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乐学习快乐游”困境儿童成长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3-04-14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戴宇涵

    单位 | 武汉市汉阳区乐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2022年7月,五里墩街道社工站社工针对五里墩街内30多名困境儿童开展走访慰问。通过需求调研问卷,发现6到12岁的困境儿童面临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能力缺乏、资源匮乏等问题。

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一些困境儿童表现出性格内向胆小、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情感反应敏感、容易情绪化、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弱;在资源获取方面,因为家庭监护缺失、家庭经济困难、自我认同感较低等原因,困境儿童很少参与课外活动,课余时间是在看电视玩手机中度过,缺少玩伴,课外生活单一,甚至无法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要求。

基于需求调研的情况,社工策划开展“快乐学习快乐游”困境儿童成长小组,让困境儿童在游戏教育中,学习课外知识,同时通过游戏教育给困境儿童与同龄人交际交流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二、问题分析

社会工作者经过前期的走访调查,发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外知识的缺乏

数据显示,五里墩街道30名困境儿童当中,有80%的困境儿童平常主要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人生活。因为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老一辈人对困境儿童素质教育、精神教育上的关注度比较低,更多关注孩子的文化教育,因此困境儿童没有有效的获取更多的外界知识的途径,德智体美无法平衡发展。

2、人际交往能力的匮乏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自身患病、父母监护缺失等原因,部分困境儿童存在自我认同感较低、极度敏感、缺少安全感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他们在与外界交往时会出现怯懦、自卑等情绪的产生,甚至害怕与外界进行交流,从而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服务计划

1、小组基本情况

小组名称:“快乐学习快乐游”儿童成长小组

服务对象:6-12岁的困境儿童(两个女孩,六个男孩,均在上小学)

小组人数:8人

小组时间:2022.7.11--2022.9.15

小组节次:6节

小组地点:五麟里社区居委会二楼

2、小组服务理论

(1)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本小组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与同辈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游戏互动、团体协作等方式,增进困境儿童的同辈融入,增强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的信心、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社工在为小组的困境儿童提供服务时,以优势视角理论思考问题,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重在引导困境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课外知识,提高服务对象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3、小组目标

(1)总目标

帮助困境儿童拓展课外知识,提升困境儿童的自助互助能力,增强社会融入度。

(2)分目标

① 加强组员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引导组员能够参与到小组中来,塑造一个轻松、包容的环境,让组员感受到尊重和关注的良好的小组氛围。

② 通过趣味学习、手工学习、沉浸式阅读等方式,增长组员的知识,增进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③ 建立同辈支持系统,增强困境儿童人际交往水平与能力。

4、小组计划

四、小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第1节):小组前期,建立关系,熟悉组员。

社工工作重点:首先通过游戏互动、合作完成绿植的种植等方式让组员互相认识及了解,并初步掌握和了解园艺方面的知识,增进他们的动手能力;与组员明确小组目标,让组员有充分热烈的讨论之后,发放纸和笔进行写出小组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小组有序有效的进行。

达成情况:在活动中,一开始组员之间相互不认识,比较拘谨,只有个别组员愿意表达,但是如果有其他组员看着,他就会很尴尬,不愿意多说。但在“抱大树”的环节,小组成员们在游戏中有了互动和合作,从不熟悉到慢慢融入并且对小组的目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小组充满期待。

在小组契约制定方面,最后组员和社工共同归纳汇总共8条小组契约,组员念票通过之后,每个人都需要在契约上签字,若组员违反小组契约,需要当众宣读。

第二阶段(第2—4节):小组中期,拓展课外知识,促进人际交往。

社工工作重点:通过趣味学习丰富小组成员们的业余生活,增加小组成员的课外知识储备,拓展他们的视野;引导孩子们逐步形成自助互助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促进组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密切关注每位学员的情绪变化,对于组员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以及对课外学习出现了不耐烦的情况都应予以及时的解决与处理。

达成情况:这一阶段的学习中,社工首先带领组员们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学会爱护环境,同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变废为宝,制作环保小发明。

但在第二节小组活动开展中,出现了部分组员迟到的现象,为了再次强化小组规则,社工按照小组契约中的规定,对于迟到的组员进行了一次当中表演节目的惩罚,这种惩罚是为了锻炼小组成员的胆量,能够展示自己。在后面几次的小组开展中,组员未再出现迟到现象。

在第三节“废物利用我能行”活动中,有出现组员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在动手制作环节,由于组员A以及组员B因为都想选择同一个材料,而起了摩擦,社工及时制止了两人争吵的行为,了解到冲突缘由后,社工首先纠正了两个人的非理性认知,并向组员A、组员B布置任务,两人需要共同完成这次环保小发明,通过共同协作,缓和两人的关系。

经过这两次活动的学习,大部分组员对于垃圾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垃圾能够正确分类。

