭出三个办法

 浩然文史 2023-04-14 发布于山东

并星标我们

“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这三条形象生动的外交政策,但凡是接受过中学历史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政权坚决站在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并极力与美国划清界限。但问题在于,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美国已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与中国产生密切往来,就是在新中国的政权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领导人曾接受过美国教育。如何清除美国给予新中国的影响,是一件必须要做但却存在困难的事。

一、各种途径阻断美国宗教影响

身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可以说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依然残留着美国带来的影响。总而言之,新中国要做的就是彻底破除从政府到民众身上还遗留的“亲美”、“恐美”以及“崇美”思想,彻底将思想转向社会主义。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层面对于人的影响虽没有政治、军事带来的影响冲击性更强,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是最持久深远的。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伴随着西方火炮与资本一同而来的,还有数量庞大的传教士及其背后的宗教力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对在华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进行过多干涉,至1949年,中国大陆的天主教与基督教信仰者已经近400万人。随着中国共产党推行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如此庞大数量的教徒对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也招致中共中央越来越多的担心。

1950年,在中共中央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三自爱国运动”的浪潮,何谓“三自”,即“自治、自养、自传”,其目的就是要彻底切断在华基督教、天主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宗教组织之间的联系,中国的宗教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办。恰逢这一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冻结新中国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与之对应的,中共中央决定接管美国在华一切财产,并切断一切文化、宗教团体与美国之间的联系。借助抗美援朝的有利机会,新中国成功实现外国宗教的本土化改造工作。

二、接管美国在华学校

如果说宗教层面带来的影响力仅局限在教徒身上,那么学校教育带来的影响范围与深度则更为广泛与深厚。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仅美、英两国在华开办的大学即有31所,神学院32所,图书馆29座,中学334所,小学数量更多,达2364所。这还仅是由英美人士直接主持开办的学校,那些或多或少受到过英美国家资助的学校则根本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但凡在中国有名的大学都曾或多或少受过美国的影响与资助。

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的代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受美国资助的学校如此之多,带来的结果自然是学校师生大多对美国保持好感,不少师生本身即有留美背景,在美国工作学习生活多年。他们无论在学校内还是毕业后在社会各种机关工作,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亲美”、“崇美”心理。和上文提及的宗教问题一样,处理文化教育层面的问题不能像处理政治、军事问题那般简单直接,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大学生是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高级人才,一旦处理不好,会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著名学者胡适等人皆有留美背景

中共中央采取当年在国统区开展教育战线统战工作的措施,先是在各大学内,尤其是直接由西方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内发展党组织,以党团组织为核心,在大学生中发展向党组织积极靠拢的进步学生。这一工作在短时间内即取得了突出效果,据统计,仅在上海沪江大学,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党组织即在校内发展学生党员27人、学生团员178人,占总体学生的1/3,校内还信教的学生仅占全部学生的20%左右,西方文化在高校中发挥的影响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但即使如此,想在大学内全面清除美国文化的影响,依旧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据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时任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曾在学校内做公开批评美国的报告,招致大量学生反对,报告只得被迫停止。

原沪江大学旧址

鉴于此,中共中央决定采取更加有力与强制性的办法来处理学校中遗留的美国文化及其影响。首先,教育部决定在各大学内开展思想政治课,尤其是要将反美教育纳入到政治课的核心之中。由于教会大学大多受美国直接资助,故中共中央决定改变教会大学的办学资金来源,能改为中国人自己出钱办理的就改成自己办,如果没有中国商人愿意私人出资办理,则一律由政府公开接管,改为公立学校。教会学校内的所有美籍董事一律解聘,美籍工作人员不得担任领导职务。经过一年的整改,至1951年12月,有11所教会大学改为公立,由中国人私人出资维持办学的大学有9所,中小学改为公立或私人出资的则有数百所。数十万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内不再接受美式教育,极大地有利于在根本上去除美国文化的影响。

燕京大学即与北京大学合并

三、多管齐下以清除美国影响

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往往是悄无声息进行的,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与途径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改革开放至今,美国电影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间回溯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国电影带来的效果同样如此。在上海等大城市内,美国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部分,好莱坞电影中所展现出的美式自由、民主与富强,无不对当时的中国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电影中的美国当然不可能是真实的美国,但观众却将电影中民主、自由的美国当成真实的美国。因此中国共产党大城市开展宣传工作,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破除城市居民的“崇美”思想,打破他们认为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乐园”的错误观念。这一情况不仅在上海等大城市十分普遍,即使在中小城市也有相当一批人有崇美思想。根据当时一份县、区一级中小学教师思想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量教师存在崇拜美国的情况,认为美国一切都比中国好,宁愿去美国做苦工也不愿在中国做老师,甚至其家属购买国产货或看国产电影,都会遭到批评。

美国纽约

情况既已如此,新中国要做的就是在逐步清退美国电影的同时,大力扶持国产电影的发展。1949年5月,解放军解放上海,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上海地区的电影院共播放国产电影近300部,放映场次达4.3万次,有近2000万民众观看国产电影。与之相对应的,新中国开始对美国进口片采取限制措施,并开始着手引进苏联进口片,以同国产电影一道,逐渐取代美国电影在国内的巨大影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原本打算逐步改造电影市场的计划被迫中止,新中国开始切断美国电影的输入,但这也造成一些问题,由于国产电影的制作数量无法满足电影院的排片需求,致使大量电影院被迫改造为剧场,给电影行业工作人员的生活生计带来很大影响。

苏联电影剧照

文史君说

总而言之,要想彻底清除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中国所遗留的全部文化影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新中国能做的只能是尽最大可能破除人们心中的恐美、亲美与崇美思想。这些做法如果放在今天,可能有人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放在当年那个冷战的背景下,许多事情也由不得书生之见,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世界似乎又一次站在了铁幕的门口,但中国已然不是当年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应对?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杨奎松:《新中国成立初期清除美国文化影响的经过》,《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0期。

朱琳:《建国初期上海教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