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凤凰山居士 2023-04-14 发布于江西

博古致知

2023-03-27 07:35广东自由职业者,张文娟

公元315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代国,是北魏的前身,但它仅存在了61年,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道武帝拓跋珪在386年乘机复国,建立北魏,定都盛乐。后来北魏又迁都平城。

那么,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小国,是如何一步步壮大,最终统一半个中国,发展成为中国北朝时期的第一王朝?并且,北魏统治半个中国的时间长达一百多年。我想,这与北魏统治者的统治政治息息相关。

一、北魏的崛起

北魏从建国到鼎盛时期,再到亡国,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

(1)公元315年,鲜卑族建立的代国,于376年为前秦所灭。

(2)386年复国,称魏。

(3)439年统一北方。

(4)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5)550年东魏亡,556年西魏为北周所代。

鲜卑拓跋部本来是一个只会打猎的少数民族,还没有进入封建社会,是如何统一北部中国的?

统一过程中的铁血战争

拓跋人进入中原后,逐渐认识到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组织的先进性,他们开始学习中原文化,改变了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部落封建化的进程。这些学习与改变,最终促进了鲜卑拓跋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北魏也因此日益强大。

二、北魏的封建化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领袖,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半个中国,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是罕见的。这与他父祖的功业有莫大的关系,但更与他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在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了拓跋部的封建化进程,拓跋人“汉化”了。

太武帝拓跋焘的封建化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

(1)分土定居,发展农业。鲜卑人改变了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

(2)设立太学,重用士人。北魏建立后,用儒家经典培养官僚,以巩固拓跋氏的统治。定都平城后,在平城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有太学生一千多人,后增至三千人。中原名士高允、游雅、卢玄等都被北魏政府重用。这些措施加速了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文化的发展。

三、宗主督护制

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始终面临一个问题——各地世家大族势力的威胁,这些大家族并不是普通的大家族,他们是将宗族、部曲武装起来的地方割据势力。随着连年战乱的发生,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扩张。

中国历史上最强的私人武装——北魏部曲

北魏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将大族的权力合法化,承认了他们的势力,并从中任命宗主,这就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在政治上,宗主其实就是地方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农奴,多数没有户籍,国家没有这部分人的管辖权,更没有征收赋税和徭役的权利。所以,宗主督护制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但它也成为北魏成立初期一个维稳的权宜之计。

四、孝文帝改革

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实际上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冯太后是孝文帝祖父的皇后,她两次临朝称制,执掌天下数十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孝文帝5岁就即位成了皇帝,当时是公元471年。公元484年,这一年孝文帝18岁,开始进行改革。490年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改革最终获得成功。

民族融合的推手——孝文帝改革

在历史上,将孝文帝改革称为“孝文汉化”,它围绕着汉化运动,先是在全国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再是变革官制和律令,然后是迁都洛阳,最后是改姓汉族人的姓氏,改易汉俗。

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受到一些鲜卑贵族势力的激烈反对。如东阳王拓跋丕父子公开反对改革,而太子恂更是企图谋反,他甚至想从洛阳逃回平城。在孝文帝的铁腕统治下,这些反对势力都被孝文帝镇压了,太子恂等人被处死,有的被废为庶人。这些都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史学家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在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进行的,更是鲜卑族封建化的必然结果。改革的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改革的过程中整顿吏治,开始执行严格的俸禄制度,这对北魏的廉政建设、惩罚贪赃枉法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推行了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三大改革,打击了士族门阀,士族门阀在当时就是一个地方武装势力。所以,这些改革的推行,既维护了北魏政府的权力和国家统一,削弱了地方武装势力,又维护了底层农民的利益;

(3)孝文帝改革的宗旨实际上就是“汉化运动”,这一运动,让鲜卑族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文化,鲜卑族本身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这无疑推动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