同时小组成员观看了一些变废为宝的学习视频,学会对常见的生活物品进行废物再利用,此外社工安排了废物利用小发明的制作,为接下来的活动进行了铺垫。本次小组目标基本达成,小组成员参与度较高。

到了第四节粘土制作活动时,组员之间关系已相对融洽,有些小组成员之前接触过粘土,在制作的时候还会帮助其他组员,帮助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粘土工具,成品制作完成后还相互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以及灵感来源,相对于前两节活动,此次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频次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并且,第四节中的科学小实验环节,组员的反响很好,看到社工将有色素注入的模具放入到溶液中浸泡后,变成了立体的水精灵后,组员纷纷表示神奇,了解到了“水精灵”形成的科学原理,更激起了小朋友们对于学习的极大热忱。

第三阶段(第6节):小组后期,增强组员团结协作意识,增进同辈互动交往。

社工工作重点:通过角色扮演和沉浸式阅读两种方式,帮助组员们学习法制以及道德观相关知识的学习,来实现引导组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标,同时考虑到服务对象年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保证服务对象安全的同时适当地多放游戏环节和团队项目,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扩展其朋辈圈,提升人际交往水平与能力;

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7-12岁儿童主要特征为勤奋与自卑,所以在小组活动当中,社工的介入要注意态度要和蔼亲切,无论空间位置还是心理位置,应当与组员平起平坐,在小组过程中多采用示范、鼓励、引导、自我披露等技巧,对于个别出现问题的组员要多给与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自信心。

达成情况:首先在活动开展方面,组员能提早来到,并且协助社工进行签到,领取量表进行发放,积极询问社工还有哪些活动,自己是否可以报名等等信息,也会把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其他组员,并且讨论是否有意愿参加等互帮互助的行为。

在第五节“法制安全我了解”的模拟法庭环节,大部分组员对于角色扮演比较陌生,有的比较害羞,不愿意展示自己,有的对于法庭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迟迟无法完全进入和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针对这一现象,社工和志愿者从组员的实际生活切入,根据青少年违法违纪问题现状,总结真实案件共性,创作出以校园犯罪为立点的剧本,使得组员更有代入感,帮助组员们从司法实践角度更好地理解法律法规。

并通过对案情的介绍、流程的指导,组员们对各自的任务和职责了然于心,各位参演者穿起法袍,手握法槌,坐上审判席,以真实的细节还原了案件庭审全过程。

有了第五节的铺垫,在第六节“学做正直好少年”中,组员们能够更自主地完成沉浸式阅读这一环节,根据社工给出的有关廉洁的名人故事,自行商讨角色的分配,同时,组员推选了一名组长,作为“导演”去统筹整个剧情的推进,最后,在所有组员的努力下,将故事完整地演绎出来了,为此,社工还邀请到组员的家长们,一起欣赏大家的成果。

五、小组评估

1、服务对象参与度

此次小组共有服务对象8位,全程出席48人次,出勤率达100%。除了第一、二节小组活动出现过迟到现象外,后期小组活动组员均按时到场参与。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从羞于与社工互动,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问答中,以及主动向社工进行提问的转变,并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了解了园艺、手工、环保、法政等相关的课外知识。

2、服务对象前后测结果对比

在小组开始前,小组成员填写了《儿童同伴关系评级量表》,小组结束后,小组成员再次填写,通过对比两次测量所得数据了解组员的小组活动效果。《儿童同伴关系评级量表》共22道题,每题分值1--4分之间,得分在22--88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与同伴的交往越紧密,8名组员前后测量对比结果如下:

表一

表二

对比前后测结果统计,小组成员与同伴的交往关系都有了提高。通过表一、二可以看出,在小组开展之前,大部分小组组员的分数主要集中在30分-40分之间,最低分为34分,最高分为39分;小组结束后小组组员的分数主要集中于50分-60分之间,最低分为53 分,最高分为58分;两次测量分数差在 20-30 分之间,后测分数较前测分数有了明显的提升,说明困境儿童成长小组在提升组员朋辈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方面效果良好。

3、满意度分析

本次小组收到了8份有效《小组意见反馈表》,关于小组总体满意度平均分为49.275分(总分50分),满意度高。

六、小组总结

此次小组社工主要针对辖区困境儿童开展多类型课外知识拓展活动,活动中通过设置游戏互动,团队协作等环节增强困境儿童彼此间的交流。小组活动共开展6次,每次活动的出勤率均保持为100%,小组活动的参与度高。

通过每节小组活动后的目标达成情况总结以及每次小组活动后的社工的反思与总结,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每次活动活动结束后都能积极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活动感受,每节活动的小组目标基本达成,小组成员的成长变化较明显。

在课外知识方面,组员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且每位组员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小制作,树立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园艺、手工制作等活动增强了组员的艺术体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